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乖孩子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吗?

2017-06-15凌想

中国青年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乖孩子省心意志

文-凌想

乖孩子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吗?

文-凌想

我喜欢观察孩子。一群孩子在一起,你会发现所谓的淘气孩子和乖孩子的状态是不太一样的。前者的神情是飞扬的、流动的,身体语言是放松自在、无拘无束的,后者的神情往往是内敛的、拘谨的,身体语言是偏静的、向内收的。

什么叫“乖”?乖,就是听话。

听谁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长大了,听社会主流声音的话。说白了,就是按照大人或权威的意愿来做事。

很多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在家里的昵称就是“乖乖”,大人夸奖孩子也是说:真乖!

看起来没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吗?

每一个生命的最初,都是活泼泼的,有着旺盛的、无拘无束的能量,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活出自己,是生命力的本能。

让孩子乖,听话,就是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做事,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身上,不管使用的是什么方式,是强迫的、温柔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归根结底,这都是一种干涉和控制。时间久了,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习惯了控制与被控制。慢慢地,孩子会把父母的意愿内化到心中,当作了自己的意愿,无论做什么事,他的内心都会有父母的声音在评判,在发表意见。这时,不用父母再多说什么,孩子自己就会按照父母所想的去做。

乖孩子就这样诞生了。乖孩子们已经把父母的意志内化成自己的意志,无论做什么事,内心的父母都在评判自己。时时生活在评判的目光中,哪会放松自在,哪会敢于创新和突破?

作家池莉写过她女儿小时候的一件趣事。女儿两岁多时,第一次帮妈妈拿鸡蛋。妈妈说,鸡蛋壳薄,要轻轻地拿。结果拿得太轻,没拿住,掉到了地上,女儿一脸迷惑。第二次拿,她就用上了一点劲儿,掌握了合适的力度,成功地帮妈妈拿来了鸡蛋,为此她很是得意。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通过不断地做事、和人打交道,与外界反复地碰撞,通过外界的反应和回馈,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边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内心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变得强大。

成长,离不开不断地做出选择,不断地试错。这是人生的重要一课,从小婴儿开始,贯穿人的一生。

乖孩子在这方面落下了功课,也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他们找不到自己了。因为他们早就把父母的意愿内化进自己的头脑,真正的想法早已被压抑到内心的最深层了,发出的声音太微弱,以至于很难听到。结果是,自己为之努力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想要的。那自己想要什么呢?不知道。

曾经遇到一个女孩A,工作快五年了,但是她越来越迷茫:工作说不上多喜欢,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也想过职业规划这件事,但想来想去还是一头雾水。她说,我没有什么擅长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从小就是读书,考试,上学,等到研究生毕业,父母托关系找了这个工作,就来上班了。除了上班,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她已经28岁了,再过几年,随着年龄地增加,就不只是迷茫了,焦虑会越来越多,或者相反,随着嫁人生子,也就渐渐麻木地安于现状了。最后,她很有可能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一段木头。

而生命的本能就是要绽放,要表达自我,总是被压抑,就会导致内心的冲突。一个内心冲突的人怎么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30岁出头的女孩B则正在一段感情里挣扎纠结。她已经越来越感到这段关系不适合自己,两个人的三观差得太远,分手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但是一提分手,家里人就纷纷劝她:论车房工作长相,男孩条件都还不错,再说你都这个年纪了,还想找什么样的?跟谁不是过日子,有什么问题,慢慢磨合磨合就好了。

女孩纠结得整晚整晚失眠,不知道是按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家里人的。

还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孩C,四岁时,父母就曾对她说:你将来是要上清华、北大的。女孩果然不负众望,从小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然而,考上大学后不久,她就被诊断为双向人格障碍。一位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说,这样的案例很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迷茫、空虚,生活和学习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从小活在父母的意志里,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待,一直被功课压着,一旦到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很多问题就爆发出来了。

这些人在家里人眼中,从小都是“乖孩子”,听话、懂事,让父母省心,是亲友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老师表扬的好学生,她们就这么“乖乖”地一路长大。长大了,才发现,找不到自己了——“自己”哪儿去了?

她们已经迷失在心理失衡的森林里。

比如,乖孩子们不敢尝试,他们怕出错。怕做错了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担心父母因此不喜欢自己了,而他们又是多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啊!不逾矩,就不会出错。然而,不尝试,就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力发展不起来,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更加不敢尝试,恶性循环就这样顺理成章了。

乖孩子稍微受到点挫折和批评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听惯了表扬和赞美,平时看起来聪明伶俐、举止大方的一个人,一遇到事就乱了阵脚,慌了神,归根结底还是不敢尝试,经历的风雨少,历练不够。做事往往犹豫不决也是他们的特点,不敢做选择,总是处在纠结中。因为他们心里没有自己的标准,不太甘心按照父母或者社会主流的意见来,又总是担心做错了选择——他们太害怕犯错了。最常见的就是在感情上唯唯诺诺,不尊重自己的感觉,而是被家人的意见、被社会俗见所左右。

最后,大多数的乖孩子都会因为自我不够强大,发展成讨好型的人格。只有表现得乖,符合大人的意愿,才会得到夸奖。慢慢地,乖孩子们做事的目的就变成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为了别人的满意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真实想法。这样的人只有在他人的认可中才能获得存在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会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而无论在职场还是社会上,这类人都会过得缩手缩脚,在煎熬中逐渐变得束手无策。

返回头来看,乖孩子的人生轨迹早在幼年就已经注定了,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而希望孩子乖,说到底,其实是偷懒的心理在里面作怪。当然,责怪父母也不完全对,因为他们也是平常人,不是生了孩子就变得伟大无私。父母也是会有私心的,孩子乖,自己就会省心很多,不用费尽心思调教孩子,不用焦头烂额地应付老师的告状。孩子乖,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地走在父母的意愿里,走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里,不出错,不逾矩,平稳幸福过一生,多好。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我们真的会幸福吗?已经是乖孩子的,不妨问自己一句:身为家长的我们,这几十年来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做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离那个真实的、丰盛的自己越来越远?自己成了听话的乖孩子,再把孩子也培养成省心听话的乖孩子,一代一代这样循环下去,有意思吗?

责任编辑:郝志舟

猜你喜欢

乖孩子省心意志
动物的“自由意志”
“小黑管儿”让农民省心又增产
“顶端托管”增收省力省心
小树是个乖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不“乖”的乖孩子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让做家务更省心省力的神器们!
“省心”的孩子也不能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