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核危局中国策

2017-06-14易萱

看天下 2017年14期
关键词:金正恩朝鲜特朗普

易萱

“避免东北亚成为一片‘黑暗森林”

5月14日凌晨,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出现在平安北道龟城一带某处瞭望台上。他穿着藏蓝色中山装,扣子一直系到脖领处。左手腕上戴着手表,表带只有小拇指那样细。瞭望台中央摆着一张宽大的桌子,金正恩在桌旁落座,桌面上摆着地图和一副望远镜。

天已经蒙蒙亮,远处群山笼罩在晨光中。金正恩并非为风景而来,4点58分,他下了一道命令。远处的越野机动发射车上,一枚硕大的导弹喷出火焰,腾空而起,山谷里瞬间笼罩着黄白相间的烟尘。

金正恩笑得合不拢嘴,身旁有上年纪的军官,拉着他的手,哭了起来。

据朝鲜《劳动新闻》报道,这是一枚地对地中远程弹道导弹,“可以携带威力强大的大型重量核弹头”。金正恩声称,朝鲜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强国,接下来还要继续研发高度精密化的核武器和核打击手段。

这一消息使得朝鲜半岛局势更加紧张。面积只有12.276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再一次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国家。最近几周,中、美、俄、韩、日,甚至东盟成员國,但凡高层会晤,朝核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最近一次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时,也再次强调中方立场:坚决反对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行为,同时希望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做加剧半岛局势紧张的事。

然而,无论是舆论攻防还是大国斡旋,抑或是美朝彼此试探的外交折冲,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已经上演过多轮。连军事行动计划,都多次摆上美国总统的讨论桌。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几个大国,尝试了各种手段,依然没能阻止朝鲜从无到有,成为实际上的拥核国。

“战争边缘”

2016年11月10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的第二天,就赶到白宫,与还在任上的奥巴马会面,讨论政权交接事宜。在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两个人谈到了朝鲜问题。奥巴马对面前的继任者说:朝鲜核威胁将是美国面临的最紧迫的国家安全挑战。

特朗普正式就任后,很快就给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林下达了一项指令:评估美国的对朝政策,以确定白宫能够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朝核问题。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评估工作具体由特朗普的国安事务副助理负责,她要求团队深入研究任何可能的策略,包括那些非主流的想法。

这项评估工作在4月份“习特会”之前已经完成,据白宫内部人士透露,评估团队把可行的建议措施制成了一个详单,提交给特朗普,作为他的决策参考。这份详单中包括经济制裁和军事手段。

虽然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团队并不强调使用军事手段,但其班底很快开始对朝强硬表态。国务卿蒂勒森说,美国之前的“战略忍耐政策已经终结”;新上任的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则透露特朗普的偏好选项,是像4月对叙利亚的空袭一样,进行突击军事行动。特朗普自己也说,不会在朝鲜问题上划红线,“如果应该采取行动,我会采取行动”。

4月底,白宫甚至发出了一个更为紧张的信号。特朗普把参议院100名参议员都邀请到白宫,听取国务卿、国防部长等高层对朝鲜问题的评估。“这在白宫与国会的互动史中,是非常罕见的一个动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杨希雨分析道,根据美国法律,如果政府真要对外开战,首先要经过国会批准,“也就是说,特朗普已经开始做(准备开战的)公关工作了”。

这些信息令东北亚各方感到不安。美朝两国就像两列不断加速的列车,互不相让。中国外交部一再公开呼吁,半岛局势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阶段。“爆发战争的可能性,1%的可能性都不行。”外交部长王毅说,“朝鲜半岛不是中东。”

金正恩并未被美国的武力吓到。这位与特朗普一样留着个性发型的领导人,今年才33岁,比自己的对手要小38岁。但他所经历的政治风波,却并不比对方少。连特朗普本人都承认,“他父亲死的时候……他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面对的明显是一些非常难对付的人,尤其是那些将军,我肯定有很多人曾试过夺走权力,而他成功地巩固了权力。这样来看,他是个挺聪明的家伙。”

