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喀秋莎”收获俄罗斯“家书”

2017-06-13邓卫华刘凯袁军宝

老年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尼娜达州故乡

邓卫华+刘凯+袁军宝

2017年3月8日,对于久居山东省淄博市的俄罗斯裔老奶奶尼娜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从万里之遥的俄罗斯飞抵中国。离乡84年后,这位被称为中国“喀秋莎”的老人,第一次收到了来自故乡沃洛格达州的“家书”。

万里来信

“我没想到俄罗斯同乡会给我写信,感谢他们还想着我。”在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的村委会大院里,尼娜从南定镇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信,双手微微颤抖。黄色牛皮纸大信封中装着的,正是从老人的故乡俄罗斯寄来的书信和礼物。

故事要从一篇报道说起。春节前夕,新华社报道了尼娜在华生活84年的传奇故事,在老人的俄罗斯故乡沃洛格达州引发反响。当地几所中小学的孩子们主动给尼娜写信,还给老人专门编织了吉祥物雄鸡,寓意鸡年大吉。这些礼物连同沃洛格达州州长的慰问信一起,通过新华社寄往中国。

薄薄的三封信,小小的线织公鸡,传递的是老人故乡浓浓的情意。

“我们知道,与您当面交流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也许您能时不时回忆起俄罗斯的故乡。”凝神听着翻译朗读俄罗斯孩子们的来信,老人蓝绿色的眼睛里泛起晶莹的泪花。由于7岁就离开了俄罗斯,老人如今只会说、写几句简单的俄语。

“自从您和家人离开故乡,这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故乡风景照片能让您回忆起快乐的童年。”打开瓦赫涅沃村和尼克尔斯克市学校的孩子们写来的信,里面是一幅幅尼娜故乡的照片。

“离开故乡这么久,村庄的样子都不记得了。”久久凝视着照片,尼娜感慨地说。

“您离开沃洛格达州已经八十多年,但仍然保留着对故乡和俄罗斯文化的热爱。从您对俄罗斯民歌的深情和动听演唱,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州长库夫申尼科夫在给尼娜的信中写道。

老人一连唱了《喀秋莎》《我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在那遥远的地方》三首歌曲,依然意犹未尽。当歌声响起,发自内心的喜悦似乎把老人满脸的皱纹也抚平了。

8日当天,沃洛格达州政府还特意传来了副州长奥列格·瓦西里耶夫的祝福视频:“经过漫长岁月的分离,能重新听到同乡的消息,让我们又惊讶又高兴。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在遥远的俄罗斯祝愿尼娜老奶奶每天都有好心情,永葆健康,永远幸福!”

尼娜现场给沃洛格达州政府和当地孩子们回信。“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随着回信寄出的还有淄博华光陶瓷赠送给沃洛格达州和学校的陶瓷礼物。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蓝色的陶瓷盆上,画着雄鸡报晓的图案。为了让故乡的人们了解尼娜现在的生活,南定镇政府把当地照片随尼娜的回信一起寄往俄罗斯。

一世情缘

从漫泗河村一条乡间小路左拐,进入一道狭长的里弄,推开右手边第一道木门,一处农家小院出现在眼前。院子里两幢已经颇有些年头的瓦房比邻而立,这里住着尼娜和她的儿媳妇。

老人用俄语热情地跟客人打着招呼。花棉袄、毛线帽、橙丝巾,装着得体而精神;高挺的鼻梁、岁月浸染过的白发,特别是一双蓝绿色的深邃眼睛,满是她近一个世纪难忘的故事与情缘。

“我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在苏联做生意时与母亲相恋结婚的。我从小出生在苏联,7岁时跟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从此以后,尼娜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

17岁那年,尼娜嫁给了中国军人刘春书。这一年,尼娜正式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文名——刘墨兰,因为结婚时需要登记中文名,刘春书特意选了墨兰这样一种寓意高洁的兰花为自己的爱人取名。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轉于中国各地。

27岁,尼娜随丈夫回到漫泗河村,一直生活至今。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快乐。尼娜说,夫妻两人“没吵一回嘴,没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岁,总是让着她。

刘春书当过村里的会计,后来又在学校教课,尼娜就跟着一群孩子学习汉语。放了学,丈夫在家里手把手教她认字写字,有时候还会教她读诗。

儿媳王文凤说:“公公非常有风度,性格稳重,脾气好,说话有策略,从不说重话和气话。他每天从村里上班或干农活回到家,就做好饭等婆婆和孩子回来。”

尼娜喜欢唱歌,刘春书就买来一把琴,两人你弹我唱。后来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离不弃,照顾了他15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电视还十分稀罕。为了给生病的丈夫解闷,尼娜用干苦力攒下的330元钱给老伴买了一台黑白电视。

为贴补家用,当时快60岁的尼娜四处找活,砸石头、抬砖坯、缝衣服,甚至推鸡粪。“推一车350斤,能挣3块5毛钱。”那段时间,“我什么活都干过,也没觉得有多苦。只要干点活,就能弄出吃的来”。日子虽艰难,但坚强的尼娜为了家人挺了过来。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儿、女婿和儿子也相继去世。尼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悲伤。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老人说现在凡事都看淡了、想开了,“不如多干点活,好好替他们活着”。

他乡故乡

时光荏苒,84年过去,他乡已是故乡,而故乡则已成为遥远的他乡。

尼娜说,时间久远,在俄罗斯那儿很难找到亲戚了,这里就是她的家。

“我很喜欢吃饺子。”尼娜说。每到过年时,她都会备上豆腐、炸丸子等年货。她说,中国的春节好,“家人都聚在一起,热闹”。在村里人眼中,尼娜已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老太太:穿着棉袄带着头巾,说着流利的淄博话,“都觉不出她是从俄罗斯来的”。

已经91岁的尼娜,身体仍然硬朗,有人问她长寿的秘诀,她总是说:“我没啥秘诀,吃啥都行,就是爱干活,不好生气,干活的时候爱唱歌。”现在,尼娜每天剁菜喂鸡、收拾菜园,有时也外出散步,和乡亲们说说笑笑。

就连中国古诗,老人也喜欢“唱”出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记者采访时,老人兴致勃勃地唱起了韩愈和杜牧的诗。

如今,尼娜有着稳定的收入,不用再为生活发愁。老人的各项补助加起来,一年收入超过9000元。新的一年,加上高龄补贴等补助,每年补助金能达到1.2万元。

孩子们也很孝顺,一直照顾着她。“孙女和孙女婿常来看我,哪儿不舒服了,就给我买药。”

当地政府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常来看望尼娜,送来米、面,帮着收拾屋子,陪着老人一起聊天。老人也常会给来访的客人轻吟几首唐诗,或是唱起欢快的俄罗斯民歌。

沃洛格达州州长在写给尼娜的信中说:“您的故事是中俄人民世代友好的生动例子。您的勤劳和乐观令我无比钦佩和尊重……”尽管已经很少出门,但开朗的尼娜并不孤单。也许,中国的唐诗、俄罗斯的民歌,早已筑牢尼娜心中的“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尼娜达州故乡
故乡的牵挂
吉尼斯世界纪录
月之故乡
命悬一线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