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悦读视角下的汉字词文化

2017-06-13卢翠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词义词语文化

摘 要:悦读是阅读的升华,在悦读的视角里发现语言发展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心理。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文化的反映表现得最为直接与敏感。目字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随后产生了许多目词语,在这众多的目词语背后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目文化。

关键词:目 字 词语 词义 文化

读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悦读”,“悦读”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快乐体验,“阅读”变成了“悦读”,文本中的字词在读者眼里也就有了独特的魅力。因为语言是悦读文本构成的基础,而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文化的反映表现却最为直接与敏感。美国语言学家恩伯就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这一特点在汉语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此通过对词语“目”的悦读分析,我们可以透视汉民族的部分文化特征。

一、目字词起源

《说文解字》目部: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目,人的眼睛。象形。重(chónɡ):《段注》:“嫌人不解二,故释之曰:‘重,其童子也。”《段注》引江沅:“外象匡,内象其目。”目是一个象形字,起源很早,据资料考证目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目在甲骨文中画的就是人的一只眼睛,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到小篆中变成一只竖着的眼睛,后来演变成现在的“目”字。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但“目”字多用于书面语,口语逐渐被“眼”取代。而“目”字也不再被局限于名詞义“眼睛”,如“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目”主要做“眼光、目光“义等,目开始有了更多的词性及含义。最典型的是可做动词,如“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目”做注视、观看义讲,“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目”做“使眼色”义,“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目”做“看待”义等。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眼”在口语中多与“睛”连用在了一起,“睛”:本作“精”,《玉篇》云:“目珠子也。”指目中瞳子,古人认为人的瞳子是人眼精华之所在,故称“精”,后分化出“睛”。在这里我们无需细究“目”字词背后详细的演化过程,但整体上“目”的这些变化就已经衍生出了更多的目字词含义,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也彰显了汉民族文化。

二、目字词与汉文化

字词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是字词组合、集聚、碰撞在一起的最美体现。传承下来的字词在反映先民智慧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中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汉语字词是汉文化的载体,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早已被深深地烙上了汉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印记。透过悦读“目”字词,我们不难发现由“目”字词所承载的汉民族的多彩文化。

(一)目与人们的认知心理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汉字中的象形字主要是古人对最初经常接触的事物的最原始的文字表达。作为最早“目”字的构字方法——象形,就足以说明“目”这一人体器官与人类渊源的密切关系。

1.单目视知觉的崇拜:

《大荒北经》说:“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此一目人在《海外北经》中作“一目国”,《海外北经》中做“鬼过”,鬼、威通借,本义出于立竿测影的晷影,比喻观测晷影用一只眼,犹如今射击时睁一眼,闭一只眼,匠人看直线也是如此。甲骨文“直”字作一只眼睛上画一条直线,以示用一只眼可以看准直线;再看古文“臣”,虽画得像个人形,但突出的是人的一只眼睛,不管是臣服也好,还是反抗也罢,单目的突出足以让后人展开古人造“臣”字的想象;再看“民”,突出一人眼睛被箭射中,有人说“民”是盲的古文,也有人说“民”的本义是“奴隶”,这些无需在此论个明白,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目”对人的重要性,目瞎即盲,沦为奴隶可能性也就更大;再看金文中的“单”字,有在两侧与上面加“目”字的,表示四方中央测影均用一目。再如“蜀”或解释为蚕,或解释为人首之一目,下为蛇身。这种单目崇拜现象也遗留到了现代汉语中,如现代汉语词汇中至今还存在着“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目尽天涯”等这样的词语。虽然此时的“一目”已不再指一只眼睛,而是指双目,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有所感悟。

2.多目视知觉的崇拜:

在古文字中有许多双目、夺目的构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多目视知觉的崇拜。如“睽”的古字构形中就突出其两只眼的特征;在《说文解字》中还有双目字组成的汉字部首■部;■:左右视也。从二目。凡■之属皆从■。读若拘。又若良士瞿瞿。目围也。从■、纾。读若书卷之卷。古文以为丑字。目衺也。从■从大。大,人也。如今这种多目视知觉的崇拜现象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存在。据调查在巴蜀、甘肃南部以及西藏地区,有所谓的纵目三眼神受到民间广泛的信仰,蜀人始祖烛龙就是三只眼睛。对三眼神的崇拜,在川、甘、藏地区的氐羌族民族中十分盛行。据卫聚贤言:“纵目人现在西藏及不丹尚有”。这多目视知觉的崇拜,还体现在我们汉民族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及英雄人物中,如二郎神,有三只眼,而且第三只眼还是神眼,神力无边。再如项羽:满脸虬髯,面色微黑,目光如电,尤其那对环眼天生异相,竟是双瞳仁。

