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建设与发展

2017-06-13刘超

大经贸 2017年4期
关键词: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刘超

[摘要]“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从“重陆轻海”转向“陆海统筹”,是从地区发展的个体优势到区域互联的资源配比,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我国西部和沿海的主要省份已经将“一带一路”规划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规划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做好资源整合、软件硬件对接、政策扶持和风险公担,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将要贯彻实施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战略统筹 政策重构 互联互通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和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构想。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开始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其重大意义先从国际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有利于我国在对外贸易深化各个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加快和多个地区的贸易对接。据海关统计,201 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我国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都面临挑战。从贸易结构上看,我国传统的贸易对象集中在发达国家,201 3欧美日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33.5%,这就造成对这些经济体的过度依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我国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新领域,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综合经济战略决策。

第二,在国际社会上展示我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加强我国在经济领域的“中国之音”。国际社会一直对中国的崛起存在不同的声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存在普遍质疑。“一带一路”的提出就是向世界宣示中国走和平崛起的路线,欢迎双赢的竞争局面,摒弃偏见,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个各领域相互发展,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在历史上本身就是中国寻求对外合作、扩大对外贸易的和平发展模式,我们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伟大战略构想就是要借鉴历史,延续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打造区域链接的典范。所以一带一路是我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让全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看到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谋求在经济领域的“中国之音”,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项目建设,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善意和智慧。

“一带一路”对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而且发展相比东部和沿海地区是落后的,这就更需要借力国家这一发展规划,来实现西部地区的长足发展。陆地丝绸之路贯穿中亚、西亚,再到非洲、欧洲,经济纵深广,通过对接陆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我国西部地区的产品输出,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投资,完成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对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和金融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综上,“一带一路”的建设既能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更多的合,又能为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表达中国和平崛起的声音,更能拉动中西部地区长期相对发展缓慢的历史问题,将西部地区和沿线区域经济体之间架上了共同繁荣的桥梁。

二、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1.从战略制高点链接“一带”与“一路”

(1)“一带一路”核心区域包括16个省份,其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重点是向中亚、西亚开放,延伸至欧洲地区,着力发展陆路经济,主要战略支点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内陆地区,覆盖西北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和宁夏,西南重庆、四川、云南以及华南的广西,最新扩围到华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海上丝绸之路”覆盖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沿海地区,最新扩围到山东省。战略重点在东盟10国和南亚国家,向西辐射至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各大经济版块的市场链。

(2)今年初,全国31个省(市、区)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达了积极参与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愿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各自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如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当好主力军和排头兵”,青海提出“努力把青海省打造成新絲绸之路的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甘肃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等。

不难看出,“一带一路”的规划已经推出,全国各个相关省份纷纷响应,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等于抓住时代,经济的发展不仅靠本省的资源禀赋,也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战略调整。在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各个相关省份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优势劣势要清晰,比如有的省份资源比较优势强,有的省份投资建设能力强,有的省份资源贫瘠、贸易规模小等,在知己的前提下方能知彼,借助“一带一路”各个地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弥补发展短板,统筹规划,抓住机遇。各个国内沿线区域具体主要做好两方面的规划,一要特别注意统筹衔接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以沿线连云港、郑州、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进一步推进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二要统筹建设海上战略支点,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南和华南沿海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港口群;三要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个“硬件对接”,以及信息、通关和质检等制度标准的“软件衔接”,为企业创造更为便利的原产地证书申领和核准环境。

2.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加大经济发展的深度

(1)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11个省(市、区),是我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带之一,也是推动全国经济东西联动和全面振兴的最佳“战略扁担区”。作为中国东部经济的核心枢纽,不仅要承载长三角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成渝板块发展,又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项目合作,既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并进,又要加强各领域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所跨越和延伸的区域多与长江经济带重合,如西部的四川、重庆和云南,既是长江经济带规划区域,又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重点地区;上海、江苏、浙江既是长江经济带上的战略龙头和创新源头,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战略支点,同时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其通道与长江经济带密切关联。所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对接,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内生动力,更是讲我国推上经济发展新高度的重要举措。对西部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对接,对于转变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都举足轻重。

