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米尔·汗:印度电影的变革者

2017-06-15宋诗婷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宝莱坞阿米尔印度

宋诗婷

阿米尔·汗正在成为他最想成为的人——一个能掌控全局的电影工作者。

阿米尔·汗没有想到,自己在中国会受到如此追捧。《摔跤吧!爸爸》上映之前,他曾到访中国一周,从北京到四川成都,每一站都引起轰动。

印度演员、导演、制片人阿米尔·汗

这不是阿米尔·汗第一次来中国。两年前,他也曾携电影《我的个神啊》来中国宣传。当时,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阿米尔·汗是个满脸胡须的大胖子,和大家熟悉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形象相去甚远。“这是在为下一部电影做准备。”阿米尔·汗向中国观众解释。两年后,观众才知道,这“下一部电影”就是如今正在上映的《摔跤吧!爸爸》。

这两年间阿米尔·汗经历了什么?

为拍摄《摔跤吧!爸爸》中的老年戏份,他先在短时间内疯狂增肥28公斤,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肚子浑圆,花白胡子的55岁胖老头。老年戏份结束后,阿米尔·汗迎来了自己的五个月假期,说是假期,其实每天都在经历酷刑。几个月的暴饮暴食让阿米尔·汗把自己喂成了一个97公斤,37%体脂率的胖子,为了接下来的摔跤手戏份,他必须尽快把自己变回一个肌肉男。经过严苛的饮食控制和残酷的训练,阿米尔·汗奇迹般地用五个月时间把体重减到74公斤,体脂率也降到了9.67%。

一个多月前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阿米尔·汗,就是这个经历过身体酷刑,涅槃重生的阿米尔·汗。

电影世家

阿米尔·汗与中国的缘分比他想象中更深远。上世纪70年代,一部印度电影——《大篷车》曾深深打动过中国人的心。电影中,女主角苏妮塔在新婚夜出逃,離开了侵吞家族财产的丈夫,她在逃亡中遇到了男主角莫汉,两人在吉卜赛人的大篷车中相爱,并成功复仇,过上了随大篷车浪迹天涯的生活。

《大篷车》是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男女主角颠沛流离却自由自在的生活令当时的年轻人向往。为中国人编织这场浪漫想象的人与阿米尔·汗关系密切,导演纳西尔·胡赛因(Nasir Hussain)是阿米尔·汗的叔叔,而阿米尔·汗的父亲就是《大篷车》的制片人塔西尔·胡赛因(Tahir Hussain)。

阿米尔·汗出生于电影世家,父亲和叔叔都是当年宝莱坞最出色的电影制作人。在阿米尔·汗的童年记忆中,家里总是访客不断,总有叔叔坐在客厅里向父亲兜售电影创意,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那时,阿米尔·汗10岁出头,他总是安静地坐在边上旁听大人们的讨论,谈话快结束时,父亲总会转过头,问问阿米尔·汗的意见。阿米尔·汗年纪虽小,但见地不浅,总能提供些新鲜想法。后来,父亲干脆邀请他加入讨论。

尽管父亲喜欢与阿米尔·汗讨论电影,但他对儿子的未来却另有安排。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主流观念一样,在印度,医生、工程师一类的职业被视为“铁饭碗”,既有社会地位,又前途光明。阿米尔·汗的父亲不希望子承父业,在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电影为他带来过金钱和名声,但也曾让他破产、欠债,陷入困境。在他看来,做电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他所经历的心惊胆战,儿子不该重蹈覆辙。

很多年后,阿米尔·汗曾回忆这段随父亲电影事业起伏而经济状况不稳定的日子,这些经历没有把他和电影分开,却深深影响了他对“演员”这个职业的理解。

接受《印度时报》采访时,他曾说:“当我开始做演员时,我就明白要尊重商业规律。我永远不会拿别人的钱做实验。我希望每个与我的电影有关的人都能赚到钱。虽然自己处于一个对创造性有要求的行业里,但这依然是一门生意,我永远不会不切实际。”

做演员是后来的事,除了8岁出演过叔叔的一部电影,阿米尔·汗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都离电影很远。

一方面是父亲拦着,一方面是他真的不感兴趣。和站在镜头前或坐在导演椅上相比,他更愿意站在网球场上见神杀神。练习网球的那些年,他几乎不曾缺席过任何一次训练,即便是穆斯林的礼拜月期间(阿米尔·汗家族是正统的穆斯林),他也会坚持。

