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系统理念下的语文整体阅读
2017-06-14李泽光崔芬芳
李泽光 崔芬芳
近几年来兴起的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得了一定的阅读效果。本文将对系统理念指导下的整体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作进一步探讨。
一、整体阅读的系统理念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运用系统论整体性原理,对改革阅读教学,对指导整体性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如果能正确运用整体性原理,设计有序的教学步骤,以部分带整体,从点到面,深入浅出的方法,将会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从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
二、整体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整体性阅读是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只因为添加了教师、学生、课堂、课时等特殊因素,从而变得有些复杂,首先表现在教法上产生一些问题。
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教师重程式、重讲授、重结论,将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又如有些教师为了应试,把题目内容系列化,答案要点规范化。读完一篇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灌注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成为泡影,学生主体地位更是难以体现。这种现象究其本质就是教师削弱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的偏离了教学目的。当然也有些教师热衷于对中心思想的分析和挖掘,如学习《背影》时,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父爱的感悟上,教育学生要珍惜亲情,懂得感恩,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父爱的具体事件及朱自清表现父爱时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则弃置一边,那么学生得出的感悟只能是夸夸其谈,缺少真情实感。一节鲜活的语文课就变成了一节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课。
因此整体性阅读,要首先把握整体,然后再来分析各个部分,那么对部分的任何分析才可能是可靠的,以这样的分析为基础综合起来认识整体,那么认识和感悟才可能是准确而深刻的。
三、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下面我从教学策略入手,对该阅读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进行一下尝试性的探讨。
(一)与文本充分对话,把阅读对象作为整体去理解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人文素养及处事的方式方法,直接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感悟。
1.理清线索,准确把握文本
教师在教学时,对文本的把握要正确,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应该有一根主线贯穿,这个主线是一个纲,抓住它就能带动整篇课文。如《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只要抓住文中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就行了,可启发学生:“荒寒”怎样理解?“最初的梦幻和快乐”指什么?只要抓住了这根主线,就是抓住了这篇课文的纲,这样分析起来,既省力,又清晰,学生理解也快。因此,为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与文本对话,开发教材的教育因素,理出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的熏陶。
2.挖掘文本,感悟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而又深邃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一直以来的解读是,批判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可是从此时此地来看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它?这些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再造,是教师一个全新视野的诞生。它是教师对教材合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認识的结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凝结而成的独特的视角。它能使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理解文本,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对话的开展。
3.开拓视野,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教师在备课时,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文本有创造性的见地,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如《狼》是一篇传统课文,一般来说,教师们将其定位成“遇到邪恶势力,要有正义感”,其实细读文本,将其定位成“遇到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这样的其教学设计就更具有了时代性。
(二)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理清环节、抓住本质,从而使其正确的理解文本,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正确的整体性阅读的重要策略。
1.从感知入手,整体上把握文本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求知欲,才能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自然被唤醒。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趣中产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教授课文时,尤其是朱自清、鲁迅等大家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藤野先生》,这些作品的美,在于蕴含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的深挚的感情,只有从整体上去体验才可能把握,引导学生从整体阅读中获得情感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和体验,体会父子情,师生情。这样才可能对文中美好的情感产生真切的体验而引起共鸣。
2.环环相扣,在过程中生成问题
在整体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让他们仔细体味课文内在的精神和意境,尽量让他们形成独特的阅读体会,感受语言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不可遏止的解决问题的冲动。
在阅读流程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任务,因而有不同类型的问题生成。如第一、第二环节属整体感知环节,问题生成则应围绕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思路结构来生成问题。定向研读环节则应当从感悟语言的形式和深层内涵的方面来生成问题。
3.抓住本质,在理解材料中整合
整体性阅读的过程中,在把握整体,分析局部之后再综合起来认识整体,那么,最后一步的认识和感悟就是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情感经历的感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认识,这一过程是学生将宽泛、生动的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理性认知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加以理性的思考。但相当多的学生只是记住了故事中几个生动的场景,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特征。比如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许多学生对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好吃懒做。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也常常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全文的主题,理清各部分的含义,以及各部分是从什么角度对主题进行支撑的,帮助学生从课文的材料中进行信息筛选和提炼,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和分析思维的能力。
总之,系统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整体阅读,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用系统方法处理学习内容,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规律,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这种教学理念始终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