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莎士比亚
2017-06-15Paristemps谢驭飞
Paristemps++谢驭飞
我有一位好友,读书很快,读完后聊起来一套一套的,可我却不喜欢和他聊书。我觉得他读书多半被纯感官体验驱动。不同类型的享受会造成不同后果,有些是暂时的,有些却能形成持久的愉悦。
我常常打趣我的朋友,说他是在实践一种A片式的阅读。这么有趣的形容当然不来自本性拘谨的我,它出自总爱开《无尽的玩笑》的大卫·华莱士。华莱士的观点概括起来很简单,靠情节跌宕起伏获得快感的阅读,都近似一种A片体验;读者随着作者铺好的模式前进,像坐在过山车上,享受着上去下来的惊喜和眩晕。我想我小时候读金庸,大概就是一种A片式阅读。那时候我非常迷恋大英雄萧峰,遇到没有他的篇章就草草略过,打斗功夫环节也翻得飞快,我只想知道他会不会和阿朱在一起,能不能过上塞上牛羊的好日子,厚厚几本小说一个下午就能刷一遍。
华莱士如果读金庸,肯定不会像我那样追着情节跑。他不会喜欢桃谷六仙这类凑版面的文字,但他一定能看清几个交错格局中翻腾的苦难和命运。读懂这些,需要读者克制或放弃A片式的阅读驱动,代之以深层次的注意力。华莱士的先锋实验作品《无尽的玩笑》,是作者积极引导读者的绝佳例子。这本书需要读者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地阅读”,才可能理清变幻无穷的叙述手法之后的故事。你或许会质疑,为什么要不断变换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线、文体文风来讲述一件事情呢?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人物、时间、地点简明扼要地叙述,不是很好吗?可这正是华莱士作品有趣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叙述都是真实境况的文学再现。举个例子,比如某个人物在颤抖,你在华莱士这里读到的,肯定不是简单粗暴没有想象的“颤抖”两个字。华莱士会通过满篇满幅的关联文字、碎片式的句子结构、险奇的比喻等等,造就“颤抖”的阅读体验;换句话说,在你全神贯注地读完几页文字,尽管它通篇没有一个“颤抖”,但你却难以抑制地真切地“颤抖”起來。至少一定程度上,华莱士通过文字解决了一个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难题,“共情”。
华莱士式的阅读体验,肯定不是唯一、完美的那种,但多半是最有建构力、最可能带来悠长愉悦的那种。不要陷在A片式的阅读中,因为这种阅读不可能让你和文字发生真正的关系。正如A片回应的仅仅是浅层的感官体验,情节驱动的阅读回应的往往也只是粉饰后的猎奇心理;真正有意义的体验,总是蕴藏在感官体验中而又远远高于身体愉悦之上。更持久的愉悦像雪莱描述的那种“艰难的享受”,一种摄人心魄的体验,可以使我们放弃简单的享受,暂时脱离自我,超越时间,伴随着惊奇回归一个更广阔的意识,成为莎士比亚、弥尔顿、但丁和蒲柏……成为无限延展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