与其父辈相比,年轻的金正恩还拥有另一个优势:朝鲜目前已经实际掌握了核武器。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天野之弥透露,一些大国认为朝鲜可能已经制造出了40枚核弹头。金正恩政权也一再暗示,如果受到武力威胁,将以核武回击。

“(美朝)双方各捏着一支‘恐怖之箭,造成了半岛的‘恐怖平衡,”杨希雨说,特朗普与金正恩都在运用一个危险又聪明的政策——“战争边缘”政策——“双方都尝试要把形势拉到战争的悬崖,然后戛然而止,造成战争危险最大化,对手压力最大化,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5月19日,朝鲜成功试射导弹五天后,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忽然改了口风:选择军事手段阻止朝鲜核计划,将会是一场“悲剧”,也是“不可想象的”。他说,“美国将会努力与联合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合作,尽力找到一个化解朝核冲突的办法”。

两天后,5月21日,韩国联合参谋本部透露,当天朝鲜在平安南道北昌一带又试射了疑似弹道导弹。

这一切,又陷入了朝核问题的历史轮回里。

神秘“家具工厂”

由5月14日的导弹发射地龟城出发,偏东南行驶六十多公里,就到了宁边。同龟城一样,宁边也是朝鲜边境省份平安北道下辖的一个郡,离中朝边境也只有100多公里——比它离平壤的距离还要近一些。在古代朝鲜,这里因盛产药草和绸缎而闻名。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侦查卫星一直持续不断地关注着这片区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楼房建筑、大型车辆,甚至连建筑物的窗户都清晰可见。宁边周围有河流穿过,成“几”字形,此后几十年里,“几”字中心地带建筑物不断增加。这里已成为朝鲜最重要的核基地之一。

朝鲜领导人打算在宁边建设核设施,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6年,朝鲜同苏联签署“和平利用原子能协定”,打算在宁边郡建立相关研究所和生产区。虽然研究以和平利用为目的进行,但在当时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规划中,这是朝鲜研发核武器的第一步。

1958年,美国把载有核弹头的导弹部署到韩国,并定期同韩国举行针对朝鲜的军事演习。 据1999年解密的美国国防部文件记载,美国在朝鲜半岛部署的核武器数量最鼎盛时期曾达上千枚,足够摧毁朝鲜上百次。平壤市内不少深达150米的地下避难所,就是当初以核战争为前提建造的。

南北双方相差悬殊的军力部署让金日成极为不安。据后来叛逃的原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黄长烨回忆,金日成1958年视察地下兵工厂时,反复强调要做好核战争的准备。“一旦有了核武器,首先可以镇住韩国,更是武力统一朝鲜半岛时防止美国干预的手段。”

1962年,苏联专家应邀来到宁边,宁边核设施升级成了核能研究中心(下称“宁边原子能研究所”),在这里聚集了100多名核技术研究人员,大多数都是在苏联进修过核物理的青年人。在朝鲜的强烈要求下,往来文件上,原子能研究所被代号为“家具工厂”。这个项目在朝鲜也被列为顶级机密,严禁消息对外泄露。

尽管苏联援助建立研究所,却无意帮助朝鲜研制核武。“当年,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于核能发电以及核医疗研究等民用核能领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朝鲜问题专家程玉洁说。1960年代中苏交恶,成了宁边原子能研究所挣脱绳索的最好时机。金日成灵活游走于中苏两大国之间,向苏联寻求核武技术支持,苏联亦有意以核武技术为饵拉拢朝鲜。俄罗斯历史刊物2007年解密称,1966年5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曾在瓦良格号巡洋舰上与金日成秘密会晤,商议主题正是如何援助朝鲜发展核武。

