APP下载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综述

2017-06-15杜金金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杜金金

摘 要: 2005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较为活跃,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转型发展阶段、形成原因、类型、虚无历史的方法、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理论基础批判、特点、表现、危害、措施、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主义的关系、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启示等方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在诸多领域的具体表现,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古代史的影响等仍存在研究空白或涉足较少,对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得到的启示等也缺乏足够认识。因此,今后还应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政治等领域的特点、表现、危害及抵制措施等的研究。只有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进一步弘扬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史观; 新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K0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7)02-0115-20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重要。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和迷茫,为此,我们必须坚定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警惕西方“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不仅是党和领导人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学术界应研究的热点话题。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较为活跃,成果十分丰富,议题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转型发展阶段、形成原因、类型、虚无历史的方法、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理论基础批判、特点、表现、危害、措施、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主义的关系、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启示等方面。现作一总结,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一、我国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质、特点、分类及表现的认识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质的认识

学界普遍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有其明确的政治目的,本质在于通过多种手段,消解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歪曲中国革命、中共党史,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达到以“和平演变”的战略“西化”、“分化”我国政治制度的图谋。我们只有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才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对我国进行的思想侵蚀。

具体来说,梅荣政、杨瑞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旨在“消解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翻社会主义制度”〔1〕。肖三、王乐、李清津提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实质在于企图消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定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党领导人民执掌国家政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否定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科学性、正确性,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危害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陈之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目的是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实践,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全盘西化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制造舆论。”〔3〕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特点的认识

1.对历史虚无主义特点的整体认识

从研究内容看,梅荣政、杨军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只是否定中国“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和文化”〔4〕。樊建新、龙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对我党的‘三个自信进行釜底抽薪。”〔5〕

从研究方法看,杨军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常常陷于伪实证和形式实证的状态。”〔6〕秦正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第一把历史碎片化,断章取义、妄下结论、以小细节小故事定论整个历史全貌、历史规律;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常常脱离历史背景,以当代标准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以假设为条件,并将其作为前提演绎、推断历史等;第三有所虚无亦不虚无,即虚无的是中华文明、中国近现代史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和领袖等,不虚无的是西方文明、西方制度等。”〔7〕曹守亮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在历史研究领域做翻案文章,行虚无历史之实。”〔8〕

从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上看,梅荣政、杨军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一以‘学术研究的面貌出现,在学术刊物、研讨会上和学术著作中发表意见,以显示论者的观点是科学研究、理性思考的产物,是理论创新的成果”;“以文学、艺术作品”,“利用电视、电影和网络等途径”“影响社会舆论,诱使人们‘重新认识某段历史或某个人物。”〔4〕秦正为提出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新形式、新媒体宣扬其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以强占舆论先机。”〔7〕曹守亮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抛弃已有历史成果,积极鼓噪重新撰写所谓‘真实、‘客观的历史,而且还将触角伸到中学历史教育领域,质疑主流历史教学界的成果。”〔8〕

从政治策略看,樊建新、龙斌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全线出击,左突右冲,企图造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舆论态势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5〕郑师渠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其特征主要为:第一否定历史的价值,尤其是一味的抹杀本国的历史;第二借口历史认知存在相对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陷人了相对主义。”〔9〕罗平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旨在“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10〕

从价值倾向看,罗平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追求所谓的价值中立和纯客观史,其剑锋却指向当今社会现实。”〔10〕曹守亮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抹煞主观性原则,回避立场问题”,“如以损害和牺牲个别人、局部人的利益为着眼点,否定着眼于全国人民利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事业等。”〔8〕

从参与主体看,杨军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突破学术研究由经过正规训练的专业人士参与的界限,形成了部分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合唱。”〔6〕

从思维方式看,梅荣政、杨军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对凡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得出的结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和成绩,都统统发难,动辄全盘否定、要‘断裂,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猖獗。”〔4〕

从表现时机看,樊建新、龙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顺势而为,利用一些历史节点做文章。”〔5〕

总体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力争从各个角度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通过歪曲、解构、“还原”历史等手段,旨在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2.对网络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特点的认识

学者们认为,在网络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1)形式标题化。杨建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翻案‘解密‘起底‘爆料等为标题,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的通俗文字或感性形象,在微博、博客、微信中吸引注意和阅读。”〔11〕

(2)内容碎片化。杨建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充分利用‘碎片化特征随心地切换历史场景,编造、篡改历史情节,常常用小细节小故事来剪裁歪曲大历史,任意剪裁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11〕

(3)形式隐蔽性。杨建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常常戴着学术研究的面具,或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掩饰它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11〕林书红认为:“网上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内容以小见大,往往以浅显的例子为突破口,迷惑普通网民。”〔12〕

(4)时机针对性。杨建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在主题选择、形态构建上,总是与一定时期中的负面社会心理相适应,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总是及时地选择民众心中具有精神价值意义的或与正面宣传相似的话题进行‘解析,形成负面声音,以迎合一些人的所谓‘求异‘独立评判的心理需要。”〔11〕李文清、徐仲伟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现实更具针对性,其现实政治诉求和利益表达走向理论化。”〔13〕

(5)手段多样性。李文清、徐仲伟认为:“在网络政治条件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载体多样,手段不断翻新。”〔13〕储著武认为:“当前历史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转向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其发展形势迅猛。”〔14〕

(6)目的明确性。李文清、徐仲伟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虚化未来的目的更明确,其终极目标是力图通过和平演变来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13〕林书红认为在新媒体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更趋明显,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是以唯心主义的价值观对历史进行剪裁,是典型的实用主义,通过否定、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以达到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12〕

(7)主体身份多元性。储著武指出在网络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如“专业历史学者、史学爱好者等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自己研究的历史信息,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大众传播思想和观点,进而影响大众,不仅有利于发挥史学研究的社会价值,还有利于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挑战当下历史研究者的话语地位。”〔14〕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新媒体“形式的多样性,传播的快捷性,受众的广泛性,联系的社交性,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12〕,积极宣扬自己的政治诉求,以达到颠覆我国“四个自信”的战略目标。

3.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特点的认识

(1)注重传播媒介的便捷性。王增智提出:“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微博、公共微信平台或个人微信等,使得部分手机客户端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集散地。”〔15〕李方祥认为:“当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技术化、市场化,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更便捷、更广泛的传播渠道。”〔16〕

(2)注重传播内容的精巧性。王增智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宣扬历史实践启示的名义下,断章取义,任意剪裁,戏说讽刺历史伟大人物。”〔15〕

(3)注重传播口味的大众化。王增智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采取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的通俗文字或感性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15〕李方祥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尚化趋向,使传播对象从知识分子群体扩大到一般普通群众。”〔16〕