电影《大篷车》剧照

“成为最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这是少年阿米尔·汗的梦想,一度优异的战绩也让他对实现梦想深信不疑。直到他长到18岁,身高永远地停留在了1.72米,他才觉得,这梦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尽管“网球冠军”的梦想破灭了,但这段运动员生涯却对他影响颇深。后来他几次为电影疯狂健身或增肥,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任务,这些都得益于早年打下的运动基础。

但在阿米尔·汗看来,这段网球生涯对他最大的影响来自于每次赢得比赛后与母亲的对话。“我每次比赛完回家,妈妈都会问我赢了还是输了,通常我都是赢球,所以每次都轻飘飘地回答‘哦,赢了。这种对话进行了很多次,有一次,妈妈突然说:‘我很好奇,那些输了的孩子有什么感受,他们把输了的消息告诉妈妈后,妈妈又有什么感受。听了妈妈的话,我突然意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另一面,而我们常常忽略。”

从阿米尔·汗后来主持的“真相访谈”和其他为社会事件发声的举动来看,他的这场“顿悟”的确影响深远。

“巧克力男孩”

阿米尔·汗的兴趣从网球转向电影纯属偶然。大学时,他的好朋友阿迪蒂亚(Aditya)疯狂热爱着电影。阿迪蒂亚和阿米尔·汗一样,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印度有名的电影制作人。但和阿米尔·汗不同的是,阿迪蒂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要做电影的。

大学期间,阿迪蒂亚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一个40分钟的短片。他找来阿米尔·汗帮忙,做他的助手和制片人,后来,干脆用人用到底,又让阿米尔·汗在电影里演了一个角色。

这段经历唤醒了阿米尔·汗身体里的电影基因。“当我真正经历了电影拍摄的全过程,我才发现,这将是我愿意用整个下半生去做的事。”阿米尔·汗回忆。

就像当年迷恋网球一样,阿米尔·汗一旦找到目标就会一头扎进去,甚至有些偏执。当时,他动了退学的念头,和完成学位相比,他更想尽早投入到电影创作中。这个决定吓坏了父亲塔西尔·胡赛因,这位对电影又爱又恨的制片人坚决反对儿子的想法,但也做出了妥协,他同意让阿米尔·汗一边做些与电影相关的工作,一边继续念书。

阿米尔·汗的电影事业是从给叔叔纳西尔·胡赛因打杂开始的,他履行对父亲的承诺,只在假期从事与电影相关的工作。但这种工作节奏完全满足不了阿米尔·汗在电影上的热情和好奇心。“我不相信学历,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你就应该尽一切可能去学习它。我这样做了,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最终,阿米尔·汗还是违背了父亲的旨意,离开校园,全身心投入到电影里。

机会很快就来了。1988年,叔叔纳西尔·胡赛因决定筹拍一部新电影,他让儿子曼苏尔·汗(Mansoor Khan)创作了电影剧本。剧本很令人满意,纳西尔·胡赛因决定给儿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做导演。阿米尔·汗在电影筹备阶段就加入了,他和堂哥一起为电影寻找演员。两人面试了很多年轻男孩,却始终没找到适合的人选。

一筹莫展之际,叔叔对阿米尔·汗说:“你为什么不来试试呢?”就这样,阿米尔·汗成了堂哥曼苏尔·汗的新电影《冷暖人间》的男主角。对于当时明星导向的印度电影来说,新导演起用新演员,这实在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幸运的是,阿米尔·汗和哥哥的冒险成功了。电影上映第一周,票房惨淡,但为数不多的买票入场的人都对电影赞不绝口。口碑效应拉动了电影票房,从上映后的第二周起,电影票房开始有了起色,到了第四周,《冷暖人间》彻底走红,票房大卖,阿米尔·汗也一夜成名。

《冷暖人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和爱情的故事,两个世仇家庭,两代人,两对不该在一起却奋不顾身相爱了的男女,这样复杂的故事在当时并不多见。阿米尔·汗的形象也突破了当时印度电影对于“男主角”的定义。他不高大,也没有印度偶像明星身上惯有的英雄主义气质,大众把他比喻为“巧克力男孩”,甜美、帅气、阳光、柔软,这样的男孩很邻家,可望,可及。

这一全新的银幕形象带动了电影市场的转向,在《冷暖人间》上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春题材、校园题材成了印度电影最卖座的电影类型,这些电影也捧红了一批年轻演员。

在事业转折的这段时间里,阿米尔·汗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迎娶自己的妻子芮娜(Reena)。

有趣的是,阿米尔·汗的婚姻與《冷暖人间》里男主角的遭遇有些类似。阿米尔·汗与芮娜的家庭虽然不是世仇,但在印度,一个穆斯林家庭和一个印度教家庭几乎不可能通婚。阿米尔·汗向来不循规蹈矩,他认定了芮娜,迫不及待把她娶回家。

