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惠民促和谐
—— 毕节市创新司法行政服务工作观察
2017-06-15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杨 刚
司法惠民促和谐
—— 毕节市创新司法行政服务工作观察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杨 刚
毕节市强化司法行政服务下沉,不仅在乡镇依托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还在村(居)一级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点,使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社区)、难事不出镇。
“养狗不咬人,养狗干什么!”
“狗是你家养的,咬伤了人,你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狗是畜生,狗要咬人,是狗的事情,与饲养人无关。”
……
5月8日下午,在织金县司法局马场司法所,张某和王某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原来,张某的孩子在上学途中被同村王某饲养的狗咬伤,但王某拒绝支付孩子的医疗费。于是张某向马场司法所反映情况、申请调解。
接到张某申请后,镇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先安抚张某,让他好好照顾孩子,不要耽误孩子的有效治疗时间。随后,立即组织调解小组进行走访。
经调查得知:在这次事件中,张某的孩子像往常一样经过王某家门口去上学,不小心被狗咬伤。而王某家所饲养的这条狗经常对过往路人吼叫,还曾咬伤过人。
掌握事实后,调解小组及时组织双方调解。一开始,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调解小组立即采取“背对背”的调解方式,通过摆事实、讲证据,动之以法、晓之以理,在一番努力下,解开了王某心理上的疙瘩。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协议:由王某一次性支付张某孩子350元医疗费。
近年来,毕节市司法局扎实推进“法治毕节”创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及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司法所、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等职能在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为毕节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法治贵州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服务下沉
在毕节,类似马场调解小组的基层调解组织现有4324个,调解员达21130人;全市现有基层司法所262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375人(不含威宁)。
毕节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梅告诉记者:“强化司法行政服务下沉,毕节不仅在乡镇依托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还在村(居)一级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点,使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社区)、难事不出乡(镇)。”
赫章县妈姑镇司法所依托该镇已建立的综治办、法庭、派出所、国土所、社会事务办等基层单位及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社区矫正等,于2016年1月建立了妈姑镇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中心。
妈姑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锗、褐铁等多种贵重金属矿种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有几百年采矿历史。历史遗留问题、矿群矛盾、移民搬迁纠纷等矛盾突出。
“借助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中心工作平台,通过部门联动,我们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4年的交通事故矛盾纠纷;成功找回两名离家出走的儿童;有效调解了一老人状告其子女未履行赡养义务的家庭矛盾……”说起调解的典型案例,妈姑镇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守俊如数家珍。
妈姑镇的司法服务创新试点,让毕节司法行政系统探索社会综合治理找到了“感觉”。张玉梅说:“妈姑镇的模式,让各职能部门形成紧密联动的关系,也让调解员队伍变得更加专业,从而提高整体的司法服务质量。”
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毕节市共排查各类纠纷5654件,调处纠纷5634件,成功调处5466件。
多元解难
去年4月28日,毕节市医调委接到一患者父亲的电话,称其妻子(罗某)三年前到医院顺产一男婴,由于医院过错致使男婴窒息且又拖延救治时间导致孩子脑瘫,孩子已3岁,不能翻身、坐立、说话,也不能走路。家人在巨大的悲痛下数次找医院要求经济赔偿,但诉求无果。
根据患方申诉,毕节医调委及时联系医方并于次日组织医患双方开展调查,在充分听取医患双方陈述和查阅大量资料并查清基本事实后,展开调解。
调解过程中,医患双方对事实经过表示认同,但在医疗责任认定、伤残等级、赔偿金额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且互不让步。
毕节市创新司法服务的体制机制,多举措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图为黔西县疑难复杂调委会正在调解一起物业纠纷。(黔西县司法局供图)
一周后,经医患双方要求,医调委再次组织调解。在经过几次协商和调整,医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并于协议签署次日履行完毕。双方均表示满意。
“医调委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属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聘用的调解员都是知名律师、退休法官及医疗卫生、司法行政系统退休的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且热爱调解工作,有丰富的处置纠纷经验的人员。”黔西县医调委主任陈文新告诉记者,自县医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医疗纠纷307件,调解成功292件(有的案件当事人要求走诉讼程序),涉及金额1500余万元。全县未发生一起因医疗纠纷引起的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今年初,黔西县医调委被司法部、人社部表彰为“全国模范调委会”。
除了医调委,黔西司法局还成立了行业矛盾纠纷调委会、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委会,并分别配备专业调解室。同时还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了分门别类的“云端”调解专家库、网上预约调解服务平台。
“专家库主要分为9大类,涵盖土地、医疗、家庭、劳资、矿群、行政、交通事故、邻里等,各类调解专家100余名。”黔西县司法局局长梁先林说,纠纷双方可以通过屏幕浏览“点员调解”,也可以通过黔西司法行政微信服务平台远程预约调解。
走进黔西县司法局,你会看到许多醒目的牌子:黔西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司法行政公共服务管理中心、司法行政救助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梁先林告诉记者,“各平台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形成一个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体系,共同为社会稳定和谐保驾护航。”
为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毕节司法局从五个方面入手,切实促进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调解场所、工作制度、业务活动等“五个规范”,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组、中心户长“四位一体”人民调解网络,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建立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制度、重大社情报告制度、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多元解难。
预防为先
在“法治毕节”创建中,毕节市不仅将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至“最后一公里”,建立多元体系化解社会难题,还在城乡大力实施全民守法宣教工程,积极营造全民守法、全社会厉行法治的浓郁氛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六五普法”的基础上,毕节市启动了“七五普法”相关工作,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农民讲师”队伍、农村文艺宣传队伍、农村教师队伍、基层干部队伍、群团组织队伍“五支队伍”作用,开展“浸润式”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增强法治观念。
大方县黄泥塘镇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一条街,在重要位置用LED显示屏播放普法宣传片,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文化环境。
黄泥塘镇镇长郝永镇说:“我们还结合农村道德讲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开办法治夜校、法治流动讲堂,组建法律小分队等,深入村寨、田间地头,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让群众成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创建的受益者、拥护者和参与者。”
在特殊人群的安置方面,黔西县司法局通过与黔西县蓝天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组建蓝天驾校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和社区矫正对象就业基地,为基地授牌,聘请法律顾问,引导更多刑释人员、社矫对象学习驾驶技术并在驾校工作,现已累计安置帮教刑释人员400余人。
“学员中至今没有出现再犯罪情况,帮教率达100%。”梁先林告诉记者,帮助特殊人群有业可就,真正回归和融入社会,他感到很欣慰。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