(4)注重传播方式的隐蔽性。江先锋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方式隐蔽,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表达渠道和传播途径上。”〔17〕李方祥指出:“从偏激的情绪化话语向学术性的理性话语转变,使历史虚无主义对广大受众具有更大的欺骗性。”〔16〕

(5)注重传播重点的突出性。江先锋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重点突出,注重长远的战略目标”、“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对象,并切实影响他们的思想,使其信服并成为思潮的宣扬者,才能使长远战略目标有可能在将来某一时刻实现。”〔17〕

(6)注重传播方向的明确性。江先锋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方向明确,注重向实践进行转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蔓延的方向非常明确,即从思想的影响来达到实践的改造。”〔17〕

(7)注重传播领域的扩散性。李方祥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错误思潮的合流,使其影响从历史学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领域。”〔16〕

历史虚无主义注重发挥自媒体这一新型传播平台的特点,通过宣扬自己的思想,不断扩大影响力和感染力,以达到“和平演变”我国政治制度的目的。

(三)对历史虚无主义分类的认识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类型,学者们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大体提出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这三种分类法。

1.二分法

陈元明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显带有‘左的倾向的历史虚无主义,到了‘文革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和实用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最高价值的自行贬损,这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历史研究的某些论断当成教条,根据现实政治需要,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刻意去裁剪历史,用现实改铸历史,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为我所用,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的做法表面上看也在谈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却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极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形象,亦可称之为‘教条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另一类是明显带有‘右的倾向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类把西方历史研究标准当成教条,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试图通过蓄意涂抹剪裁某段历史以蒙蔽人民群众,否定我國现实制度,借以抽掉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从而‘西化、分化中国的做法,对历史研究采取了典型的实用主义态度,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亦可称之为‘修正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18〕

武力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研究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只注重宏观历史和大事叙述,而不深入研究历史细节;另一种是只注重对历史细节和历史个案的研究,旨在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目的。”〔19〕

倪剑青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个体生存的无法持续性,即在‘人终有一死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一般否定,我们可以视之为古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另一种是现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认为人类生存活动之整体乃是建立在无根据的深渊之上的,是建立在对根据的否定基础上的虚无主义。”〔20〕

2.三分法

黄凯峰把历史虚无主义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党史研究领域的‘否定革命的虚无主义;一种是对全部历史的虚无主义;一种是对历史教育的虚无主义。”〔21〕

李方祥把历史虚无主义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政治化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第二种是时尚化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第三种是学理化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16〕

3.四分法

张峰从理论上把历史虚无主义分为四大类,“‘一是否定中国文化;‘二是否定中国道路;‘三是否定中国理论;‘四是否定中国制度,‘四个否定的本质是通过打击‘四个自信,否定中国现有成功的社会发展道路,企图通过全盘西化,使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2〕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类型多样,别有用心者往往妄图通过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以达成其“和平演变”中国的政治目的。

(四)对历史虚无主义表现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者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政治诉求裁剪历史,否定革命,宣扬改良,旨在彻底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斗争。梅荣政、杨军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认为中国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是疯狂和幼稚的表现,革命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因此,应当‘告别革命,反对革命的一切后果”〔4〕。鄢本凤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23〕

历史虚无主义者还会宣扬“侵略有功论”,且“公开走上称颂帝国主义侵略及殖民统治的道路”。狄英娜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到全盘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道路。”〔24〕梁柱指出历史虚无主义“颂扬侵略有功,否定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救亡斗争。”〔25〕

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历史事件、丑化历史人物,而且还戏说、恶搞历史。刘书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已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26〕特别要指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学者们在研究毛泽东时,借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否定毛泽东一生的成就并质疑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李方祥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攻击毛泽东领导的伟大事业,而且大泼脏水,进行纯粹的人身攻击。”〔27〕刘仓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歪曲毛泽东思想,丑化毛泽东的精神体系,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割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28〕

历史虚无主义者妄图通过虚无民族、虚无文化,颂扬西方的普世价值,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狄英娜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从丑化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和英雄人物,到全盘否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24〕陈定家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刻意抹煞中华历史文化,解构华夏辉煌文明,诋毁中国道德传统,来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以达到和平演变我国的目的。”〔29〕

由此,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近现代史持否定态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否定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合法性,否定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刘明石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夸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犯的一些错误,通过所谓的揭秘、重新评价来颠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事实的已有结论。”〔30〕张海鹏、龚云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即否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肯定近代中国剥削阶级的统治。”〔31〕(2)否定“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罗平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10〕李先灵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新中国的建立,否定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选择,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民粹主义。”〔32〕(3)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认为社会主义改造阻碍和破坏了中国的发展。梅荣政、杨军提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实质的问题是根本搞早了搞错了,阻滞、破壞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4〕(4)否定中国的抗战史,否定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李先灵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说党领导的游击战是‘游而不击,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没什么贡献。”〔32〕朱继东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夸大、编造历史来拔高、美化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宣扬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通过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双方牺牲的将军人数的对比和所谓的老兵讲述,鼓吹国民党军队才是真正抗日,攻击共产党是投机取巧等。”〔33〕(5)否定改革前三十年和改革后三十年。刘书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甚至对立起来。”〔34〕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错误领导,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竭力搞所谓的‘非毛,‘反毛。”〔25〕王玉鹏、孟献丽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的辉煌发展,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抹黑党的领袖与革命英雄。”〔35〕曹守亮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攻击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历史中的曲折和错误,否定当前党的领导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在其指导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王玉鹏、孟献丽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35〕潘莉、梅荣政指出有些学者“宣布马克思主义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6〕于沛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宗教神学相联系,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犹如教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物。”〔37〕

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和苏联模式。朱佳木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进步的伟大意义,否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步性,抹杀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诬蔑共和国领袖和烈士、英雄、模范人物,夸大新中国历次运动中的缺点、错误,把新中国历史描写成一连串错误的集合。”〔3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是不同的:在旧中国,主要表现为轻蔑和否定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当前则主要表现为虚无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可以这样说,但凡我们肯定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都要统统否定、歪曲和颠覆。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发展阶段、形成原因、危害及措施的认识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学者们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20世纪初是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姜迎春提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知识分子怀着为内忧外患的中国寻找‘出路的信念,竭力主张中国应走西方的道路,成了第一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39〕秦正为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浪潮是“新文化运动前后特别是20年代前后出现的‘全盘西化思潮,其典型代表是陈序经的‘一刀断根论和胡适的中国‘百事不如人论,认为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割断和抛弃一切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一切照搬西方的道路。”〔7〕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许恒兵指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我党拨乱反正、转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体现在诋毁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苏东剧变,我国社会也发生了以政治为导向向以经济为导向的急剧转变,传统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主义价值遭到弱化,加之西方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思想的渗透、‘致使历史虚无主义全面泛起,其范围波及史学研究、文艺研究和教育等多个领域。”〔40〕姜迎春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多年来,一些人借纠‘左之名,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形成了第二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39〕秦正为指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以后,其典型是一些人以反思‘文革为名逐渐掀起了持续不断的‘非毛化思潮。”〔7〕

