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向全面小康
——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017-06-15

当代贵州 2017年15期
关键词:贵州绿色生态

奔向全面小康
——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付 松 施辉相 蔡忠成

2016年1月4日,省委书记陈敏尔,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带队考察福爱电子(贵州)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黄晓青//摄)

回顾辉煌过往,开创美好明天。

2012年4月,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并提出奋斗目标:

——奋战五年,努力冲出“经济洼地”,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奋战五年,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奋战五年,着力构筑“精神高地”,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准和精神面貌跃上新台阶;

——奋战五年,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民主法制建设跃上新台阶;

——奋战五年,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贵州同步小康不拖后腿,科学发展踏上新程,经济持续增长、政治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

经济增速连续六年居全国前三位;

民生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获批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跻身全国先行先试的行列……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幸福祥和的多彩贵州;

这是一幅瞄准跨越、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

这是一场干字当头、砥砺奋进、善作善成的生动实践。

这是4000万人民共同谱写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贵州篇章。

创新出生机 改革强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树立创新理念,推动后发赶超,在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版图上,贵州的身影越来越清晰,贵州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2014年3月,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方兴未艾的大数据产业,为贵州缩小数字鸿沟、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道门槛”提供了历史机遇,使贵州能够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贵州成为唯一提及的省份。

大数据,并非贵州独有;做好大数据,贵州厚积薄发。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大数据几乎贯穿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旅游、智慧农业,“互联网+”正不断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牵引和支撑。

共识,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清;路径,越来越明。

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大扶贫、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行动被正式提出。

前者“兜底”,后者“引领”,大数据产业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不仅要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而且要使其成为“十三五”时期贵州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时代催生变革,变革促进发展。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路径的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子。“三变”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受到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与此同时,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通过深入开展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了与“三变”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成为引领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样板,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誉为“新时期的大寨”。

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由追赶型发展成功转向引领型发展?

贵州以大数据、大健康医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五大新兴产业作答。

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医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五大新兴产业,逐步由追赶型发展转向引领型发展。图为贵阳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贵州图片库供图)

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高点起步、高位切入、多点发力,贵州不断推动五大新兴产业次第花开,扬帆启航。

这是扬长避短的必然选择,更是创新发展的强势突破。

2016年,贵州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经济领域各项改革,创造出一批“全国率先”“全国首个”,改革成果红利不断释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创新展现希望,创造书写未来。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贵州创新之火越烧越旺,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统筹协调 彰显活力

处理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有如十指弹钢琴,必须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要农村兴盛;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贵州在协调发展这条路上努力探索,步伐铿锵。

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山披绿,人致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设立生态红线,把住“绿色门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同时,注重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在探索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贵州全力打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东盟的经贸交流,加快保税区、海关、无水港建设,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对贵州而言,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就必须“扬长补短”,扬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之长,补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之短。

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为此,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16年,全省就有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实现整体搬迁,6个贫困县、60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基础设施建出“加速度”。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开通运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乌江航道全线贯通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医疗开启“新征程”。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国培计划”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医实现全覆盖,教育“9+3”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实施“百院建设”工程、基层卫生“五个全覆盖”,全面实施医疗救助精准扶贫,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种好“摇钱树”,贵州正逐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图为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阿铺索卡/摄)/

探索协调发展,过去5年间贵州收获了巨大成就;坚持协调发展,将成为贵州未来发展的“导航”。

在新的长征路上,贵州将坚持以协调理念促进发展平衡,瞄准重大产业发展、重大改革事项、重大生态建设、重大项目投资、重大平台支撑、重大区域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任务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以城乡协调发展增强赶超活力,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新跨越。

生态文明 绿色引领

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谐、希望。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绿色产品、绿色经济、绿色发展毫无疑问处于主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建设美丽中国,奋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省委紧跟中央步伐,对我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有力地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建设进入绿色转型期。

从河长制到环保法庭,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从山地公园省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环保始终贯穿贵州发展的全过程。

