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庆:以书为媒的读写教学路
2017-06-15王丹红邓文圣苏志强
王丹红 邓文圣 苏志强
2016年6月2日,福建省德化县“十二五”规划课题表彰会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会上,对“十二五”规划优秀课题进行了表彰。其中,作为县2015年度立项小课题负责人的郑文庆老师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因为他所主持的小课题是该年度全县三个优秀小课题之一,还因为一个草根教师仅2015年一年,就在CN教育报刊发表文章42篇,指导学生在CN刊物发表习作16篇。
小人书,萌芽阅读兴趣
儿时的读书记忆,郑文庆老师说大都是关于“小人书”的。直到现在,他还这样亲切地称呼连环画为“小人书”。
郑老师的读书兴趣,大概就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吧。《鸡毛信》《渡江侦察记》《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一本本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他父亲亲手为他制作的一个小木箱里。每逢除夕领到了压岁钱,平时积攒了零用钱,“小人书”的本数就会增加,木箱里也会散发出一缕缕混合着油墨香和木头香的味道。这些“小人书”是他童年的奢侈品,也曾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一笔财富。
“小人书”以其独特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了他,如甘露、如琼浆,流进他混沌的心间,滋润他干涸的心田,催生一簇簇真、善、美的嫩芽。“小人书”是他童年时代鲜活流动的一首歌,它带给他快乐,让他感受着幸福,时时使他陶醉其间,有时忘记吃饭,有时忘了完成父母交给他的家务事。时隔三十多年,每一次回忆还是那般清晰,那般温暖,那般满足,那般迷恋,仿佛时光又回到童年。上小学二年级,学了“音序查字法”后,他和哥哥俩就缠着父母,给他们买几本小人书。恰逢农忙季节,父母附加了一个条件。为了得到那几本盼望已久的小人书,他和哥俩只好满口答應。于是,每天天刚蒙蒙亮,一骨碌,他们就起床,准时来到他家的后山,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忍受着蚊蝇的叮咬。盼望着,盼望着,他们终于等到了买小人书这一天。哥哥挑选了一本单价两角六分钱的《两个小八路》。他也花两角三分钱买了两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一本是九分钱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不仅强盗的大胡子和装财宝的大口袋令他难忘,更难忘的是那句“芝蔴开门”的咒语。另一本是一角四分钱的《演习前的战斗》,这是他买的第一本关于“打仗”的小人书。10岁那年,他还曾省下爷爷给的午饭钱,买了一本《鸡毛信》。
“小人书”的故事,不仅成为他人生的美好记忆,成为他喜欢阅读的奠基石,毫无疑问,也理所当然,成为他点燃学生阅读热情,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爱上阅读,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路的生动教材。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布置一道阅读作业——让学生有计划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两本课外书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到开学时才适时检查、引导。三番五次,久而久之,班级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就水到渠成了!