整体而言,不同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虽表现不同,但都妄图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我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形成原因的认识

1.基于历史的主客体及历史认识结果角度的分析

(1)从历史认识主体看,龚云指出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在于:“有些中国近代史研究者背离唯物史观,而重蹈唯心主义的覆辙;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认为历史是不可知的;一些人对历史采用实用主义态度,用现实改铸历史;一些人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时,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41〕郑师渠指出:“有些学者对当下中国的时代性缺乏正确的体认;有些学者不能将历史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便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有些学者囿于个人情感,难以保持清醒的理性。”〔9〕

(2)从历史认识客体看,龚云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因在于:“有些研究者不重视对史料的辨伪和充分占有;有些学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由于缺乏(正确)理论思维能力,而深陷历史资料不能自拔。”〔41〕

(3)从历史认识结果看,龚云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应归因于:“有些學者否定历史认识的科学性,因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采用了简单否定的态度”;国内学者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采用不选择性分析,全盘接受的态度。”〔41〕

2.基于国际、国内环境角度的分析

(1)从国际环境看,梁柱、张晓红、梅荣政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在于:“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形势下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是对西方反共势力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一种呼应。”〔25〕此外姜迎春、杨军还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源于:“第一以唯心史观为基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新自由主义等在中国的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和蔓延创造了思想环境。”〔39〕秦正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泛起是因为“1990年代以来传入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学理上的伪装。”〔7〕

(2)从国内背景看,梁柱、张晓红、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兴起,“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逆向发展要求,改革开放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夸大党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企图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25〕杨军指出:“改革开放使我国思想领域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解放,提高对各种思潮的包容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42〕秦正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泛起,在于:“第一,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断否定和扬弃旧的东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所谓的‘历史依据;第二,这两波浪潮的时代背景或者‘使各种思潮激荡交汇或者‘使代表非公经济的各种思潮滋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生存的土壤;第三,现代网络传媒和通讯传播手段的进步,给历史虚无主义以泛滥的载体。”〔7〕

3.从三重动因角度的分析

刘森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有三个原因:“第一孕育于启蒙逻辑之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随着启蒙的推进,被虚无化的对象会不断调整变更,虚无主义会以或温和或激进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历史主义及其衍生的虚无主义,在为个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辩护的过程中,不但孕育了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虚无主义质疑,而且更孕育了一种‘一切皆可能、一切都被允许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结局,前一种由相对主义导致的虚无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并且可以进一步推进到历史虚无主义;第三简单化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倾向于与愚昧的群体结合,常常以彻底反资本主义的形式出现,它采取一种道德的立场,对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种虚无主义的立场,视之为绝对恶,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源于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反映了持有者的懒惰。”〔43〕

4.从资本逻辑的角度分析

王增智、吴照玉认为:“虚无主义所揭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资产阶级历史观,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想彻底杜绝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必须进一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资本逻辑,它将一切价值都异化为淡漠的金钱关系,那么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外在虚无化,会进一步导致人的内在精神领域的虚无,从而把独一无二的个人逐渐退化为抽象的、无差别的单向度的人,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一种强劲的精神文化思潮。”〔15〕“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下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各个具体领域的虚无主义,如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44〕。

总而言之,正是这些原因给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培植了肥沃的土壤,促使其在我国发展和蔓延。

(三)对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会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张晓红、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诱使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危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45〕吕薇洲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消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消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历史根基,消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46〕李方祥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毛泽东,瓦解民心,目的是从根本上打开摧毁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突破口。”〔27〕

历史虚无主义会动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但摧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而且也在实际上使强国之路归于破灭”。〔25〕潘莉、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就是通过“降低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认同,進而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7〕

历史虚无主义给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提供了理论依据。李殿仁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适应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48〕李珍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政治思潮。”〔49〕

历史虚无主义会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尚庆飞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毛泽东研究中的泛滥,无疑会严重妨碍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性共识的凝聚与中国道路的顺利推进,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冲击。”〔50〕谭向阳、阎占定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削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1〕乔彦国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扭曲的文明史观,历史虚无主义阻碍人类文明进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52〕

历史虚无主义会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削弱文化认同。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一些人不但歪曲近现代中国历史,而且对我们伟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也恣意抹煞。”〔25〕张晓红、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抹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使人们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45〕曹守亮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削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8〕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群体本体论。高奇琦、段钢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就是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这种缺位本体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本体论。这种观念没有正视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看到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等结构性因素对历史事件的情境性影响。这种观念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传统的历史观,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和歪曲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所以,这种观念具有解构和消解性质,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建设缺乏建设性意义。”〔53〕

历史虚无主义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唯物史观。高奇琦、段钢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强调解构的观点会误导人们随意地去解释和解读历史,不仅会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在认识和理解历史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制造反国家、反人民的事端。另外,这种认识论会误导人们用不严肃的态度看待历史,它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唯物史观。”〔53〕李珍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客观历史事实,以唯心主义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剪裁甚至重塑,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性标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4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给学术研究造成了负面影响。龚云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强烈影响学术界,造成历史唯物主义被严重边缘化。”〔41〕尚庆飞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严重阻碍了毛泽东研究学术化、规范化路径的建构。”〔50〕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动摇党执政的合法性,动摇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破环传统文化,削弱文化认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旨在以“和平演变”策略达到“西化、分化”我国政治制度的图谋,同时对我国的学术界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只有坚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读、评价历史,才能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思想的侵蚀。

(四)对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措施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以不正当地手段改变我国的历史进程,把中国引入资本主义的行列,这是极其愚蠢可笑的行为。当前,只有坚定弘扬以马列主义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有效地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措施有:

1.从整体上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

(1)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曹守亮提出:“史学研究者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史学,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8〕李殿仁认为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唯物史观的学习教育,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48〕王志民提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全面、系统、发展地研究历史和现实。”〔54〕

(2)要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历史。曹守亮认为:“要在学术上更为系统、全面、深人地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更加科学和本质的意义上把握其实质,加强史学批评。”〔8〕高奇琦、段钢提出:“在学术上要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展开辩论,辨明是非曲直。”〔53〕

(3)学者应承担相应的历史重任。高奇琦,段钢提出:“社会科学学者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把正确的历史事实和价值传播给社会。”〔53〕

(4)加强国史、党史教育。谭向阳、阎占定认为:“应加强青少年的国情教育和历史教育,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并学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51〕张峰认为要“加强党史革命史国史的研究与教育,坚定道路自信。”〔22〕李殿仁认为应“进行党史、国史、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把握历史的事实和发展脉络,正确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48〕

