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之国的“蓝孔雀”
2017-06-15郑大壮
郑大壮
2017年2月14至18日,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的“2017印度航空展”上,一款披着蓝色外衣、拥有宽敞明亮座舱的直升机模型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自主研发的“印度多用途直升机”(IMRH)。有消息称,IMRH或将大幅度提升印度武装部队的空中战运能力,未来有望取代俄制米-17V-5直升机。那么,IMRH的真实面貌如何?未来前景又将怎样?本文将为大家略作解读。
开始阶段
21世纪初,作为印度航空工业的领头羊,“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提出打造3吨级“轻型通用直升机”(LUH)和10吨级“中型运输直升机”(MLH)的方案,从而为印度各军种构建种类齐全的直升机队伍。当时,HAL的5吨级“北极星”先进轻型直升机(ALH)已是成熟产品,而“轻型战斗直升机”(LCH)正处于设计阶段,其耗资已接近50亿卢比,10吨级“中型运输直升机”将超过这个费用。
2005年至2006年期间,HAL为印度武装部队着手开发和制造10吨级“多用途直升机”。迫于技术条件限制,印度试图与国外知名度较高的军工集团合作完成该项目。2007年中期,有报道称HAL已邀请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国直升机制造公司在内的多个国际伙伴对10吨级“多用途直升机”进行预研评估。按照初始要求,这款直升机要在喜马拉雅高纬度山区和印度东北部地区运送货物和军事人员。HAL表示,“多用途直升机”与印度引进的俄制米-17V-5直升机在外形和性能上相似。
2007年1月,有消息显示俄罗斯即将发布新的高空轻型武装直升机,并已将其作为一揽子交易之一与印度联合研发。有鉴于此,外界猜测印度很可能将与俄罗斯共同研发10吨级“多用途直升机”。另由消息称,俄罗斯也正准备公布新型卡60多用途直升机和下一代10吨级“米”系列运输直升机,可用于重装备运输,这两款直升机也能为10吨“多用途直升机”提供参考借鉴。
命运多舛
2008年2月,“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表示将在年内开始10吨“多用途运输机”的研发工作,希望他的合作伙伴能够缩短周期,尽量控制在5至6年的时间。与此同时,HAL还在等待印度国防部对于该级别直升机的最终定位:是在完全取得授权的前提下由本国制造,还是全部进口。尽管“裁定”悬而未决,HAL还是将目光聚焦于拓展潜在的合作伙伴并期望能在2008年中期启动该项目。同年9月,HAL称他们将寻找俄罗斯和法国的直升机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计划制造350架供印度武装部队陆军、海军和空军3个军种通用。
然而就在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时,事情却出现了重大转折。2009年7月,“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忽然宣布取消将欧洲直升机公司和俄罗斯米里直升机公司作为可选择技术和投资合作伙伴的投标。HAL告知上述两家企业,投标的中止主要是因为印度武装部队对于此款直升机的性质和用途定位需求发生改变,新的投标方案计划于当年9月发布。
2009年的新投标方案是致力于打造12吨级的“印度多用途直升机”,即IMRH,预估需求为290架。官方也计划迅即公布包括邀请国际直升机制造商加入该项目的意向申请书。HAL对新的IMRH直升机项目高度重视,在公司内部成立了独立的IMRH直升机综合体研发部门,并任命了新的经理。
渐露端倪
2010年媒体报道称,“印度多用途直升机”不久将选择一个外国合作伙伴开始研发工作,很快就可设置具体细节。投标的过程较为漫长。
在建议征询阶段,有4家公司对“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发出的邀请函给予回应,分别是欧洲直升机公司、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阿古斯特一韦斯特兰公司(现已更名为莱昂纳多公司)和米里直升机公司。
从已经披露的数据来看,HAL对于IMRH性能的要求,是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3吨,最高航速275千米/时,实用升限22000英尺(6706米)。印度武装部队对这款直升机的要求则是内部有效载荷大于3.5吨,可运送24名步兵,在海平面上的航程要达到500千米。