(2)“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对接,要确保全国85%的铁矿石、83%的电煤和87%的外貿货物依靠长江航运流通无阻,确保“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重合地区如重庆、四川、云南高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通道就是血脉,没有血脉的充足供血,各个区域都会营养不良,容易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要相互沟通必须建立健全互动合作机制。主要包括: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夯实基础设施,补足发展短板;对接产业发展规划。沿线、沿江地区只有共商产业布局,才能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只有实施差异化和特色化产业发展策略,才能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作,为该地区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重要战略支点;统筹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机制与“一带一路”生态保护机制,提升沿线、沿带和沿江生态文明水平;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实现经济转型,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同时,吸引沿海打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业,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

3.结合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包括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而且京津冀地区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将京津冀城市群和“一带一路”统筹规划,一方面可以释放减压首都的职能,疏散首都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够激活京津冀地区的诸多老企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又能将产能过剩的行业实现产能输出,减少重复建设,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为各地优化开发区域、创新体制机制带来示范效应,特别是对外围地区能够产生辐射效应。纳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区域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及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区域的山东省,都是京津冀协调发展受益半径范围内的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地区,在制订发展战略中应充分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对接关联产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激活创新活力,实现京津冀和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4.完善体制机制,与沿线区域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接轨

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都要有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意识,协同发展的意识。按照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理念,跳出行政区划和国别限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统筹资源开发,谋划产业发展,建立特色产业开放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基地等。尤其在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产业基地建设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布局、口岸开放、文化旅游、教育合作和科技攻关等方面,要科学对接,合理布局,避免因产业同质和重复建设,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结构矛盾。

在合作机制问题上,要建立对话协商平台、开放包容框架、市场机制平台,沟通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好国家级协调机制的作用,由“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并强化省部、省际合作,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共同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引导区域内重要节点城市集聚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对外开放的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强化沿线国家地方政府交往和民间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保障战略资源供应安全和货物运输安全。同时建立企业“走出去”政治经济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确保海外经营安全可持续。

三、借力政策支持。结合西部特色统筹发展

1.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

(1)西部各个省市要系统研究“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短板,对接中央的相关扶持政策,统筹规划。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构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的总要求,围绕扩内需、转方式和调结构的经济工作主线,遵循经济规律谋求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谋求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谋求包容性发展。尤其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扶贫攻坚、过剩产能转移、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方面,要善于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政策,发挥好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

(2)立足各省区实际情况,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防优惠政策过度和无序竞争,陷入产业链低端锁定和“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要防止新的“过剩叠加”,主要是防止制造业产能过剩、新增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和房地产供给过剩,因为这三种过剩已经存在,并且造成传统投资收益率下降,在服务业尚未完全打破国内垄断与行政管制藩篱,私人资本尚未大规模进入新的领域投资的背景下,新的“过剩叠加”会拖累经济增长,造成战略失效,或者事倍功半;三要防止高投资造成新的“风险聚集”,主要包括企业部门高负债率、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行等。

2.落实中央对西部地区建设的部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4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同时,明确指出要“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西部地区来说,政策叠加优势更加明显,包括《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若干意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4-2020)》对各省(市、区)赋予的战略任务,国家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有关省份(如甘肃、贵州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支持西部地国家级新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等,都给予西部地区指向十分明确的倾斜和扶持。西部地区要勤于梳理这些差异化倾斜政策,发挥政策叠加优势,既要保持战略和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又要突出时代感和创新性;既要夯实经济基础,打造“西部特色”,又要提升竞争优势。

3.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对对外投资力度

把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变化趋势,重构与对接国际竞争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规范、公正、透明的市场经济环境,提升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效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夯实的基础工程之一。

(1)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当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采用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我国已经在上海自贸区试行“负面清单”管理,超过八成的行业对外资开放,这种模式将逐步向全国推广,西部地区必须直面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变化的挑战。

(2)加大对内和对外投资力度,不仅要引进优质外资对内投资,放宽对外投资的种限制,还需要加强对外投资,规范和引导企业在海外有序竞争,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推动国内产业提质增效,比如加大对“一带一路”周边沿线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对相对落后国家实行低吸贷款,帮助扶持,多赢才是“一带一路”这一伟大规划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