21岁——刚刚到可以结婚的法定年龄,阿米尔·汗就向芮娜求了婚,那时他还在《冷暖人间》的剧组里拍戏。因为宗教信仰问题,两人不敢声张,瞒着家人偷偷领了结婚证,婚后依然各回各家。

《冷暖人间》走红后,阿米尔·汗已婚的传闻不胫而走。当时,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提醒他不要公开自己的已婚身份,作为一个公共人物,一个偶像明星,婚姻将成为事业的阻碍。但阿米尔·汗谁的话都不听,大方公开了自己已婚的事实。幸运的是,80年代末的印度已经越来越包容,阿米尔·汗的诚实不仅没有妨碍事业,还让他诚恳、深情的“巧克力男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走向世界

阿米尔·汗的演艺事业算得上顺风顺水,尽管在《冷暖人间》之后,他一度沉寂,作品票房表现平平,但这颓势在1990年《讲心不讲金》(Dil)上映之后就几乎没再出现过。

按理说,从1988年的《冷暖人间》到1990年的《讲心不讲金》,仅仅两年时间,哪里算得上“颓势”?但在印度电影体系里,两年对于一个大红的演员来说,就意味着马不停蹄的工作、一年10部左右的电影和不断自我突破的票房纪录。阿米尔·汗似乎从一开始就拒绝如此盲目地接拍电影,并不急着消耗自己的能量。

在宝莱坞,阿米尔·汗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从来不主流,仅仅是“先看剧本再拍片”这一项原则就足够另类。1996年,他主演的电影《印度拉贾》(Raja Hindustani)上映,不出意外,这部电影和他之前主演的很多电影一样,不仅票房高走,还一举拿下了“印度荧幕明星奖最佳男演员”“Filmfare最佳男演员”“Filmfare最佳导演”等印度重量级电影奖项。

但阿米尔·汗对此意兴阑珊,并就此决定退出一切印度电影奖项评选。1998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了自己的这一举动:“这些电影节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我不认为一本电影杂志是评选奖项的最有权威性的机构,那更像是一场众人狂欢的派对。”

对于电影,阿米尔·汗从入行的第一天起就是固执的。这份固执让阿米尔·汗接拍过很多不被看好的电影,当然也曾帮助他一次次险中求胜。

2014年12月,阿米尔·汗受邀与“天王”费德勒组成双打搭档在国际网球超级联赛印度新德里站打了一场热身赛

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印度往事》(Lagaan)就是阿米尔·汗在一片反对声中接下的电影。在筹备之初,这部本国村民与英国统治势力抗衡的年代剧具备一切“扑街”的元素:一位遭受过票房失利的导演,一部年代戏,一个以体育运动为主线的故事……

阿米尔·汗喜欢这个剧本,但他也知道,这部电影并不符合印度电影的大趋势。本着对导演和制片人负责的原则,他让导演去寻找一位敢于创新的制片人,一位“在不知道阿米尔·汗将主演这部电影时依然愿意参与其中的制片人”。

最终,导演阿素托史·哥瓦力克找到了这个大胆的制片人,他就是阿米尔·汗本人。

因为要同时担任演员和制片人工作,阿米尔·汗感到力不从心,他不得不再去寻找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帮自己分担制片工作,那个人就是他当时的妻子芮娜。对于阿米尔·汗来说,《印度往事》是他转型并走向世界的第一部,对于阿米尔·汗和芮娜的关系来说,这部电影也意义重大。这是他们第一次合作制作电影,这部电影之后,两人的婚姻走向了尽头,与此同时,阿米尔·汗在電影拍摄期间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当时的助理基兰·拉奥(Kran Rao)。

第一次担任制片人的阿米尔·汗改变了很多宝莱坞电影固有的规则。他把在上一部电影《大地》中学到的同期声拍摄方式用在了《印度往事》里。在以往的宝莱坞电影中,外国人角色(尤其是英国人)大多由长相酷似欧美人的印度演员饰演,但阿米尔·汗拒绝这样做,他坚持起用真正的外国演员,并强迫他们学习一些蹩脚的印度口音。

在《印度往事》的整个拍摄过程中,阿米尔·汗不断把平等的价值观灌输给工作人员。他每天和大家一样坐班车到拍摄场地,如果迟到,就得走去,或自行想办法。剧组中的英国女演员蕾切尔·雪莉(Rachel Shelley)曾在片场对服装师大吼,阿米尔·汗幽默地为剧组立规矩:“没有人可以在我的组里大喊大叫,除了我自己。”