(5)大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曹守亮提出应“培养共同的理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凝聚新时代的民族精神。”〔8〕董朝霞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弘扬中国精神。”〔55〕周玉指出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有效抵制西方的意识渗透。”〔56〕

(6)领导机关应“完善制度机制,净化风气。”〔57〕高奇琦、段钢指出:“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中要采取‘堵疏并重的方法。”〔53〕谭向阳、阎占定认为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新时代下,共产党必须严格加强对自身的管理与整治,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紧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51〕张峰认为应“加强党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定制度自信。”〔22〕

(7)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张峰认为应“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监督管理,坚定舆论自信。”〔22〕李殿仁认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48〕高奇琦、段钢“强调媒体对历史观形成的引领作用,激发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精神。”〔53〕

2.在毛泽东研究领域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

就毛泽东研究领域而言,学者们提出的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措施的观点还不系统。韩步江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培育毛泽东研究上的理论自觉;第二深化和拓展毛泽东研究领域,将毛泽东研究不断地引向面向未来的开放境界;第三综合辩证地掌握和利用史料,不要过分夸大负面性史料,也不要绝对肯定正面性史料,要在人们生活的真实历史和完整逻辑中整理史料,认识史料,把握史料。”〔58〕张明认为杜绝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从政治到学术:建构批判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与严肃的理论使命,坚决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的歪曲与否定;另一方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中介,在对毛泽东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深入研究中,以严谨的学术化路径积极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攻击;第二从史料到方法:建构批判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路径,一方面,全面占有毛泽东研究中的客观史料并进行科学运用,构成了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直接方式;另一方面,拓展毛泽东研究的理论视域并引介新的方法论资源,构成了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间接支撑。”〔59〕刘仓指出,“第一把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纳入依法治国战略;第二对于党内诬蔑毛泽东者,根据《党章》规定,给予政治教育和纪律处分;第三在学术研究领域,坚持学术批评、思想教育和行政审査相结合;第四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第五团结和教育知识分子;第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管理和引导”〔28〕。

整体而言,我们应坚定政治立场,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科学的运用客观史料,并以法律和党规作保障,研究毛澤东思想,以提高我们的理论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在文艺领域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

学者们提出,就文艺领域而言,已有的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措施建议还不是很全面,应加以完善。董学文认为:“第一要在文艺界开展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的学习和宣传;第二要把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切实地开展起来,敢于同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作斗争;第三要积极开展新时期以来文艺思想史和文艺创作史的研究,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把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清除出去。”〔60〕刘润为认为:“第一必须坚持反对唯心主义与反对机械决定论的统一;第二必须坚持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文艺创作应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给人以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既然是社会实践,就必然离不开群体和社会,就必然要对群体和社会承担责任或义务;第三必须坚持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即主观意识应遵循历史真实,只有站稳尊重历史的立场,才能实现主客体的无垠融合,从而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正面的激发和表现。”〔61〕

简而言之,学者们主张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正确研究文艺领域的历史,以坚定的立场抵制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

4.在网络领域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

首先应“坚定立场,直面交锋。”〔35〕王玉鹏、孟献丽认为:“一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书写传播客观历史,构建良好舆论氛围;二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为指导,结合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向网民群众还原历史的真相;三要通过新媒体揭露隐藏在历史虚无主义者背后的政治图谋,搞清楚他们的真正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看清其真实面目,了解其本质和危害,以达到彻底清除这一错误思潮的目的。”〔35〕陈清、刘珂认为应“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方向,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62〕孟威提出:“第一坚定科学的理论指导,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思想方法来观察历史、探讨问题;第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定力,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能量,积极回应网民需求,提升‘主流话语的引导能力和水平。”〔63〕

其次要“严格监管,依法治网。”〔35〕王玉鹏、孟献丽指出:“一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舆情搜集、检索和监控功能;二是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惩戒机制。”〔35〕陈清、刘珂认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历史宣传方式,掌握网络阵地主导权;加强对手机自媒体、互联网络等信息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环境。”〔62〕孟威提出应“深入开展网络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升人们理性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建立起防范错误思潮的长效机制,加速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法律监管,为正能量的发挥保驾护航。”〔63〕

最后须“加强教育,正本清源。”〔35〕王玉鹏、孟献丽认为:“一是要重视地方史的修撰和研究工作;二是要打造符合人民大众接受习惯的新媒体传播阵地;三是通过各种媒体阵地对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而广泛的宣传,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自觉地摒弃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35〕杨建义提出“一是培育具有丰厚历史知识、敢于担当的网络‘大V,提升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针对性;二是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党史国史主要问题的研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三是加强党史国史教育,提高公民历史素养,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历史。”〔11〕

5.在高校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

在教学方面,李朝阳提出要“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将教学重心放到历史观”,“深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加强专题教学。”〔64〕李继兵、刘研指出要“深化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历史学科建设。”〔65〕刘明石指出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进路所在,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30〕

就学校而言,葛玉良、张晓娜指出校方应“营造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从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66〕刘明石认为应“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30〕杨军认为高校应“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针对性培训。”〔67〕

高校教师也应积极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李朝阳认为高校教师应“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64〕王莉、孙凯指出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树立唯物史观指导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68〕李继兵、刘研提出高校教师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引历史学的科学品格。”〔65〕

学生也是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王莉、孙凯认为学生应“揭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实质,提高政治敏感度。”〔68〕葛玉良、张晓娜指出学生应“结合‘中国梦,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和教育,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党和历史人物的错误评价对自身带来的影响。”〔66〕

为此,李继兵、刘研提出应“善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65〕葛玉良、张晓娜认为应“善于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66〕刘明石强调应“夺取网络空间话语权。”〔30〕

三、对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历史的方法、理论基础的批判性认识及得到的启示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历史方法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解读、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是孤立、片面和曲解历史,这是由其立场决定的,旨在否定马克思主义,推翻社会主义道路,颠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歪曲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1.学术方法上虚无历史

杨徳霞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用所谓‘温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当性,否定革命的进步作用。”〔69〕刘书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企图否定和颠覆唯物史观,旨在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丑行翻案。”〔26〕

2.选择性虚无历史

卢黎歌、程馨莹提出:“虚无主义者對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对中华文明史,对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选择性虚无。”〔70〕鄢本凤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假设为前提,从既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些历史材料,主观臆断历史发展的应然和可能的结局。”〔23〕许恒兵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选择代替历史事实,因而疏离了对整体性的客观现实的先行把握,因而得出的结果必然违背历史。”〔40〕

