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中国梨产业更上一层楼
——访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教授
2017-06-15本刊通讯员
本刊通讯员 清 扬
科技创新让中国梨产业更上一层楼
——访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教授
本刊通讯员 清 扬
我国是世界栽培梨的三大起源中心(中国中心、中亚中心和近东中心)之一,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已种植梨树,《诗经·秦风·晨风》中就有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上也记载了2 100多年前的梨树种植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梨产业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为起步发展阶段,梨树种植面积、梨产量由1952年的150万亩、40万吨发展到1978年的460多万亩、160多万吨;1979—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梨树种植面积突破1 500万亩,产量突破850万吨;2001年至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梨树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减缓,2015年梨树面积为1 700余万亩,产量大幅度增长,达到1 900余万吨。
“我国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生产和消费世界上70%的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教授介绍说(图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梨生产和消费国,但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具体表现在产品质量较差、单产和经济效益较低。
图1 国家梨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教授(右)
“我国梨平均亩产只有1吨多一点,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瑞士可以达到5吨,日本有2吨多。”张绍铃认为,从整体层面上讲不应该再增加面积,而要提高单产和品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品质。
张绍铃介绍,这几年我国梨的科技水平提高很快,学术研究论文已占到世界总量的30%左右,而且很多领域如基因组、生殖生理、品质研究等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
“但是,我国目前的生产模式依然是以农户为主,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很难实行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各家各干各的事,统一不起来,很多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张绍铃认为,生产模式落后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张绍铃还详细分析了我国梨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产前,早、中、晚熟品种不配套。目前我国种植的梨树85%是传统品种或自主选育的品种,其中,砀山酥梨(图2)、鸭梨(图3)、香梨、南果梨等传统品种的种植比例占到60%以上。翠冠是目前国内通过杂交育成品种中栽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总面积120万亩左右;其次是黄花,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另外还有黄冠、中梨1号、玉露香等品种种植面积也比较大。尽管近20年内国内已经选育了100多个新品种,但依然缺乏优良的特早熟品种、晚熟品种以及适应性广的西洋梨、红梨等特色品种。
图2 砀山酥梨(清扬 摄)
图3 信阳鸭梨(清扬 摄)
在产中,缺乏与品种配套的良种良法。比如沙梨、白梨、秋子梨怎么栽法?甚至某一个品种怎么栽法?缺乏根据品种特征总结的标准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虽然有好品种,但品种特征优势体现不足。第二个是果实品质,尤其是低效、老劣梨园的改造问题。此外,还有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的问题。
在产后,存在鲜果分级包装比例少、贮藏保鲜水平低、销售信息不畅等问题。产后技术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差距很大,分级水平低,贮藏比例很少。
张绍铃说,要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很多,但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单纯从科技角度讲,首先需要培育和筛选各个区域的当家品种,包括适宜的砧木类型;其次要研究标准化生产和轻简化技术,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简单易学的标准化技术,并通过标准园的建设和示范把技术推广开来。
“比如留多少果?下多少肥?怎么打药?那种树形好?每棵树留多少枝、留多少果?这些都需要标准化。”张绍铃认为,针对每个品种研究标准化技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品质。没有标准园,就没有高质量的生产。
近年来,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的稳定支撑下,我国在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一些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针对农村劳动力成本提升以及劳动力短缺的形势变化,重点开展省力化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发,提出梨树圆柱形(图4)、倒“个”形、“3+1”形(图5)、细长纺锤形、“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形等省力化树形,研发出液体授粉(图6)、幼果脱萼(图7)、水肥一体化、省力化病虫害防控等轻简化技术,研发出风送式喷雾机、施肥枪等梨园机械新产品及梨树授粉品种自动配置系统、梨树整形修剪仿真系统、平衡施肥等计算机专家系统。
图4 圆柱形
图5 “3+1”形
图6 液体授粉技术
图7 幼果脱萼技术(脱萼剂:福星6 000倍+PBO 300倍)
这些技术在河北、陕西、新疆、安徽、河南、江苏、四川、湖北等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了示范区域梨生产技术水平,显著减少了梨园用工,有力地带动了梨产业化发展。
在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近5年通过杂交育种或芽变选种培育新品种17个,其中翠玉(图8)果实外观品质及耐贮性均显著优于当前早熟梨主栽品种翠冠;玉露香(图9)果实肉质细,疏松,汁液多,味甜,耐贮藏,在品质上具有母本库尔勒香梨的特征,且果个显著增大,可食率大大提升。同时,通过对不同产区的176个品种共372份样品近20项果实品质测定、评价和分析,筛选出翠冠、黄冠、玉露香等21个优良品种进行推广。
图8 翠玉(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选育)
图9 玉露香(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
在采后贮藏保鲜方面,系统地开展了砀山酥梨虎皮病预防预测及采后综合防控技术研发,并在山西、陕西、河南等酥梨产区示范推广,基本控制住了采后贮藏和货架期间虎皮病的发生。同时,梨果实品质维持综合处理技术有效地减轻了砀山酥梨、黄冠、南果梨以及主要西洋梨品种在货架期间软化和褐变的发生,使砀山酥梨等品种的货架期延长1倍以上。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应用基础性研究,重点是针对产业问题开展新技术研发,为我国梨产业发展做好各项技术储备。”张绍铃介绍,在“十三五”期间,梨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重点将放在熟期配套梨品种选育、轻简化栽培及早期落叶防控等技术创新研发上,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张绍铃说:“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中国梨产业发展是梨产业技术体系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心声,也是我们不懈努力而共同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