自考书,丰盈文化底蕴
自从懂事之日起,他就梦想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是,由于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原因,他却上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有了想上大学这样的梦想,他就在澳门回归那一年4月搭上“自考”的列车,前后共用十年时间,于2003年12月、2009年6月分别取得了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本科两张自考文凭。
在1999年至2009年参加自考的那段日子里,他没有了双休日,没有了黄金周假期,也没有了寒暑假。有时培训、教学、自考同时进行,其中的困难、艰辛不言而喻。
1998至1999学年度,他在德化县瑞坂小学担任完小校长兼任教学工作。为了以身作则,他兼任了高年级语文科的课程。有时,完小校长的事务就像万条线穿一个针孔——参加抽考、评比、检查、开会、培训、教研、会见家长、处理突发事件、完成学校其他突击性工作任务。他还要率先垂范,履行一线教师的常规工作职责——从早自习下班辅导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单元测试、质量分析、组织活动,等等。这些事务都需要时间来处理。尤其是,1999年3月至5月,他参加县进修学校举行的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每天往返于相距25公里的学校和城关之间,忙得不可开交。
专升本的第一次自考结果揭晓,《毛泽东思想概论》81分。这时,他有了成功的喜悦,增添了继续考下去的信心,也有畏难的情绪。据说《英语(二)》的通过率极低,要通过《英语(二)》的考试,不知道要考到猴年马月。转而一想,人人都说基础科段的《古代汉语》难度大,不是一次就通过考试吗?成功时淡然,失败时坦然。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只顾风雨兼程。话虽这么说,他的本科段自考的确遇到了困难: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且琐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二)》的学分高,覆盖的知识面广,况且他只学过初中阶段的《英语》;缺乏条件参加社会助学,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自学。面对内容多这一学科特点和实际困难,他及时调整了报考策略:先报考其他课程后再集中精力攻克《英语(二)》这一关。2007年12月,他总算通过了除《英语(二)》之外的其他课程的考试,之后,桌面上取而代之的是初中、高中、基础科段、本科段的《英语》教材和相关的配套练习材料以及各种版本的试题集,简直成了英语书籍的海洋。
这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争分夺秒”,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筋疲力尽”。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于是,每天只好陪着朝阳起床,伴着月亮入睡。精彩的电视连续剧不敢流连,迷人的月夜不敢驻足,同学的聚会不敢参加,热气炙人的卧室成了书房。那十年,累并快乐着;那十年,从大专到本科;那十年,从而立到不惑,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不仅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还收获了百折不挠的自考精神,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更新了专业文化知识,提升了教学机智。
教学《麻雀》一课,学生经历了反复阅读,纷纷发表感受。有的体会到麻雀的果断、勇敢,有的体会到了母爱力量的伟大。正在他为自己的恰当点拨催生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使阅读教学呈现多元化而兴奋不已时,突然,“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要畏惧庞然大物,只要敢于斗争,弱小者就可以战胜强大者。”这位同学标新立异的观点,让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他微笑地点头肯定。此时此刻,他没有浇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因为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中,读过课外书《猎人日记》速读本,书中就是这样介绍的。
工具书,积淀学科知识
1988年7月中师毕业时,他被分配到一所离县城50多公里的偏僻小学任教。开学后的第十天,他迎来了我国的第四个、自己从教生涯的第一个教师节,收到了学区工会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一本线装《现代汉语词典》。这个礼物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联想到了这应该是自我成长的见证。
农村小学条件较差,没有多少书可借,适合阅读的更少。闲暇时光,他便拿起《现代汉语词典》翻看。突然,“蒙蒙”这个词语映入他的眼帘,读音却不同:“天刚蒙蒙亮”中的“蒙蒙”读作“mēng mēng”,而“蒙蒙细雨”中的“蒙蒙”读为“méng méng”。難怪人们把字典荣誉为“不会说话的老师”,从它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
转眼间,期末到了,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在。一位同事给学生写的评语“希望今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引起了他的注意,“再接再厉”的“厉”不是“励”吗?怎么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他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但始终觉得一位老教师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为了明辨是非,他立马查找《现代汉语词典》。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是他自己记错了。他暗自庆幸自己的谨慎,没有冒昧地指出他人的“错误”,避免了一场尴尬。