3.重新解读历史

卢黎歌、程馨莹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无中生有,有意误读历史铁案和共识、误导公众和历史舆论。”〔70〕鄢本凤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来研究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其实质是否定我国现实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23〕杨军、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错误使用史料分析法,表现在两方面,“其一选择性的、机械死板的发掘史料,往往违背孤证不立的原则;其二常常根据所运用史料的真实性,判断所陈述历史的真实性。”〔71〕

4.“人性化”解读历史

鄢本凤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与特定的历史场景相脱离来加以分析,从而颠倒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做非此即彼的评判。”〔23〕杨徳霞提出:“历史虚无主义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即‘好人不好,坏人不坏,从而弱化甚至丑化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69〕杨军、梅荣政提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阶级分析法,‘认为阶级斗争泯灭人性,‘因而把历史过程归结于人性的影响,‘从而离探索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相越来越远。引号中的单引号是何意?表述奇怪,而且引号不全”〔71〕

5“预设规范”审视历史

许恒兵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力图从现实历史之外‘重设规范来建立审视历史的新的支点。”〔72〕王志民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把预设当前提,惯用的手法是以‘假设否定史实,‘重构历史。”〔54〕

6.在表现方式上虚无历史

卢黎歌、程馨莹指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学术讨论、历史评论、文艺作品等表现出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史实的虚无等。”〔70〕王志民認为历史虚无主义“其一把演义当历史,利用普通大众对学术研究缺乏了解的现状,从历史演义中寻求根据,通过自媒体和网络传播错误理论和错误观点,迷惑读者与网友;其二把八卦当真实,借用新媒体,编造猎奇材料,煞有介事地提出各种质疑,造成恶劣影响;其三把恶搞当时尚,以时尚嘲弄高尚,通过‘恶搞大肆调侃,哗众取宠,颠倒黑白,混淆是非。”〔54〕

7.“‘外部反思重构历史”〔72〕

杨徳霞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用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衡量中国的发展道路。”〔69〕刘书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学者重新阐释历史虚无主义定义,反诬马克思主义,与党争夺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妄图把批判的矛头引向党的指导思想。”〔73〕许恒兵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或政治诉求,对整体性的历史进程进行拆解,从中选择有助于服务自己的政治诉求或利益的事件或观点,然后以‘外在反思的联系将它们编织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思想整体。”〔72〕

8.借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结构历史

王增智认为:“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借用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先预设一个能表达自己意愿的结论,然后通过多种手段去发现或发掘一些能印证自己结论的所谓离奇史料进行论证,并采用‘以论代史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观点,歪曲历史事实,否认历史真理。这些碎片性的结论具有蛊惑性,很容易吸引一些不愿去认真推敲或缺乏甄别能力的读者,同时在新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下,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呈泛滥之势。”〔15〕

9.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上虚无历史

秦正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方法,“第一世界观上是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选择性的虚无方式,完全从主观角度出发,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第二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其特点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绝对性地、片面性地、静止性地评判历史,其实质就是形而上学;第三价值论上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思潮,其核心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利益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7〕

总之,我们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辨证分析法来解读历史、评价历史,才能彻底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的批判性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的政治思潮,它与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相违背,这正是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之所在。

周晓东、卫静春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夸大历史选择的偶然性;第二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主观臆断、虚构裁剪历史;第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法,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解读历史。”〔74〕

黄凯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一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新历史主义通过借历史著述的主体性和价值渗透而完全否认任何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二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规律看作是对历史过程细节的机械规定,这是站不住脚的;三否定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历史看成是可以分割的片段,并对片段做出符合自己当下利益诉求的解读;四否认历史的实践性,我们应防止对历史采取背景、事件及结论的三段式表达,而要重视通俗化的表达历史叙述。”〔21〕

李文清、徐仲伟提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四大立场进行深入批判:“第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即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石是唯心史观,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得出的结论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揭示历史真相,而这恰恰迎合了别有用心的一小撮人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表达;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立场,指其站在反人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使其矛头指向推翻四项基本原则;第三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指坚信个别人主宰历史、创造历史,为部分利益集团和少数人谋利益,这与我们党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逻辑,即否定历史,否定现实,虚化未来,其完整表象背后是荒谬的逻辑和虚构的历史,经不起推敲和考证。”〔13〕

许恒兵指出:“就‘预设规范审视历史进程来看,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中国应该选择西方文明的道路,在此种规范性认识的前提下,历史虚无主义便歪曲历史事实,它通过将完整客观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击碎,然后按照论证自己规范性认识的目的,从中选择有利于自己目的的所谓‘事实,甚至对长期以来为中国历史发展所证明的事实进行扭曲,在规范性认识的主导下,同时借助于各种‘选择加工过的所谓‘事实,历史虚无主义最终力图达到‘外部反思、‘肆意歪曲历史的目的,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全然是建立在错误的历史观念的基础之上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无论是‘预设规范、‘主观选择还是‘外部反思,从根本上而言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们共同体现了在真实历史已然发生的前提下,企图扭转乾坤、变更历史的倾向。”〔72〕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大体包括五种:一以唯心主义选择论否定历史规律,片面夸大历史选择性,随意否定历史的发展规律;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否定历史的整体性、客观性,恶意改变、虚无历史事实;三以唯心主义假设论任意虚构、假设历史,违背历史事实,把历史看作任人摆弄的玩具,以达到虚无历史的目的;四以唯心主义抽象人性论分析解读历史事件,否定人的社会性,否定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达到歪曲篡改历史事实;五以混淆历史现象与本质的研究方法,故意歪曲客观历史进程,以假象或谎言混淆历史是非,遮蔽历史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只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学史、用史、评史,才能彻底防范历史虚无主义。

(三)得到的启示

学者们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得到了如下的启示:

姚元军、冯颜利提出,“第一党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第二要科学辩证地看待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第三文化艺术创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75〕

肖三、王乐、李清津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須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第一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第三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凝聚中国力量。”〔2〕

刘书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泛滥的主要教训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历史,这是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占据执政地位,保证历史进步大趋势的必要政治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保持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正确性,这是识别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保证;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开创者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防止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划清共产党与社会党两类不同性质的政党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原则区别,警惕共产党的社会党危险倾向,坚决拒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能防止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第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必须科学地处理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策和策略,保持宣传和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由于不慎而导致宣传教育的被动,以至于为历史虚无主义留下泛滥的可乘之机。”〔76〕

白翠红 、李辉指出:“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启示我们必须遵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所谓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第一遵循两重性逻辑原则,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统一起来;第二遵循组织的循环的原则,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第三遵循全息原则,将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统一起来。”〔77〕

总之,关于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得到的启示,学者们的认识还不深入全面,还需要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为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四、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各个领域的表现、与其他主义的关系以及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多样,在各个领域也以百变的姿态出现。

