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郑”经:三代人自学成才
2017-06-15耶雅亿
耶雅亿
三代人的学历都不超过小学,却人才辈出:父亲郑洪升通过自学成了军校的哲学讲师;儿子郑渊洁通过自学成了“童话大王”;孙子郑亚旗通过自学成了成功的企业家,还将父亲郑渊洁推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冠军宝座。
2017年,受邀参加《朗读者》的郑渊洁,带着87岁的父亲郑洪升,一起朗读了自己的童话作品《父与子》:“我不羡慕别人的猛虎儿子,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观众深受打动,不仅是因为父子间的深情,更因为这个家庭包容叛逆的另类教育。
这个家庭有一种独特的教育文化:父母对子女是完全接纳的状态,并且鼓励他们发展个性。在这种自由、开明、包容、悉心陪伴的家庭文化中,郑渊洁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他的儿子郑亚旗又成了新一代创业青年,将家族的财富与影响力推上了巅峰。
全靠自学
郑洪升出生于1932年,是山西省浮山县人。解放前,他上过3年私塾,后因战争被迫中断。但他热爱阅读,后自学成才,成了一所军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师。
结婚生子成为父亲后,郑洪升仍没放松学习。他曾说:“由于历史原因,我是一个没一张文凭的人。之所以还能出版三本书,还能登台给别人讲课,八旬之后还能写几百万字的微博,拥有几十万宝贵的粉丝,全靠自学,全靠阅读。”
但郑洪升不是书呆子,对待孩子,他忌讳要求服从,反而鼓励叛逆与创新,支持孩子有“逆潮流而动的勇气”。他教三四岁的郑渊洁背《共产党宣言》、抄《人民日报》、读《资本论》,对郑渊洁说:“凡事不要人云亦云,要发出自己的见解。”
因为自己没有文凭,郑洪升曾在学习上对儿子有过期盼,希望他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然而,郑渊洁太调皮了,而那时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这导致郑渊洁一直是个被老师嫌弃的“差等生”。
小学四年级时,郑渊洁因将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早起的鸟有虫子吃》,改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当众责骂不说,还被要求站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一百遍:“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人。”
不堪羞辱的郑渊洁,一气之下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把老师和同学都吓得不轻。他被学校当即决定开除。郑洪升得知后,立马带着郑渊洁去学校请求老师再给一次机会,却未果。
从学校走出来时,看到郑渊洁眼神中的恐惧,郑洪升立马安慰道:“没事,小子,我回家自己教你。”于是,只上了四年学,郑渊洁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了自学之路。
郑洪升坚信“身教胜于言传”,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读书的他,从不要求儿子刻苦学习。然而,看到父亲如此,郑渊洁的自我要求怎会差?他从未被父亲呵斥过,从来都是主动学习。
鄭洪升鼓励儿子保持早起写作的习惯。那时他并没想过写作会改变儿子的命运,只是觉得从儿子写东西的另类思路中觉知,他应该保护及支持儿子独特的思考。
子女可以“望父成龙”
后来,郑渊洁不管是去服兵役,还是复员回来成为一名工人,都没有放弃过阅读。当工人期间,当室友们沉醉于打扑克、吃饭喝酒时,他一个人躲在厂房里读书。
28岁时,郑渊洁升级为父亲。对待子女,他的态度是:子女可以“望父成龙”,父母却不能“望子成龙”。因为那时一家老小都住在到处都是安全隐患的筒子楼里,为了改善下一代的居住环境,郑渊洁开始思考挣更多钱的门路。
那时,因为坚持阅读和写作,他已发表了很多诗歌和童话故事。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唯一能想到的其他挣钱门路,就是写作。他徘徊在许多家出版社的门口,见人就问:“想发财吗?我在十几家报纸上发表过作品,现在只在一家发,别人的销量下去了,咱这本杂志的销量就上来了。”得到的回应却是嘲笑:“你童话写多了吧?”
无数次碰壁后,郑渊洁终于找到了合作者。1985年,30岁的他创办了期刊《童话大王》,从此笔耕不辍。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他都是这本杂志唯一的撰稿人。该刊获得了极大成功,发行量最高是在1988年,超过了100万册。
郑渊洁一举成名,其家境也得到了改善。
其实,他笔耕不辍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让父母高兴”。
在他搞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郑洪升曾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他说:“父亲为了帮助我写作,经常把二三十万字的书读完后,再写成一封几千字的家书给我,这一写便是几十年。我一直坚持写童话,就是希望我父亲开心。”
他还曾在半夜起床上厕所时,看到过父亲在偷偷给他的钢笔灌墨水。那一刻,他潸然泪下,暗下决心:“父母活多久,我就写多久!”