事实证明,阿米尔·汗又赌对了。2001年,《印度往事》在印度国内上映,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印度时报》评价这部电影:“它打破了所有印度商业电影的既定规律,给不景气的印度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印度往事》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印度,它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在美国、中国香港、英国等地相继上映,都取得了破纪录的票房和口碑。英国广播公司甚至把这部电影评为“你一生中最值得看的50部电影之一”。《纽约时报》评价《印度往事》:“主要集中在孟买的印度电影——通常被称为宝莱坞的电影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但在那里创作的作品主要受众是印度本土和国外的印度社群,很少能被外人所欣赏,《印度往事》打破了这个局面,它拓展了印度电影的传播维度。”

“我能看到,他正在努力成为他最终想成为的人——一个能让所有事按他的方式进行的电影工作者。人们所做的一切事不过是为了建立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事都能被自己控制,或者在那个世界里,自己不会被任何人或事控制。我感到,阿米尔·汗正在为自己争取这样的空间和权利。”和阿米尔·汗有过多次合作的导演因德罗·库马尔(Indra Kumar)评价阿米尔·汗的电影之路时说。

“印度良心”

进入2000年之后,阿米尔·汗似乎又调整了自己的电影创作方向。他不再仅仅关注于电影艺术本身和商业价值,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社会领域。一定程度上,电影成了他的工具——启迪思想的工具。

“在我的观念里,电影最主要的责任是为观众提供娱乐。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媒介,去教育,去激发意识,去鼓励大家思考,增强全社会的公共意识。现实是,印度电影在过去80年里几乎只对它的首要目的负责——娱乐大众。”在谈及电影与社会的关系时,阿米尔·汗说。

中国观众正是因这一类电影而熟悉阿米尔·汗的。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在印度上映,44岁的阿米尔·汗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22岁的大学生。印度模式化、功利性的教育一直被外界所诟病,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和男主角阿米尔·汗一起创造了一个应试教育反叛者的角色——兰彻。兰彻怂恿好朋友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个公然对抗体制的形象在印度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和尊重,但对印度国内的教育界而言,这部电影让他们难堪。

这不是阿米尔·汗第一次将矛头指向教育。2007年,他自导自演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那也是一部抨击传统教育,鼓励孩子、年轻人自由发展的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前后,阿米尔·汗的每部商业电影几乎都在控诉和揭穿一个社会问题。《芭萨提的颜色》在启发观众如何面对历史,《自杀现场直播》(Peepli Live)揭露了印度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我的个神啊》在讽刺印度的宗教弊端,如今正在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则把印度的女性权益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阿米尔·汗聊到了《摔跤吧!爸爸》中备受关注的女性权益问题:“在印度,人们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态度完全不同,我希望改变人们的看法,告诉大家,男孩和女孩没有区别。如今,印度有这样一则法律,那就是不允许孕妇及家人通过医生了解孩子的性别。因为,很多人一旦知道孕妇肚子里怀的是女孩,他们就会要求进行堕胎手术。美国没有这样的法律,因为他们并不需要。法律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过如果人们的观念改变了,有些法律就没有必要存在了。改变人们的一些观念,这是我希望去做的事。”

电影之外,阿米尔·汗的确身体力行,在做他心中的“改变人们观念”的事。

2012年,他主持了一档名为“真相访谈”的节目,在这部严肃的访谈类节目里,阿米尔·汗与受访者正襟危坐,严肃地探讨残杀女婴、儿童性侵、巨额嫁妆、家庭暴力、种姓制度等印度社会隐疾。几乎每个话题都触目惊心,每个话题都让观众为受难者落泪。

2. 2016年7月,阿米尔·汗在电影《摔跤吧!爸爸》拍摄现场3. 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我的个神啊》剧照

作为主持人的阿米尔·汗从不煽情,他和团队不仅请来了事件受害者讲述亲身经历,还邀请到相关学者、律师和社会工作者提供更理论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他以自己的理性和克制赢得人心。迄今为止,“真相访谈”已经播出三季,超过6亿观众收看过这档节目。

2013年,美国《时代》杂志将阿米尔·汗评选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并以他和他的社会影响力为基础,撰写了文章《印度的良心:一个演员能否改变一个国家?》。

当我再次向他问起电影、电影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时,阿米尔·汗用“真相访谈”宣传片中的话回答我:“我演电影时,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过不同的人生。还有另一种人生,就是我自己的人生:卸去演员的身份,作为一个人,我以我的方式存在。生活中,思绪如风般吹拂着我的脑海。我读报纸、看新闻、与朋友闲聊、和陌生人交谈,总有一些事情触动我的心。一方面,印度在崛起,蒸蒸日上,作为一个印度人,我感到高兴和自豪。但是,在社会中还有很多令人心酸的事实,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这些苦难,让我感到哀伤。有时我会想,干吗要去思考这些与我无关的事情呢?我的生活幸福美满,别人的苦难与我何干呢?但是它确有干系。因为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作为创作者,我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想这是创作者存在的价值。”