从此,一遇到读音、意思不是十分确定的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他的一个习惯。由于学习的需要,除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他还添置了《中华成语词典》《英汉多功能词典》。尽管如此,他还是对《现代汉语词典》情有独钟,如今的儿辈们根本难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对知识的渴求,与现代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相仿。
如今,这本线装《现代汉语词典》封面斑驳、扉页发黄,感觉稍不留心就会散落一地。儿子异样的神情,似乎告诉他要换一本新的了。可他儿子哪里知道他对它的感情:它无数次引领他从错误走向正确,曾经让他感动,也让他觉得富有;它不仅是他的第一份教师节礼物,还见证了他学科知识的更新、积淀。
参赛书,洋溢工作激情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需这样的支点。2011年5月13日,县教育局交给他和黄婷婷老师一项突击性工作任务——代表县教育系统党委参加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移动通信杯”党的知识竞赛。之所以会把这项任务交给他们两人,以及德化一中黄小莲老师,大概是因为2010年11月他和黄婷婷、赖丽华老师代表学校党支部参加县教育系统党委主办的“移动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知识竞赛分别获得个人笔试、现场竞答一等奖的缘故。
接受了任务,他们感到困难重重,主要有二:一是时间紧,从5月13日接受任务开始到6月8日参加比赛,只有短短的25天时间,而且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准备;二是任务重,厚厚的120多页原始材料必须归纳、整理成试题的形式。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代表县教育系统党委参赛的机会,他们三人先把整理材料的任务作了分工,细化为试题的形式后再分头准备,直到每一道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背得滚瓜烂熟,合作伙伴互相提问题时几乎脱口而出为止。经过25天的艰苦奋战、不懈努力,他们又一次分别获得个人笔试一等奖、团体一等奖。
在获得县团体一等奖后、赶赴泉州市参赛的当天晚餐中,另一位参赛选手、原来素不相识、平时话语不多的小莲老师“语出惊人”,说感动像郑老师这般年纪的人的学习毅力和执着精神,要求两位带队领导郑书记、陈副书记向大赛组委会建议增设“个人风采”奖。然而,他却淡淡地说,大家都在努力,大家一样辛苦。
专业书,汲取教育智慧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或由于内心浮躁,或因为疲于应付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不多,有阅读计划的教师更是少数。即使读了书,也仅仅是读考试之书,读教参之书,读应景之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郑老师反思自己以往的读书之道,感觉也存在着不足。一是阅读内容狭窄。他常读的是故事性很强的休闲书籍,而对于教育类书籍,读得少,尤其是教育名著、教育经典。二是阅读计划欠缺。随意性强,有空就读,没空就落,无法做到再忙也挤出时间。三是阅读思考缺失。少做阅读笔记,缺乏深层思辨、深度阅读,也就难以有较大的收获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也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又因为“劳于读书,逸于写作”,更因为“教”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写”作舟。为此,闲暇之时,每有灵感的火花迸出,郑老师便任凭兴致,紧追不舍,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将读书、培训、教研等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及时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近几年,教学之余他大多只做两件事:一是买菜做饭,二是读书写作,一为肉体二为灵魂。如果说,他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让他重新思考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汲取营养并指导实践的话,那么,品读《论语》,他体会到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为人之师;翻阅《改变思想,改变生活》,他懂得了真正的烦恼来源于自己,调节好心态,才能永远快乐;深究《班主任工作的50个细节》,他树立了“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理念……
2013年秋季期末的一天,他的脑海中忽然掠过一丝灵感,一口气把当时的所思所想浓缩为一篇习作《童年的“小人书”》,翌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反复修改后的稿子伴随又一次“石沉大海”的渺茫一同通过电子邮件发了出去。不料,寒假刚刚结束,他居然收到了2014年第1期《福建教育》样刊。尽管这篇并非他在CN教育期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但那种心情真是无比的兴奋、甜蜜!相继几次录用,仿佛有一股暖流从他的心中流过,身上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越发乐此不疲地读书,凝神深思、敲击键盘,给报刊投稿。
成功带来的动力是无穷的。仅近几年来,郑老师就在《中国教师报》等省内外CN教育报刊发表文章140多篇,其中读书感悟类习作22篇,《聚集个性差异,明晰空间观念》等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随着时代的变化,网络的发展,郑老师的读书空间更加广阔——阅读电子书籍;驰骋于教学网络交流群;穿梭在教育名家博客间……
回首自己的读书经历,郑文庆老师说“虽然没有引以为豪的成就、值得炫耀的资本,但聊以欣慰的是还葆有一颗不变的初心,并能在勤能补拙的成全下坚持一份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