如今,“不差钱”的郑渊洁,热衷于慈善事业。这缘于母亲对他的教导:“不要因为长相、身材、家庭背景,或者身体残疾而看不起别人。”
这种观念令他衍伸出了“互助观念”和“慈善意识”。他将大量财富捐给了灾区、残障人群。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捐了38万元,成为捐款最多的中国作家。
18岁以前,要什么给什么
郑渊洁跟父亲郑洪升一样,对待儿子的教育很放松,给予绝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但同时矛盾的是:他送儿子上了一所重点小学。
然而,郑亚旗第一天上学,放学回家就问他:“爸爸,屎能吃吗?”
得知这是儿子的班主任在训斥一位不听话的同学时所讲的话,郑渊洁当即为学校教育捏了把汗—那位老师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啊。他告诉郑亚旗,如果哪天他不想上学了,他一定同意。
他不鼓励儿子考高分,还经常给儿子请假,带其去看乐队演出,打台球、网球、保龄球。大家都说他太溺爱孩子,早晚得把孩子宠坏。郑渊洁却认为,这是为了保护儿子的想象力,让其不至于过早被禁锢到某种思想中。在家里,他甚至让郑亚旗从小对他直呼其名。
其实,郑渊洁对儿子不是没有底线的宠爱,他的原则是:“18岁以前要什么给什么,18岁以后什么都不给。”
郑亚旗9岁时,想要一台电脑。那是1992年,郑渊洁一咬牙,花了1万多元买了。电脑买来以后,郑亚旗有点不思学习,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网上“研究”各种游戏。
郑渊洁却从不干涉。他只做好他自己,仍旧每天早起读书、写作,直到夜深。他对自己有个要求:在家里,从不在未成年人面前玩手机,只看书。没过多久,郑亚旗就开始跟着爸爸早起读书,减少了玩游戏的时间。
11岁时,一份报纸的游戏版编辑,约郑亚旗写1个版的文章,约稿内容正是他在玩的一个游戏。一周后,文章发表了。郑渊洁比郑亚旗还激动,他把那页报纸裱起来,挂在了墙上。那时,他也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方向,没有错。
因为很早接触电脑,1995年,还在上小学5年级的郑亚旗就与两个大学生合作,帮很多公司做网页了。
郑亚旗小学毕业后,便不想再去学校上学,跟老爸申请了辍学。郑渊洁同意了,但心里又有点不踏实,便找父亲郑洪升商量。郑洪升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要支持亚旗退学!”
后来,郑洪升还在微博上写:“我想对年轻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现在虽然还小,但转眼就会成年。别束缚孩子,自由最重要。儿时享有自由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一样。”
延续父亲的童话王国
郑亚旗退学后,郑渊洁编写了10部家庭教材,聘请老师到家里给儿子上课。
祖父的好学善思、父亲的自律勤奋,都成了郑亚旗学习的榜样。成年后,郑亚旗身上没有富二代的懒散与傲慢,仍旧保持着每天早起晨读的好习惯。
郑亚旗18岁的生日一过,郑渊洁就言出必行,将其“赶”出了家门。还好郑亚旗多了个心眼,18岁之前存下了一些钱,够他在找工作的过渡时期出去租房;18岁生日时,又跟父亲要了一辆奥迪车作为礼物。这样,吃住行都暂时解决了。
18岁的郑亚旗在一家报社的技术部工作一年半后,就晋升为主任了。
21岁时,郑亚旗把按部就班的工作辞了,开创了父亲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皮皮鲁”总动员公司。他運用了家族的“独木桥”思想,先是劝服郑渊洁学会用电脑写作,然后把郑渊洁推上电视节目,又将其作品改编成动画、舞台剧、电影等产品。
刚开始,公司开了3个月,郑亚旗血本无归。一年后,公司开始扭亏为盈。
郑亚旗不断将父亲的作品进行品牌开发,除了改编,还开办了皮皮鲁大讲堂,进行收费性的作文训练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他看准互联网市场,后来又创办了网络社区:Z星球。
经过郑亚旗这么一折腾,郑渊洁的收入翻了20倍,还被推上了福布斯“中国作家富豪榜”冠军的宝座。郑亚旗说:“我和爸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信没有干不成的事儿。我不是接班,我是创造老郑的第二春。”
郑渊洁十分为儿子骄傲,他相信儿子“建立一个中国迪士尼”的梦想也一定会实现。
“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把孩子带回家教呢?”有人问郑亚旗。他说:“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一条:家长对孩子要有无私的爱。”就如他父亲曾经对他那样,或者如他爷爷对他父亲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