在史学界,窦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来研究历史,反对阶级斗争学说、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理论。”〔78〕张晓红、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颠覆唯物史观,极力推崇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的观点,主张用历史的任意选择论,以所谓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45〕许恒兵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殖民‘侵略有功论,片面强调由此造成的世界全球化进程,闭口不谈殖民主义征服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大肆鼓吹‘告别革命论,指责‘革命只有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并竭力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40〕

在文学领域,窦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置历史发展规律于不顾,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为偶然因素,否定中国共产党的进步作用,美化封建统治者和卖国贼。”〔78〕张晓红、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运用多种形式,大肆宣扬自己的观点,在影视作品中,漠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变动的巨大变革作用。”〔45〕

在娱乐界,窦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在影视创作上,就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戏说热和‘无厘头等。”〔78〕许恒兵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肆意‘戏说和‘恶搞,在他们演绎下,以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小说和历史剧遭致曲解,革命的英雄形象备受扭曲。”〔40〕董学文认为:“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编造和歪曲历史的时候,往往是以‘审美、‘娱乐之名,行拆解党史、否定党的领导之实,这是一种伪现实主义、伪浪漫主义。”〔60〕

在人际交往方面,窦凌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手机短信和网上聊天对现实进行歪曲和嘲弄而形成的文化泡沫等。”〔78〕

在思想领域方面,张晓红、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20世纪中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指责中国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诅咒中国革命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指责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从‘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歧路;指责社会主义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错了,其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45〕

在政治上,高奇琦、段钢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是错误的,偏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又如,‘党史诟病论,用某些片面的材料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党史的主流和本质,并以此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53〕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以多变的姿态对各个领域的历史进行歪曲,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达到颠覆我国国家政权,“西化、分化”我国政治制度的图谋。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主义关系的认识

1.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沆瀣一气”

梅荣政、楊瑞认为,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都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沆瀣一气地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侧重于从经济和政治领域、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则侧重于从文化和历史领域分析问题。”〔1〕

2.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1)从研究历史的思维方式出发,白翠红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马克思唯物史观遵循两重性逻辑的原则,‘在历史/自然的互补基础上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辩证统一起来,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两重性逻辑的原则,在历史/自然非此即彼的基础上,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分离开来,片面强调历史选择论,否定历史决定论,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二、马克思唯物史观遵循组织的循环的原则,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过程中,将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融合起来,历史虚无主义违背组织的循环的原则,历史虚无主义忽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完全否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将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分离开来,片面强调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否定社会形态演进的多样性,企图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三、马克思唯物史观遵循全息的原则,将单一的历史事件与整体的历史环境统一起来,从历史事件中透视历史规律,又遵循历史规律去探寻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历史虚无主义违背遵循全息的原则,历史虚无主义没有遵循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则,将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分离开来,从抽象的理论出发,不考虑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就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孤立、片面地放大、渲染某些历史失误,将历史失误抽象化为制度的错误,企图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合理性。”〔79〕

(2)从探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四个认识维度出发,房广顺、魏文刚认为唯物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实事求是维度,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的客观事实出发认识历史并探寻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历史问题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为了否定或肯定某个事件,或者为了表达某种现实诉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进行片面介绍或主观判断;二人民立场维度,唯物史观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人类的解放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基础,历史虚无主义割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否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主题和主线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环境、历史任务、人民诉求进行漠视和否定;三阶级分析维度,唯物史观继承并发展了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更加深刻和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演进历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它的突出表现是否定阶级关系的客观性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四价值导向维度,唯物史观对历史进程的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的人和人性为出发点,回避或抹煞历史进程中人必然表现出来的社会性,用抽象的个人的价值替代客观存在的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从而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评价引向否定现实社会的途径。”〔80〕

(3)从划清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出发,李方祥认为第一“历史的发展有没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性,是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由自身主要矛盾所决定而表现出来的那种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这是由历史规律显示出来的历史运动的总方向和总轨迹,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理论逻辑,是从否定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始的;第二要不要分清历史事物的本质与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一个历史现象,必须抛开掩盖住历史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它的特征和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地说明事件真实的历史属性,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正确区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第三要不要在历史研究中坚持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并没有完全否定人性,只是反对那种纯自然的、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反对把抽象的人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而是必须把人性放在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探究,历史虚无主义将某些历史人物还原真面目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分析来取代、否定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81〕

(4)从研究历史的三大方法出发,龚云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关于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划分为阶级的,辨清阶级利益是阶级分析的核心所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统治阶级自己的言辞乃至日记作为评价依据,得出一些停留在表象的言论;第二关于历史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研究历史时,把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历史关联环节中考察,用具体的历史方法对历史研究对象做出评价,历史虚无主义认为研究历史应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加以分析,因而得出的结论易让主流代替直流,现象代替本质,主观代替客观等得出一些荒谬绝伦的言论;第三关于辩证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对待历史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抓住历史的本质、主流、主线,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整个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割裂历史间的关系,用支流代替主流,片面代替全面,现象代替本质来错误的曲解历史,以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41〕

(5)从研究史料方面出发,卜宪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准确地占有资料,必须严谨、客观地对待自己所运用的资料,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出发点服从于其立场,认为历史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对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作出假设的判断,再将他们假设出来的‘历史视为应当真实发生的‘历史,并从中寻找‘内在联系;第二唯物史观认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将历史资料及其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并不是从所有的历史资料出发,更不是‘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来分析历史发展的形式及其内在联系,而是以既定的‘原则作为‘研究出发点,反过来将其‘研究结论强加于客观历史之上;第三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虚无客观的历史事实,虚无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就连发生在不远处的、最基本的史学常识也不顾。”〔82〕

3.“还原”历史与“虚无”历史

卢黎歌、程馨莹认为:“‘还原历史与‘虚无历史从表象上看,似乎都在某些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历史,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还原历史是为了追求历史真实之目的,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以历史文献和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为依据,采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和方法,不断补充完善历史记载。所以,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虚无历史则是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在历史认识和评价中,随心所欲地解读历史,篡改历史,混淆视听,以达到利用歪曲了的‘历史为自己的价值诉求立论之目的,因而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其实质在于通过对历史真理的否定从而达到对现实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否定。”〔70〕

4.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

卢黎歌、程馨莹认为二者“都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虚无中国近现代史。二者不同的是,第一在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的问题上,文化复古主义的‘虚化就是‘儒化,它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旗帜,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儒化现代中国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则否定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尤其是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张‘西化现代中国社会;第二,在对待中国古代历史的态度上,历史虚无主义是有‘选择性的虚无,其重点是把对支撑民族自信的史实、人物、事件等历史证据虚无化;文化复古主义则主张儒化现代中国社会,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反对马克思主义,排斥西方文化精华。”〔70〕