(二)目与人们的审美

目是人心灵之窗,观察一个人首先吸引你的地方也是他的眼睛。为此通过对一个人眼睛的评价也就无形中渗透了观察者的审美观。晋代大艺术家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就是强调美目的重要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扬”是“明”的意思,“婉”即“美好”。《诗集传》云:“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 眼睛明亮传神即美;《楚辞·招魂》的“娭光眇视,目曾波些”,目光如层层水波一样,眼睛灵动即美。在《说文·目部》众多的与“目”有关的字词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参透古人保留在“目”上的审美观。

■:大目也。从目非声。 ( 目大而美)

睉:目小也。从目坐声。 (目小而丑)

睴:大目出也。 (眼睛大但突出而丑)

眹:目精也。从目灷声。案:胜字剩,皆从朕声。疑古以朕为眹。

“(精”即精神,眼中有神、明亮,自然令人赏心悦目。)

盼:《诗》曰:“美目盼兮。”从目分声。 (目中黑白分明而美)

眊:目少精也。從目毛声。《虞书》耄字从此。

眅:多白眼也。从目反声。《春秋传》曰:“郑游眅,字子明。” (目中无精神,丑。)

这些相似的审美理念同样也反映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目光炯炯、目光如炬、耳聪目明、明目达聪、蚕眉虎目、剑眉虎目、清眉朗目、细眉朗目等,表目中有神、明亮而美;美目盼兮、秀目黛眉,表眼黑白分明而美;浓眉大眼、剑眉大眼、明眉大眼、秀眉大眼,表眼大而美;贼眉鼠眼、小眼弥缝,表目小丑;目眢心忳、目光呆滞,表目中无神而丑。等等。

(三)目的种种隐喻义

目是人体中的最主要器官之一,人们是通过眼睛来观察感悟这个世界的。古人也说过:“眼(目)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人的喜、悲、惊、怒、恐、盼,各种表情都可以从眼睛里看出来。为此目这一词语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一个感觉器官意义上,目与人生活的多层面都发生了关系。

目瞪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结、目瞪口歪、目目相觑……目表示惊讶;

目呲尽裂、怒目而视、怒目切齿、横眉怒目……目表示愤怒;

目注心凝、目注心营、目不转睛、目不斜视……目表示专注;

悦人耳目、悦心娱目、娱耳悦目、适心娱目……目表示高兴;

耳聪目明、明目达聪、闭目塞聪……目与一个人的智慧有关;

慈眉善目、心开目明、私视使目盲……目与一个人的心境有关;

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目光如鼠(豆)……目与一个人的内心城府有关。

……

另“目”可以代指章程、别类,如:巧立名目、目别汇分;可代指以假乱真,如:鱼目混杂;可代指视觉对象明显,如:醒目、触目、夺目;可代指视觉对象多,如:目不暇接、触目皆是、目不暇给、目不给赏、目迷五色;可代指视觉对象明显,如:众目共睹、众目共视、众目具瞻、众目睽睽、众目昭彰、有目共见、有目共睹、一目了然,等等。

(四)目的种种褒贬色彩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以常见物比喻人,是语言发展中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为此也就构成了种种带有人感情成分的字词文化。这一点汉语言也不例外。

以“目”比喻人也很常见,用于褒义的如:目无全牛、目全无牛,表一个人的某方面的技术娴熟。慈眉善目,表一个人心地善良,从眉毛和眼睛上就可以看出。当然这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也是可以表示贬义的。如:你千万别相信他,他呀,外表长得慈眉善目的,心里面毒着呢。用于贬义的还有:目不识丁,表一个人没有学问。目不见睫,表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也可表示一个人行为做事只见远处,不见近处;水母目虾,表一个人没有主见,随声附和;三年不目月,表一个人懒于修养,不求进取;目短于自见,表一个人难有自知自明。等等。

总之,通过悦读发现:由人对“目”这一人体器官开始感到好奇之时,由“目”字词就顺带而衍生出了众多“目”相关的文化,在《说文解字》中有专门的“目”部字,且与前后系联成一个庞大的“目”语义场。到了近现代汉语中,与“目”相关的词语更加的丰富和多彩。对之系统梳理一番后我们更多的就是对汉语这种特有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词汇而感到惊叹,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发掘汉语词汇有关的文章问世,从而彰显我们汉语语言词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2] 杨立华.“目”字家族常用字辨析[J].林区教学,2010(4).

[3] 方一新.“眼”当“目”讲始于唐代吗?[J].语文研究,1987(3).

[4]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 卢翠.《说文·目部字》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12).

[7] 庄海志.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J].文学教育,2011(6).

猜你喜欢

词义词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找词语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谁远谁近?
大少不同
词语积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