不过直到1980年代,朝鲜还是没有接触到核武技术。“苏联的技术援助仍很有限。”杨希雨接受本刊采访时分析道,“一方面,核武技术仅是苏联拉拢朝鲜的一种筹码,引而不发才是上策;另一方面,美苏在核不扩散方面互相制约,也不容苏联将核武技术交给朝鲜。”

这之后,金日成又转而向中国求助,希望能得到核武研发技术援助,并未得到中方响应。朝鲜便被迫走上了“独立研发”的道路。而这时,一张跨国的“核黑市”网络,为朝鲜提供了机会。

得益跨国“核黑市”

宁边有一座“放射化学实验室”,那是朝鲜进行核试验的一处关键设施,从核反应堆取出的核废料,在这里进行处理,提取制造核武器的原料钚。

美国政府已经搜集了宁边的海量卫星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第一次出现异常情况是1982年的一张,当时的侦查卫星拍到了疑似原子炉的建筑和较大范围爆炸后留下的痕迹,美国人怀疑朝鲜正在秘密开发核武器。两年后,侦查卫星拍到朝鲜已经开始建造石墨减速反应堆,他们推测朝鲜已经有能力获取核弹原材料钚。

金日成已经将核武器开发工作交由儿子金正日负责。美国虽然并不相信朝鲜的技术能力,但仍然督促苏联对朝鲜施加压力。苏联也这么做了。金正日先是对此不予理睬,后来不得不答应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仍然拒绝履行接受核设施检查的义务,很显然,基于武器为目的进行的研究工作,并未停下来。

“巴基斯坦核弹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后来证实了这一说法。1980年代开始,这位巴基斯坦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核武地下网络,私自出售自己掌握的核技术。一直苦于缺乏关键技术的朝鲜,很快找到了他。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些朝鲜核专家甚至假扮成导弹工程师,由卡迪尔·汗带进实验室和自己的核基地。

“卡迪尔·汗以他在迪拜的基地为中心,经营着一个全球性的私人地下核技术传播网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在火线上:穆沙拉夫回忆录》中记载,“卡迪尔·汗向朝鲜提供了近两打离心分离机,他还向朝鲜提供了计量表和一些离心分离机专用机油,并且传授了离心分离机技术,包括带人参观最高机密的离心分离机车间。”

苏联解体给朝鲜带来了另一个机会,金正日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失业的苏联核科学家到朝鲜工作。国际核黑市上,大量图纸和技术部件流散,金正日也派人员四处搜集。有时候,朝鲜技术人员还会伪装成贸易公司,化整为零购买所需零件。

“苏联的衰落和解体以及冷战的终结彻底打破了半岛的均势,朝鲜陷入极度的无依靠和不安全感。”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在《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一文中称,之后中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更令朝鲜感到不满和失望,这一系列变故,给朝鲜带来深刻的危机感,“刺激朝鲜决定‘走自己的路,这包括在安全问题上的‘核选择”。

“险些进行第二次朝鲜战争”

今年年初,在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一篇文章时,威廉·佩里再次想起了1994年春末的那个紧张的时刻。“那时候因为朝鲜核计划,我们险些进行第二次朝鲜战争”,他回忆道。

1994年春末,刚刚就任美国国防部长的佩里来到韩朝边境上的非军事区,一旁陪同的驻韩美军司令则向他说明韩国边境的部署情况。

“他告訴我,他指挥下的美国和韩国军队已做好了准备,能打败朝鲜的任何攻击,”佩里回忆,“但是如果给他增加两万人的兵力、更多的阿帕奇直升机和一支完整的爱国者防空导弹部队,他就能立即挡住朝鲜,从而大大减少韩国平民的伤亡。”

佩里立刻同意了这个要求。事实上,美国已经开始准备用巡航导弹对宁边的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计划。

1992年,进行了数个回合的沟通后,朝鲜原本已经答应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核查要求。根据朝鲜提供的材料,其境内共有7处核设施以及大约90克的钚。据军事专家透露,制造一枚核弹头需要4—6千克的钚,90克自然远远达不到要求,但当时IAEA分析认为,朝鲜已分离的钚应比申报的数量多。