5.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李方祥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出现民族虚无主义,通过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提倡‘全盘西化,必然导致否定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而,民族虚无主义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83〕

6.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義

于沛认为:“它们都以唯心史观为基础,都否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否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趋势,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否定历史矛盾的客观规律性等。”〔37〕

总之,学者们通过把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主义相比较,进一步揭露了其本质,有助于人们真正认清它的本来面目,进而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对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与苏联极为相似,所以学者们对于苏联历史虚无主义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从多方面做了研究。

1.苏联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赵纪梅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第一小资产阶级的广泛存在是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的深厚土壤,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俄国工业基础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当落后,小农经济仍然是俄国经济的支柱,与此相适应,小资产阶级数量众多,成分复杂,文化水平不高,在革命的感染下,广大小资产阶级满腔热情,干劲十足地加入政治生活,但囿于本身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欠缺,往往容易冲动偏激,走向极端;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具有现成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并不是首创,只不过是曾经的小资产阶级派别前进派文化思想的重现,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态度,起初是爱护支持的,但随着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思想越来越极端,政策越来越错误。1920年秋在国内战争将要结束之际,列宁开始着手从思想上、组织上整顿无产阶级协会,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84〕

2.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阶段

学者们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阶段,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1)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陈之骅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至少可以追溯到1956年举行的苏共20大,这次会议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其中,他不仅完全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而且夸张和违背历史事实的给他罗织了大量罪名,从此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在苏联思想界蔓延,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出现了混乱和迷茫。”〔3〕肖三、王乐、李清津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苏共二十大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关于批判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从否定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入手,到全盘否定斯大林,把苏共历史的失误完全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由此拉开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浪潮的序幕。”〔2〕

(2)20世纪80年代后的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陈之骅认为:“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特别是1988年以后,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发展到批判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乃至整个苏联历史,而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被美化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理想社会,是世界历史的最终归宿。”〔3〕肖三、王乐、李清津认为“到80年代中期,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起初,苏联历史虚无主义者将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斯大林;到1989年下半年,苏联各地掀起了推倒列宁塑像的风潮。之后,他们又把目标转向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们;最后,他们把矛头指向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就这样,苏联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从否定十月革命到否定卫国战争,最后否定整个苏联社会主义。”〔2〕

3.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姚元军、冯颜利指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第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根源,19世纪初的苏维埃俄国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急剧变革时代,由于新的价值体系还在逐步的形成和完善之中,还没有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难免会出现各种思想并存的局面,这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留下了空间;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根源是唯心主义,列宁曾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领导人物波格丹诺夫所宣扬的马赫主义进行了批判,揭露了经验批判主义否定世界物质性、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宣扬超越哲学党性的唯心主义实质;第三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根源,列宁指出,在关于对待革命目标问题上,虚无主义信奉的是伯恩施坦主义主张进行旨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局部的经济方面斗争,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在关于对待党的组织和纪律问题上,俄国虚无主义者表现出强烈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虚无主义者极力反对党的领导,否定党的章程对规范党员行为的必要性;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误区,具体表现是它不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对待民族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与落后因素,不能正确处理好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关系等。”〔75〕

4.列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思想

赵纪梅指出,列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形式掩盖其虚无主义本质的伎俩,列宁认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露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真实面目;第二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想,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第三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资产阶级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列宁反复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第四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一切非无产阶级分子的做法,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来创造。”〔84〕

5.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形式

姚元军、冯颜利认为:“俄国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形式,有以下三点:第一否定历史文化遗产和党的领导;第二宣扬超阶级,庸俗的道德价值观;第三崇尚未来主义的文化创作手法。”〔75〕

6.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窦凌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历史虚无主义达到白热化程度:表现第一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斯大林所领导的反法西斯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第二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从而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第三否定马克思主义,把苏联历史连根拔起;第四为俄国历史上的反动派歌功颂德,最终使社会主义苏联在苏联人民心目中失去了其存在的历史客观性,进而导致了共产党让位于反对党的合理性,以及国家解体的合法化。”〔78〕

7.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特点

陈之骅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自上而下掀起的一场否定苏共和苏联的革命历史的运动;第二这场历史虚无主义运动是由一部分文学家、政论家打头阵而一些历史学家只是在后来才逐步跟上的;第三新闻媒体和出版界在這场历史虚无主义运动中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第四在历史虚无主义运动中既有所虚无又有所不虚无,并以此来填补所谓的历史空白点。”〔3〕

杨金华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特点是:“第一苏联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转向;第二历史评价人道化丑化苏共领导人形象;第三借历史反思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第四在公开历史禁区中为苏联历史翻案;第五历史虚无主义引发苏联意识形态危机。”〔85〕

8.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肖三、王乐、李清津认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改变了人们的信仰,动摇了苏共的执政根基;第二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助推了西方的‘和平演变;第三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为苏联的最终解体铺平了道路。”〔2〕

综上,学者们从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本质、虚无历史的形式、表现、特点、危害及列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思想等方面对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研究,有助于我们认清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真正目的,吸取因历史虚无主义导致苏联解体的教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启示

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演进历程、形成原因、类型、虚无历史的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理论基础、特点、表现、危害、应对措施、历史虚无主义与其他主义的关系、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等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空白或缺陷,这正是当前我们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只是涉及历史虚无主义在影视、思想、政治、文学等等具体领域的表现形式,但就历史虚无主义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呈现特点、危害和防范措施却研究甚少,只有一部分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和文艺界的呈现展开过论述,如文艺领域的董学文、刘润为等学者,网络领域的王玉鹏、孟献丽、陈清、刘珂、杨建义等学者。因此,今后我们还应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政治等领域的特点、表现、危害及抵制措施等的研究,使人们全方位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和渗透。

其次,在实际生活中,党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宣传力度还不够,仍有许多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解很浅显,特别是青少年、年轻党员干部、青年官兵等重点群体。虽已有一部分学者就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而对其他社会群体却甚少涉足。今后,我们应从整个社会层面着手,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再次,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过程中,对于哪些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有一定的借鉴经验或启示,虽有学者做了研究,如肖三、王乐、李清津、刘书林等,但还很不全面,尚处于零散化的状态,有待今后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又次,大多数学者主要就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何影响,这一方面也应加强研究。

最后,很多学者都提出要从加强党史、历史教育,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但并没有从政治战略的高度加以系统研究。虽然有的学者也提到要加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系统地把这些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应加强历史虚无主义对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自信”影响的研究,真正从国家战略层面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我国公民思想的侵蚀。

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国历史和现实,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才可以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梅荣政,杨 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67-69.

〔2〕肖 三,王 乐,李清津.实现中国梦必须汲取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教训〔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2):28-32.