早在2009年,贵州便开始探索“河长制”,由省长担任“总河长”,各级“河长”延伸至乡镇。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提出:要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是河长制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贵州作为试点已进行近8年探索实践。

同月,省委召开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贵州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总体工作方案》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作为长江、珠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将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推进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建设良好河湖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

与河长制同年诞生的,还有致力于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利共赢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2013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式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论坛。

实践充分证明,贵州为传播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

绿色是多彩贵州的底色。从201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新一轮退耕还林和县乡村绿化造林为抓手,全面绿化宜林的荒山荒地,让贵州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山地经济强起来。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种好“摇钱树”,贵州正逐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有理念、有思路、有制度、有举措、有效果。

2016年,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贵州旅游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CNN贵州旅游宣传推广抢眼美国大选,多彩贵州呈现出风行天下之势。

旅游产业已经“井喷”,绿色农产品开始“泉涌”。

2016年8月,贵州成为中国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

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提出立足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贵州的绿色思路越发清晰,贵州的绿色举措更加有力。

扩大开放 融入世界

改革是发展的原动力,开放是发展的大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新格局。

贵州紧紧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加快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贵州基础设施突破、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推动贵州开放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贵州坚持把民生改善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图为麻江县隆昌小学学生在学校吃上了营养午餐。(贵州图片库供图)

近几年来,贵州一直在为开放发展不懈努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1+7”开放创新平台、数博会、酒博会、人博会等国际性开放平台和重大开放型活动,如同一扇扇窗户,引资引智引人,使贵州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力发展。

2012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9项突破性政策、13项试点、17项示范、13项重要规划及176项重大工程项目,力促贵州发展快马加鞭、奋勇前行。

随后,国家层面的《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设立全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等政策相继面世,中央空前的支持力度,给了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2016年8月15日,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的消息传来,迅速引爆贵州人的朋友圈。

定位为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三位一体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首要任务,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内陆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开放发展、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生态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作为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内陆省份,贵州曾经吃尽了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苦头。

在打造西南大通道思路的引领下,贵州大力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航运等立体快速交通,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16年高速里程达到5433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虽是一个内陆省份,但实际上近海、近边、近江,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有潜力可挖。

贵州的开放潜力,来自广阔的世界舞台。

“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015年7月1日,从贵阳到德国杜伊斯堡的黔深欧海铁联运班列·中欧班列正式开行,标志着贵州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便捷物流大通道正式形成。

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充分释放本土优势,贵州集中精力对接三条经济走廊、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改革无止境,开放不停步。贵州“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几年将实施更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构建立体开放通道体系,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引入优质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利民为本 共享美好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做实,使扶贫开发工作不断见到真成效,让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位贫困群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说,脱贫攻坚要让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2016年,贵州在全国率先打响易地搬迁扶贫第一炮,对45.8万农村人口实施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万人。这一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占全国减贫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如今,“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正成为贵州越来越多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真实写照。

今年,贵州要减贫100万人以上,搬迁75万人。眼下,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正在全省热火朝天地进行,精准实施产业扶贫,精准推进易地搬迁扶贫,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让更多贫困群众走出贫困线。

“精神状态好,一好带百好。”在深山贫瘠之地,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立足岗位争奉献,谱写着战天斗地、决胜贫困的壮丽之歌。

把民生改善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

获得感来自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来自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来自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来自社会保障的有力推进。

2013年以来,省级审批事项由569项减至29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由382项减为178项,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省市县乡村实现行政事务“一张网”,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民生改善的“乘法”。

从2014年开始,贵州连续四年压缩5%以上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仅2016年,就有31.7万名贫困高中生、大学生以及16.89万贫困家庭学龄前儿童因此受益。

2016年,全省有32.51万人次享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于贫困群众,大力实施医疗健康精准扶贫,让困难群众解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每一个变化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获得感。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新起点,新征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贵州篇章,愿景可期,“黔”途无量。

(责任编辑/顾海凇)

未来几年,贵州将实施更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构建立体开放通道体系,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进一步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图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图片库供图)

猜你喜欢

贵州绿色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古驿道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