IMRH采用单旋翼带尾桨的传统气动布局,主旋翼为5片桨叶,搭配4桨叶尾桨。这一点从201 7年印度航展上展出的模型也可看出。IMRH的动力系统为两台未知型号的涡轮轴发动机,配有双向数字化发动机控制套件。此外,直升机动力系统配备的传动设备需具备30分钟千转能力。所有IMRH将采用玻璃座舱,配以Halbit系统公司、DARE公司和Samtel公司研发的航空电子系统。
IMRH的任务范围包括步兵运送,空中作业维护、沿岸作战行动,两栖攻击行动、反潜战和反水面舰艇战等。IMRH的武装直升机型也有望一同出炉。另外,还有例如民事运输、要员运输和空中救护等改型也在酝酿之中。
性能分析
目前,还没有关于“印度多用途直升机”IMRH平台的详细参数。如前文所述,“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表示IMRH与米-17V-5直升机类似。在此可以借助米-17V-5的性能分析,对IMRH取得一定的认知。
2008年12月,印度与俄罗斯签订了引进80架米-17V-5中型运输机的合同。这其中的若干架将用于替换印度空军老旧米8运输直升机。这批米-8有的已经服役超过35年。
米-17V-5是米-8MTV-5的出口版本,机身长18.46米,旋翼旋转直径21.25米,机高4.76米,空重7.5吨,有效载重11吨,最大起飞重量13吨,装备两台卡里莫夫TV3-117VM型涡轮轴发动机。米-17V-5最高航速280千米/时,巡航速度260千米/时,航程800千米,拥有18000英尺(5486米)的实用升限和8米/秒的爬升速度,可装载24名步兵或12副担架,可内置4吨和外部吊装5吨货物。更具特色的是,米-17V-5较之先前版本在机身侧面增加了一个机门和新式海豚机头,座舱内安装了照明装置适用于夜间和光线差以及超低空条件时飞行。
综合分析,从承载能力、航速等主要指标来看,IMRH与米-17V-5的确难分伯仲。虽然IMRH最为核心的发动机型号尚未对外透露,但外界猜测印度的航空发动机技术比较落后,已经装备的“北极星”直升机和正在研发的其他款直升机所使用的发动机,都是从国外进口或授权生产。预计IMRH发动机采取”联合研制”的可能性比较大,基本无法实现“自主”。
未来难料
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MBB公司的协助下,印度开始了“北极星”通用直升机研发工作,也标志着印度开始步入自主研发通用直升机装备之路。1992年,“北极星”完成首飞,2002年正式服役,至2013年8月生产了超过200架。之后,印度又在“北极星”基础上开发了“娄陀罗”(Rudra)武装直升机,以及后来“轻型通用直升机”(LUH)和“轻型战斗直升机”(LCH)。
在外界看来,印度在直升机领域干的风生水起,仔细想想却仅是表面光鲜。这其中有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北极星”从核心技术上讲是德国设计,用了法国透博梅卡TM333涡轮轴发动机。虽然后续产品换装了单台功率达899千瓦的Shakti发动机,可Shakti也是号称印度和法国联合研制,实际上仍是法国造。由此可见,“北极星”的子孙们“娄陀罗”、LHU和LCH直升机都难以摆脱国外依赖,“自主”前景不乐观。二是“北极星”自服役以来事故故障问题频发,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战能力饱受多方诟病。
众所周知,近年来印度政府下大力氣扩建万国牌军事装备,印度的直升机机队当然也不例外,大手笔合同比比皆是。除了前述的米-17V-5引进合同外,2009年5月,印度国防部决定从波音公司引进22架AH-64D布洛克Ⅲ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以及15架CH-47F支奴干重型运输机。此外,印度还与意大利阿古斯特-韦斯特兰公司签订了12架AWl01预警直升机的引进合同。
可以说,从作战、运输到预警,印度用金钱砸出了貌似强大的直升机机队。未来,如果一切顺利,IMRH将作为其中的一员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边境运输等任务,与其他直升机形成高低搭配协同作战。但如果技术不过关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瓶颈,IMRH“出师未捷身先死”也并非不可能。究竟如何,我们还将继续关注。
编辑: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