美国侦察卫星拍到的情报也加深了IAEA官员的怀疑。1992年秋,他们向IAEA提供卫星侦察照片,认为朝鲜在宁边放化实验室附近有两个核废物储存场。IAEA提出要对这两个未公开的设施进行“特殊视察”,以确认是否储存有钚分离过程中留下的废料。然而,朝鲜拒绝接受这种视察,并以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相要挟。

美国开始在瑞士日内瓦与朝鲜展开谈判,但进展非常缓慢。美国人甚至发现,朝鲜一边谈判一边仍在继续核试验。“朝鲜开始从反应堆中取出用过的燃料棒”,佩里说,美国政府认为朝鲜一旦对其进行处理,很可能在几个月内生产出足够制造6—10枚核弹的钚。

佩里的团队于是制定出了一个军事计划,计划里提供了诸多选项,其中包括增加驻韩军事力量,使得美军部署增加50%。佩里把它提交到内阁会议上讨论。

“总统必须从这些选择中挑选一个,然后我们将立即开始新的部署。”佩里回忆道,在座的高官们都清楚,“增加兵力可能会导致朝鲜在我们的增援到达之前就向韩国发起进攻”。

“军事解决朝核问题最佳时间是克林顿时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刘鸣接受本刊采访时分析道,当时朝鲜还没有进行核试验,只是核武器最初的发展阶段,“如果美国采取所谓先发制人或者‘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也许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朝鲜的核发展计划,把核发展计划消灭在萌芽之中。”

就在克林顿与内阁成员详细讨论这些计划时,一位助理忽然气喘吁吁地跑进会议室报告,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通过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向白宫释放了缓和的信号,“如果我们暂停行动,朝鲜愿意谈判他们的核燃料处理计划。”

事实上,在此之前,佩里授意其好友、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和他的同事阿尼·坎特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披露了美国即将打击宁边核设施的计划。作者的身份使得朝鲜官员认为这篇文章是代表美国政府的意见。

美朝官员再次坐回日内瓦的谈判桌,并最终签署的《框架协议》。朝鲜答应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且停止核试验,美国则承诺提供两座轻水反应堆以换取朝鲜冻结核设施。

“《框架协议》的目的就是为了贿赂朝鲜人”,前IAEA总干事巴拉迪回忆道,参加协定谈判的一个美国官员说,当时很多美国人认为朝鲜会如苏联般倒下,他们“希望朝鲜政权在这个协定全面落实之前就从内部瓦解”。

现实并没有按照美国人的期望发展,朝鲜没有倒下,他们甚至终于掌握了核技术,美国则再次把军事计划列入对朝选项。巧合的是,二十多年后,作为前国防部长的佩里同样在《华盛顿邮报》撰写了一篇文章。

“(特朗普)似乎在暗示他有可能会对朝鲜导弹计划采取军事措施”,佩里写道,经过1994年的战争危机后,他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先尝试外交手段,促成金正恩答应不输出核技术、不进行进一步核试验、不进行进一步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如果我们成功了,这将作为之后商讨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基础……如果外交上的尝试失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实施更多的惩治措施”。

“制裁-和谈-核试-制裁-和谈”的螺旋循環

宁边的城市规模并不大,经过多年发展,建筑整齐了很多,不过市内依然车少人也少。

由宁边城出发,沿着郊野公路前行不久,就会到达宁边核研究所。研究所旁边,伫立着一座高30米的圆形建筑,建筑的底部直径22米,上部直径13米,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试剂瓶。那是核试验的冷却塔。

2008年6月26日,“砰”的一声,信号弹带着一串白色的烟雾升上天空。紧接着,从冷却塔底座升腾起大片灰白色的浓烟,一两秒钟后,一声巨大的闷响传来。接着,那座冷却塔瞬间轰然倒地。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

