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师角色新定位

2017-06-14吴伟华

新教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列式全体学生思维

吴伟华

新基础教育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在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除了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之外,更有了新的角色定位。本文就教师的“维护者”与“推进者”角色展开探讨。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

新基础教育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属于全体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规避“替代现象”。那么,什么是“替代现象”?下面笔者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教学片段】

教师提出问题:有10颗糖,要平均分给小朋友,可以分给几个人?怎么分?可以怎么列式?

生1:可以平均分给5个人,列式10÷5=2。

生2:可以平均分给1个人,列式10÷1=10。

生3:可以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3颗,还剩1颗。

师:10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3颗,还剩下1颗,我们这样列式“10÷3=3……1”,这里“……1”表示还剩下1颗,试着将你们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情况也模仿这个算式列出来。

教师通过不断追问:“还可以分几个人,列式呢?”将10颗糖能平均分给1、2、3、4、5、6、7、8、9、10人的情况列举完整。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从上到下有序板书。

平均分给1个人,列式10÷1=10;

平均分给2个人,列式10÷2=5;

平均分给3个人,列式10÷3=3……1;

……

平均分给10个人,列式10÷10=1。

接下来让学生对这10个算式进行分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平均分完后,有余数和无余数的两种情况,并通过这10个算式的枚举,让他们在较为丰富的素材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开放的导入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这个环节中存在两种替代思维的现象。一是替代“全面思维”。案例中全面完整的答案,是通过几位不同学生的点状思考的结果“凑”出来的,用几位学生个体点状思维替代全体学生的全面思维。二是替代“有序思维”。教师将学生随机的、无序的结果经过处理,形成有序的板书结果,教师的有序思维替代学生的无序思维,替代了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整理的思维过程。

课堂中常见的替代现象还有许多种。

个别替代全体。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自觉地让学优生多次发言,顺利得到正确的答案,让课堂按预定的程序,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优生配合了教师,配合了教案,这样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与互动,其他学生则成了听众。

小组替代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展示课教学中,为了突显合作探究的理念,常常不适宜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上述“有余数除法”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有些操作过程(如面积转化操作过程,低段计算学习的操作过程),必须让所有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而不能由小组合作学习来替代。

教师替代学生。该现象表现为教师不相信学生,在提供的学习单中,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和概括好本应由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或是提供过多的提示,使本该由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由教师包办了。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教师应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观,自觉地维护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经历教学过程的权利,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

二、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与学应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真正能实现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教学中“放”与“收”的过程。这里的“放”,要求进行大问题设计,通过把大问题放下去,实现课堂的重心下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来;这里的“收”,就是教师现场发现并回收学生解决大问题时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作为师生“交互反馈”的资源。一个大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一次“放”与“收”的过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教学环节。一般情况下,一节数学课设计三个左右的大问题比较适合,这也契合新基础教育中“三放三收”的过程结构。

例如,进行“比的应用”教学,教师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一批树苗要分给四、五年级的班级种植,已知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班数比是5∶4,?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五年级种几棵?

一放(大问题一):你能尝试在横线上补充适当的条件,并解决问题吗?

一收:搜集从总棵数角度补充条件的资源。呈现不同数据和不同解法。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条件给出的总棵数(36、90、180……)有什么特点,思考为什么都是9的倍数,归纳方法的共同特点,再引导检验。

二放(大问题二):只能通过总棵数来求五年级种的棵数吗?有不同想法吗?请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收:(1)通过四年级棵数计算。教师呈现两种不同解法。追问:“同样求每份,这里为什么‘÷5?为什么要‘×■?”(2)通过补相差棵数计算。教师追问:“同样求每份数,这里为什么‘÷1?为什么要‘÷■?”引导学生思考:补充条件角度不同、数据不同,但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出示问题二:学校买来一批树苗要分给四、五、六年级的班级种植,已知四、五、六年级的班数比是5∶4∶4,?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六年级种几棵?

三放(大问题三):你能尝试在横线上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适当的条件并解答吗?

三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补充条件?可以怎样解决这类问题?

教师构建以三个大问题为核心的“三放三收”教学结构,有效促进互动生成,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使每一位学生都独立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其中实现对学生各种生成资源的深度开发,使教学向纵深推进。在此,教师成为教学互动生成的有力推进者。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進者,还应转变角色,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维护者、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列式全体学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每筐多装多少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