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影禅韵:佛门摄影师张望的艺术与修行

2017-06-14赵江仙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望空灵光影

赵江仙

从小对和尚及佛的世界产生好奇的张望,在浙江念中国美院时,发现古今中外的艺术多是服务于宗教的,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佛教摄影。钟情于摄影创作的张望,多次荣获学院摄影奖。

毕业后到广东从事文化设计工作,继续他的摄影。几年打拼下来,有了自己的公司。为了从根本上理解佛教从而拍摄出有深度的佛教作品,他卖掉公司,拿起相机,借一个机缘,归隐到佛学院。

在追求佛光梵影的生涯中,张望和僧侣一起生活,一起做早课,上殿,做法事,用素斋,做晚功课,和法师们一同打坐参禅,听高僧论道,博览佛教典籍,从最初的震撼到后来的融入其中,在修炼自己的清静境界中不知不觉把自己也融入到佛教文化里,从而体会到了佛的空灵与纯净。

2002年,受灵隐寺之邀,张望来到灵隐古刹,住在斋堂邻近处,凌晨过堂宏亮的念诵声催张望起床。听着动人的梵音,看着僧侣规范划一的仪式,张望的心已经化入了禅境。他用常规手法拍下此景,拍出的片子恰如佛教仪式的资料片,而且拍出的人物图像也不清晰。后来又多次用各种表现手法,都体现不出佛教的意境,充其量只能算作生活的再现,这让张望苦闷和失望了好长时间。为鼓舞张望,同为摄影爱好者的好友们到灵隐寺,对该场景的拍摄给予了肯定和指点,激起他重新尝试的决心。

之后有一段时间,每逢过堂时他有意不带摄影器材,站在隐蔽处默默地看着整个进程。在各个有可能的位置反复地观察研究。一次在斋堂楼上意外地发现过堂结束时的场面最合意,而用慢速度最为适合。于是有几天他凌晨四点起床,在斋堂楼上架好相机,调好速度静候仪式结束时,中间肃穆静立的僧值法师和两边流动虚化的人及背后整齐划一的碗筷,表现了“诸相虚幻,空便是色”的教理,以虚表“空”,又表现了佛教严格的戒律和庄严的仪表。从艺术上则追求一种动静虚实之美。经过无数次的周折,采用各种不同的曝光速度及方式,在一次次的拍摄中,他终于拍出了“过堂”和“禅静”的作品。

为了在光影之中呈现出空灵恬淡、悠远清静的禅韵梵境,他不顾严寒酷暑,朝晴夕雨,也不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一次次地爬上屋檐房顶,一次次地攀登悬崖绝壁,一次次地穿越荆棘丛林,一次次地彻夜不眠地等待一抹朝霞,守候一弯月光,以虔诚之心、精益求精的角度和最能够表现其脱俗尘世的场景创作作品。透过清幽古朴的寺庙,屋角的铃,树间的光,空气中的微尘,灵魂中的梵音,香火以及花草,流水、烛火都用光影、云雾、水月组合成“礼佛”“梵净”“洗心”“天外”等作品。

他将这些摄影作品传播出去后,刹那间惊艳了世人。有人将这些照片放在了网上,张望竟成了网红。摄影者找他,想讨教摄影技术,商人找他,想进行商务合作,但都被他拒绝了。

归隐于寺的张望,如饥似渴地拍摄着佛门最神秘、最生动的一刻。一次,他在僧人的陪同下进入烟霞洞,当僧人手持蜡烛观赏古印度佛教传说人物雕像时,幽暗的洞窟和柔和的烛光,雕刻静止的传说与有生命的人物交叠在一起,怦然心动的张望用镜头拍下这个画面。“寻佛”就这样诞生了。后来,他以这种平实朴素的拍摄手法与纪实叙事的角度又拍下“心迹”和“幻灭”。

他以虔诚明净之心,展现了佛门中人不为世人所知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精神追求,也以无与伦比的光影形式,阐释了佛教文化的深广内涵和禅境之美。

这组照片为他捧回了摄影界奥斯卡,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当代国际摄影最高学院奖,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奖,奥地利国家摄影艺术展专题组冠军奖等。2013年,因佛教摄影艺术的成就,张望的《佛的足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會”展览等。国际摄影界泰斗罗伯特·普雷基评张望的作品:“平和、空灵、意味深长。它太美了!让人充满遐想。”就是它太美,所以在传播中,有人通过它爱上佛教,皈依三宝。

因为爱,张望用十年的时间不问结果,不辞辛苦,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倾情拍下《佛的足迹》系列照。也许,这对他而言,是摄影,更是修行。

(编辑 欣然)

猜你喜欢

张望空灵光影
光影
光影
双樱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艾如:暧如一抹秋阳
肖像
光影之下
万籁无声
共你饮酒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