美朝签署的《框架协议》,原本为解决核问题创建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两国关系也迎来最好的一段时期。

“《框架协议》的签署开启了美国对朝提供各种无偿援助的大门。”杨希雨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自朝鲜战争结束后首次同意部分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从1995年到2006年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美国向朝鲜提供了135.7万吨粮食援助,成为朝鲜外来粮食的主要提供国家之一。

更令外界乐观的是,克林顿执政后期,朝美关系正常化也一度提上日程。2000年,双方已经开始讨论克林顿访问朝鲜,以及联络处升格为外交代表处的可能性。

这时候,小布什总统上台了。他比前任更强硬也更保守。在他看来,朝鲜在克林顿执政期间不断伸手“要钱、要能源、要粮”,美朝双边谈判中,美国几乎一直吃亏。他决定推翻克林顿政府的对朝政策,恢复强硬态度。即便在“9·11事件”后,朝鲜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反对恐怖主义,小布什仍然在国情咨文中,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家。

在克林顿政府时代,金正日并没有真的放弃核武器研发。2002年10月,美国情报部门发现了朝鲜的秘密核计划,并掌握了朝鲜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技术和设备采购的证据,他们随之将朝鲜与巴基斯坦秘密核交易的证据一并曝光。

小布什政府认为朝鲜背弃了《美朝框架协议》,宣布终结双边谈判,而朝鲜也指责美国没有履行承诺,帮助朝鲜建设核电站。双方关系很快破裂,金正日宣布再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核危机正式爆发。

美国拒绝再与朝鲜单方联系,希望中国能够出面斡旋,帮助解决朝核问题。中国答应了其请求,一开始,邀请双方在北京进行中美朝三方会谈,之后,东北亚地区的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也加入进来,形成了六方会谈。

无论是美方还是朝方,各自都有两手打算:“美方是可以谈,不行就打;朝方是要么谈出一个结果,要么拥核自保。”傅莹记得,她在访问美国的一次行程中,美国提出来,谈判过程中,要提到军事解决朝核问题的手段,“中方不同意,强调如果美方坚持保留军事解决的选项,朝方就要坚持保留拥核的选项了”。

其他几方也各有打算。“日本希望优先解决朝日关系问题;韩国则希望保障半岛局势稳定。”程玉洁向本刊分析道,“似乎只有中国希望切实解决半岛危机。”

期间也是谈谈停停。到了第五轮会谈,朝鲜正式宣布国家拥有核武器,会谈中断。2005年9月,在中国斡旋下,六方达成“9.19共同声明”:朝鲜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美国不再攻击入侵朝鲜。会谈也进入务实阶段,很快,又因为美国以洗钱、伪钞等理由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会谈再次中断一年多。重启之后又出现“汇业银行资金问题”,会谈再度中断。

“中国尴尬地处于跷跷板中间。”程玉洁说,“一侧是美国,希望借朝核问题在东亚地区施加影响力;另一侧则是一再表面上妥协的朝鲜,为自身实现核武技术实质突破拖延和争取时间。”

2006年10月9日,朝鲜的两面政策终于取得进展,在金正日的许可下,朝鲜在咸镜北道吉州郡丰溪里进行了第一轮核实验。不少人这才彻底看清了朝鲜的谋划。通过六年的会谈,朝鲜不但成功跻身拥核国,更掌握相当于80万吨重油的“补偿”。打着无核化旗帜的朝鲜终于跨过了核门槛。

中国当即表明立场:朝鲜“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外交部在声明中称,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

“从半岛无核化联合宣言以来,朝鲜一直在开发核武问题上采取模糊战略。”杨希雨说。杨曾担任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参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对美朝双方策略非常了解。“(朝鲜)一方面始终强调坚持半岛无核化,另一方面一刻不停地开发核武器。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提炼加工武器级钚材料和浓缩铀,到成功进行核试验。”