专访阿米尔·汗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个电影人,一个外国电影人,从你的视角来看,《摔跤吧!爸爸》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阿米尔·汗:我一直认为印度和中国各方面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而且文化价值观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尤其是家庭观念。电影中体现得比较充分的是父女情感,这个可能是感动观众的一个点。另外一个是,这部电影来自于真实故事,也是两个出身平凡的姑娘在父亲的教导下慢慢地实现梦想、为国争光的故事,这个可能很符合中国人的心态。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都知道,中国上映的版本比印度版本要短20多分钟,删减掉了一些内容,你怎样看这种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做的调整?

阿米尔·汗:是的,中国上映的版本略有删减,删减是考虑中国观众观影的感受。电影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向观众传达出你想表达出的内容,但是你拍出来的东西没人愿意看,那你就达不到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失败的。所以要考虑用什么方式让观众们接收到我们想要传达出的内容。印度观众和中国的观影习惯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中国观众。删减的内容并不影响电影故事性,使得电影更加紧凑。

三联生活周刊:全世界都在学习“好莱坞是如何讲故事的”,你觉得宝莱坞电影有它独特的讲故事模式吗?如果有,是什么模式或者有什么特点?

阿米尔·汗:宝莱坞电影讲故事的模式确实和好莱坞不一样。宝莱坞电影或者说印度电影由四幕组成,如果你注意到的话,印度电影都有一个“中场休息”。印度电影第一幕充分介绍电影人物和故事背景,第二幕会安排一个小的矛盾出现。这样观众在“中场休息”后还会愿意回来看电影。第三幕会继续促进矛盾升华,第四幕就是解决矛盾,也就是主角们如何通过努力获得一个完美结局。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中国人对宝莱坞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你觉得最近10年,宝莱坞和印度电影产业的变化大吗?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阿米尔·汗:是的,相对90年代,宝莱坞变化很多,但是核心价值观没有改变。变化主要集中在类型多样化、题材丰富化、电影时长慢慢在缩短等。以前宝莱坞电影可能类型和题材比较单一,但是现在我们有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在拍出来。印度电影时长以前是三个小时左右,现在慢慢地在缩短时长到两小时左右等。不变的是一些核心的东西。首先是歌舞,歌舞是印度电影的特色,而且在电影里的篇幅多也很重要,电影里的人物任何情绪都可以用歌舞来表达,而且我相信电影伴有歌舞的传统会一直延续下去;其次是价值观,印度从古至今留下来的积极、精华的价值观会一直保存下去,比如家庭中如何尊重长辈等。

三联生活周刊:从目前来看,宝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依然是相对独立(或者说封闭)的吗?与好莱坞、欧洲电影或者亚洲电影的关系是怎样的?

阿米尔·汗:我很爱印度电影,我属于印度,并为此骄傲。我觉得主流印度电影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事实上,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我从来都没有把目光投到印度以外那么远。我并不知道我的电影会在中国大受欢迎,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它能在中國上映。迄今我拍过的电影,都是为印度观众准备的,我们语言相通,生活在同一种文化中。而且印度观众基数很大,我并不需要去放眼世界,至少不用太主动去这么做。当然在我的电影走出印度后,我很开心其他国家的观众也能接受它。像我一样,其他印度电影人注重的还是与本国观众交流,我们的电影有时候能在国外受到欢迎,会让我们很高兴。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几年,中国电影人开始与好莱坞、欧洲等电影工业和电影人合作,你作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似乎依然立足于本土创作。你对与好莱坞或者其他电影体系合作持怎样的态度?

阿米尔·汗:合拍合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不同国家优秀的导演、演员们得到新的机会,也能够促进文化上的交流,是双赢的事情。不过我觉得成功的合拍片一定要有一个足够优秀的故事,不能对这件事过于乐观,要多努力才可以。印度影迷比较支持、信赖、喜欢印度电影,这没有什么诀窍,只是因为我们与观众走得更近,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我们不怕好莱坞,因为我们的电影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只要我们的人民喜欢印度文化,印度电影就会一直壮大下去。

(参考资料:《I'll Do It My Way-The incredible journey of Aamir Khan》,Christna Deniels)

猜你喜欢

宝莱坞阿米尔印度
浅析《追风筝的人》主要人物形象塑造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为你,千千万万遍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不一样的风筝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