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6-14陶沫
陶沫
【摘要】在现代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中,对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所要求,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且独立思考的态度。从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来看,素读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是巨大的。
【关键词】素读 中学语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33-02
素读是在不刻意追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注重重复、摒弃外因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纯粹的读。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教学观念不断涌现,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素读这种最原始的读书方式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且赋予了其新的含义。
一、素读的定义
素读的最早定义是日本人根据我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即不追求对文章的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朗读,烂熟于心[1]。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就是单纯的背文章,忠于原著一字不漏的背诵,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便是那个时代的教学特点,这样长期的知识累积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率先把经典“素读”理念引入当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的是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随后,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语文教师邓彤结合中学语文教程,推出素读教学“四一律”即: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的教学方法。
二、素读与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产生是依靠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和感知[2]。素读教学的重点在文本,这就要求学生势必要有充足的时间对文本读懂和读透。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都是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原始文字,体会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是标点符号的一种手段。现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朗诵的次数越来越少。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传送,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素读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精髓部分,对于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针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朗读,把无声变有声更能让朗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一)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现今市面上的辅助学习资料种类繁多,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教学辅助资料产生了依赖性,导致学生在思考上产生了惰性。在课堂上发现老师讲的辅助资料上都有,自然而言就对课堂上讲的内容失去了兴趣,不爱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因此,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更显重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能力,能体会语言文字的趣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真正具有文学修养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平时喜欢阅读并且在文学方面广有涉猎的学生。仅仅依靠对课堂教材的阅读学习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中,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可以穿插一些名著经典桥段,或者分享几篇情趣小美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和品鉴。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且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课堂更生动
同样的一堂语文课,分别由一位语言平淡、平铺直叙的讲述课文知识点的教师,和另外一位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充满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述的教师,课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一堂课不仅要合理设计讲述内容,更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中学的语文课程基本上都是故事情节突出,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场文学鉴赏活动,而不是死板的学习生字、生词和语法。首先,背景了解。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和文章本身的背景,并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会怎么做;其次,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在教学中对文章整体故事情节以教师的引导发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进行梳理。在梳理完情节后,找出需要学习的生字、生词、语法甚至是标点符号,可以让学生自行猜测它们要表达的意思,再进行正确讲解。对典型的人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素读的方式自行代入角色,并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激发课堂的活跃性;第三,对比鉴赏。中学课文中有涉及到我国四大名著的经典桥段,而四大名著均已拍摄成为影视资源,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将课本与视频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畅谈感悟。让学生谈谈如果文章中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会如何处理,且自身的感受如何,老师对各自的发言进行点评。
一堂优秀的教学课程,不是彰显教师对学生的威严,而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教师当朋友,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有发言的欲望,而不是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全文本的具体语境,把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段落、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作为教学主线,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琴.“素读”经典[J].人民教育,2007-21.
[2]葛继红.用素读的方式品位语言[J].語文教学与研究,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