成为拥核国的朝鲜划定了新目标:金正日希望拥核国身份得到国际社会默认。根据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的说法,朝鲜开始了“进二退一”战术。“‘退一步的目的是使事情张弛有度,避免断弦,同时谋取补偿,以取鱼和熊掌兼得之效,更重要的是转移话题。”张琏瑰说,“本质上,朝鲜是让美国和国际社会习惯与有核的朝鲜打交道。”

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震动。几天后,联合国就一致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制裁决议,所有联合国成员对朝鲜实施与核武器及技术、大型武器和奢侈商品有关的禁运;要求朝鲜不再进行核试验,暂停与弹道导弹有关的所有活动。

公开核试验后,金正日选择立即返回六方会谈。这成功消除了其遭武力制裁的可能性。直到第六轮六方会谈,朝鲜才终于决定停止核试验,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整、准确”的申报。2008年6月26日,朝鲜甚至破天荒邀请全球媒体到宁边,亲眼见证了炸毁核反应堆冷却塔的一幕。

危机并未伴随着冷却塔炸毁而消失,朝核问题反而就此进入“制裁-和谈-核试-制裁-和谈”的螺旋循环中。

中国策

2011年12月27日,金正日忽然病逝。在他去世前,六方会谈已经再次陷入停滞,朝鲜也进行了第二轮核试验。但在中国斡旋下,金正日承诺可以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立场。但金正恩的上台,使得朝鲜政策开始出现新变数。

2013年,美国的一颗商业卫星发现,宁边核反应堆附近有建筑冒出了白烟。美国人分析认为,这是朝鲜重启宁边核反应堆的迹象。而在此之前,在金正恩授意下,核问题写进了宪法:“金正日同志使我们祖国变成不败的政治思想强国、核拥有国、无敌的军事强国……”

很快,2013年1月12日,金正恩不顾各方反对,强行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

面对朝方种种举措,中方一再传递明确的信号。杨希雨认为,中国已经意识到,如果在弃核问题上不够坚定,或许会给朝鲜释放错误信号。而朝鲜核能力的提升无疑会给美日韩在东亚的军事部署落下口实,导致东北亚局势紧张,使得地区局势进入恶性循环中。

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史无前例”地召见了朝鲜驻华大使,表示中方“坚决反对”。2013年9月,中国政府专门颁布禁止向朝鲜出口货物的清单,其中列出900多项物资,禁止对朝出口——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首次针对一个国家列出禁运黑名单。

金正恩似乎并没有打算停下步伐,甚至连暂停都没考虑过。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分析卫星照片后发现,在过去六年多时间里,宁边的核设施扩大了一倍。而2015年、2016年,金正恩又命令朝鮮军方进行了第四、第五次核试验。此外,还有频繁的导弹试射。整个2016年,朝鲜进行了2次核试验,24次导弹试射,创下历史之最。2017年以来,朝鲜也进行了8次导弹试射行动。

与其父金正日不同,金正恩显然表现得更强硬、更急躁。金正日时代,尽管坚持发展核武器,但他的策略非常灵活,可以谈判的时候,一定会谈判,而且进行核、导弹实验也经常错开敏感的时间点。“显然现在朝鲜领导人有另外一种风格,”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时殷弘分析道,“金正恩当然是鲁莽的,比他父亲金正日要鲁莽得多。特别是在朝鲜越来越接近核导弹技术突破口时,金正恩为了掌握核导弹技术,开始不顾一切地、不遗余力地进行一连串试验。朝鲜中远程导弹的试验频度是空前的,前所未见的。”

前所未见的还有对中国的态度。金正恩上台后,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和多次导弹试射,引起联合国的制裁。2014年朝鲜《劳动新闻》就曾刊登朝鲜高官言论称:“中国没有反对制裁决议,就是不支持朝鲜。”2017年2月18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题为“卑鄙的做法、低级的算法”的评论文章,使用“口口声声标榜‘友好邻邦的周边国家”、“以大国自居的国家”及“人多地广的邻国”等字眼,不点名指责中国,“对美国随波逐流”。5月3日更是发表《不要再做动摇朝中关系基础的鲁莽言行》署名评论,点名批评中国“不要再考验朝鲜忍耐的界限”。