〔3〕陈之骅.历史虚无主义怎样掩人耳目〔J〕.红旗文稿,2015,(22):39-40.

〔4〕梅荣政,杨 军.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42-48.

〔5〕樊建新,龙 斌.明波暗涌 全线出击 颠倒黑白 历史虚无主义的“蹩脚表现”〔J〕.人民论坛,2016,(3):29-31.

〔6〕杨 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存在”吗?〔J〕.红旗文稿,2014,(18):21-24.

〔7〕秦正为.问题与对策:全面透诊历史虚无主义〔J〕.甘肅理论学刊,2016,(1):51-56.

〔8〕曹守亮.历史是不能虚无的——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高校理论战线,2007,(4):51-55.

〔9〕郑师渠.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之我见〔J〕.历史研究,2015,(3):13-17.

〔10〕罗平汉.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几点浅见〔J〕.晋阳学刊,2016,(1):62-71.

〔11〕杨建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0-114.

〔12〕林书红.新媒体传播中历史虚无主义“导向”不容忽视〔J〕.红旗文稿,2014,(22):20-22.

〔13〕李文清,徐仲伟.网络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学术探索,2016,(3):13-17.

〔14〕储著武.新媒体时代历史信息的传播问题——兼论反对新媒体空间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J〕.党的文献,2016,(2):90-95.

〔15〕王增智.试析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传播及克服〔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4-19.

〔16〕李方祥.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2):18-22.

〔17〕江先锋.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原因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0-53.

〔18〕陈元明.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两种取向〔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2):131-136.

〔19〕武 力.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正〔J〕.历史研究,2015,(3):17-21.

〔20〕倪剑青.试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两种类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52-56,92.

〔21〕黄凯峰.以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历史评价——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2):38-44,86-87.

〔22〕张 峰.历史虚无主义“四个否定”的本质〔J〕.理论月刊,2016,(6):41-44,56.

〔23〕鄢本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警惕五大社会思潮〔J〕.中国青年研究,2008,(2):61-66.

〔24〕狄英娜.拨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迷雾〔J〕.红旗文稿,2015,(11):39.

〔25〕梁 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4):4-12.

〔26〕刘书林.2013历史虚无主义“装扮”特点〔J〕.人民论坛,2014,(4):30-32.

〔27〕李方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72-77.

〔28〕刘 仓.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146-155.

〔29〕陈定家.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症候〔J〕.红旗文稿,2016,(7):26-27.

〔30〕刘明石.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危害及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4):39-42.

〔31〕张海鹏,龚 云.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J〕.红旗文稿,2014,(16):8-12,1.

〔32〕李先灵.筑牢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85-87.

〔33〕朱继东.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及其危害、本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30-34.

〔34〕刘书林.2013历史虚无主义“装扮”特点〔J〕.人民论坛,2014,(4):30-32.

〔35〕王玉鹏,孟献丽.警惕历史虚无主义荼毒新媒体网络空间〔J〕.红旗文稿,2016,(5):8-11,1.

〔36〕潘 莉,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29,2.

〔37〕于 沛.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J〕.历史研究,2015,(3):9-13.

〔38〕朱佳木.国史研究要重视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6):9-15,126.

〔39〕姜迎春.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6):115.

〔40〕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1-35.

〔41〕龚 云.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4):118-123.

〔42〕杨 军.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J〕.人民论坛,2013,(27):71-73.

〔43〕刘森林.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J〕.哲学研究,2015,(1):11-18,128.

〔44〕吴照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87-90.

〔45〕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7):42-47.

〔46〕吕薇洲.尊重历史、坚定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J〕.红旗文稿,2014,(21):8-11,1.

〔47〕潘 莉,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29,2.

〔48〕李殿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J〕.红旗文稿,2014,(20):8-12.5

〔49〕李 珍.“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学术研讨会召开〔J〕.高校理论战线,2005,(4):59-60.

〔50〕尚庆飞.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透视〔J〕.学术界,2016,(1):133-138.

〔51〕谭向阳,阎占定.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评析与现实对策〔J〕.理论月刊,2015,(6):17-21.

〔52〕乔彦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及其批判〔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4):96-99.

〔53〕高奇琦,段 钢.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1):57-59.

〔54〕王志民.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J〕.人民论坛,2015,(27):76-77.

〔55〕董朝霞.勘源·解析·建构:历史哲学视域下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思〔J〕.云南社会科学,2016,(1):34-38.

〔56〕周 玉.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对历史虚无主义几个观点的回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224-229.

〔57〕何怀远:再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红旗文稿,2015,(6):40.

〔58〕韩步江.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论“症结”〔J〕.学术界,2016,(1):144-149.

〔59〕张 明.“多元症候”探析及其批判路径构建——评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学术界,2016,(1):138-144.

〔60〕董学文.让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藏身之地〔J〕.红旗文稿,2016,(3):4-6,1.

〔61〕刘润为.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红旗文稿,2016,(6):4-9,1.

〔62〕陈 清,刘 珂.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6,(3):57-61.

〔63〕孟 威.抵制“英雄诋毁说”“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J〕.人民论坛,2015,(15):56-59.

〔64〕李朝阳.深化“纲要”课教学改革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6-29.

〔65〕李继兵,刘 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對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8-11.

〔66〕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3-75.

〔67〕杨 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60-63.

〔68〕王 莉,孙 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43-44,47.

〔69〕杨德霞.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J〕.红旗文稿,2015,(20):7-9.

〔70〕卢黎歌,程馨莹.如何认识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8-82.

〔71〕杨 军,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理论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66-72.

〔72〕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的现代缘起与基本观念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16,(6):32-37.

〔73〕刘书林.2015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方寸大乱〔J〕.人民论坛,2016,(3):27-28.

〔74〕周晓东,卫静春.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3,(8):31-35.

〔75〕姚元军,冯颜利.列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16,(2):15-19.

〔76〕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泛滥的深刻教训〔J〕.理论探索,2016,(1):64-69.

〔77〕白翠红,李 辉.历史虚无主义之批判及启示——基于思维方式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4,(7):16-21.

〔78〕窦 凌.苏联剧变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J〕.求实,2006,(7):70-72.

〔79〕白翠红.马克思唯物史观中蕴含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兼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3,(8):4-9.

〔80〕房广顺,魏文刚.探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四个认识维度——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J〕.思想理论教育,2015,(6):35-39.

〔81〕李方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73-79.

〔82〕卜宪群.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J〕.历史研究,2015,(3):4-9.

〔83〕李方祥.“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特定的政治概念——基于党的文献的历史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61-65.

〔84〕赵纪梅.列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6,(1):61-64.

〔85〕杨金华.从历史人道主义到历史虚无主义——苏共乱史亡党的悲剧之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1):33-36,65.

(责任编辑:武丽霞)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