这两篇评论,也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反驳。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以社论的形式,建议政府坚决执行安理会决议,莫睬朝中社评论。《人民日报海外版》则在微信公号“侠客岛”发文称,朝中社接连发文,“是‘图穷匕见一样,将中朝之间的利益矛盾袒露出来。尤其是文章最后一些激烈的警告言辞,几乎无异于决裂的宣言”,这篇文章同时也承认,“中朝已经不是‘传统友好,需要在新的时代精神上重新界定双边关系”。

就在中朝媒体进行舆论攻防前后,美军的部署也在增加,不但开始在韩国部署探测范围达到中国内陆的萨德系统,还频繁与韩国展开军事演习。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也赶到朝鲜海域,据韩联社报道,这艘航母与罗纳德·里根号航母很可能在6月初进行联合演习,这还是第一次有两艘航母同时在半岛海域进行军演。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朝鲜一直受困于外部安全压力,多次参与和平谈判未能获得安全保障,加之这些年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事例,导致其不断明确和强化了拥核自保的选择”,傅莹在前述文章中分析道,这使得朝鲜的拥核政策比以前要更加坚定。而美国方面,经历过种种谈判破裂后,“不能与朝做交易,这在美国各界已成为高度政治共识,特别是在军界和战略界”。

这种态度下,根本无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而朝鲜掌握了核武器后,东北亚各方也无法承担军事冲突带来的伤害。

“为应对半岛的危机,中方的建议是,作为第一步,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也暂停大规模军演,”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解决朝核问题的中国方案,“通过‘双暂停摆脱目前的安全困境,并使各方重新回到談判桌前。之后,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将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结合起来,同步对等地解决各方关切,最终找到半岛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在半岛问题上,中国的利益在于确保无核化和防止东北亚乃至亚太的和平安全环境遭到破坏,”傅莹在《朝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的最后,点明了中国的立场,“中国也要坚决阻止和防止半岛发生大的动荡和战乱。只有坚持对话,用安全换安全,才能走出东北亚安全局势的‘怪圈和‘死结,避免让东北亚成为一片‘黑暗森林。”

参考资料:《朝核 2009: 胜负成败岔道口》张琏瑰,《世界知识》杂志2009年第22期

《谎言与交锋》,作者:默罕默德·巴拉迪,中信出版社;

《我在核战争的边缘》,作者:威廉·佩里,中信出版社

突出文字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全面完整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作为半岛近邻,我们决不允许半岛生战生乱,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对谁都没有好处。希望各方保持克制,不要相互刺激和激化矛盾,而是要共同努力,把半岛核问题早日拉回到对话谈判解决的轨道。

——2016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近来半岛乃至于东北亚出现了一些紧张的气氛,紧张很可能会导致冲突,会使相关各方都受损。我们希望的是,各方共同努力,把紧张的气氛降下来,使大家都回到对话的轨道上来,最终解决问题。按常理说,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家门口整天闹个不停。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总理记者会

我们反对任何加剧对立紧张的言行,主张有关各方都应为缓和局势作出切实努力,推动有关问题回到对话协商解决的正确轨道。作为半岛近邻,中方将继续全面、严格执行安理会决议,继续劝和促谈,为半岛和平稳定与无核化进程发挥应有作用。

——4月19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出席第七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记者会

持续进行核导试验当然违反安理会的决议,而不断在半岛周围实施军事演习,显然也不符合决议的精神。各方均应全面、完整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涉朝问题决议。至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1%的可能性都不行。朝鲜半岛不是中东。

——4月26日,外交部长王毅,与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共见记者

猜你喜欢

金正恩朝鲜特朗普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金正恩访华
特朗普访华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