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7-06-12张谦
张谦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提高,学校学习已不能满足人一生的需要,终身化学习成为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的,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培养高中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生;自学能力;自主学习;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4
华罗庚曾说:“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生观,注重自主学习的教学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转变为成人的发展阶段,人格渐趋成熟,自主性明显增强,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等自我意识日趋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只有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自学能力才算是学会了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总结了以下几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时间更长,教师为了“课堂效率”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观点,“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传授学习相结合,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加强,并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一下脱离教师自学往往很难把握要点,甚至对“学什么”“怎样学”一脸茫然,无从下手。学生要进行思考,脑袋里必须对问题要有疑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综合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既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又要注意问题的内容应结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过渡性。其中一个关键的地方,是注意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既感到不仅能参与,而且还有成就感,这样就能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当代高中生,个性意识强,但自主意识却弱。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个性不体现在需要自身努力的获得上,而是体现在娱乐享受上,因此在自学能力培养方面,自主意识较差,依赖性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一切对策的实施都需要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纳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内因决定论的规律。学生必须自己动起来,减少依赖性,自觉主动地参与自学能力的培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动机是人需要的表现,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它在自学能力的培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有明确的自学动机,才能做到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自学活动。教师在培养自学动机这方面,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自学成才的名人,如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又如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让学生知道了自学的重要性。
三、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效率
自学是一项有目的的认知过程的,有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一堂新课前,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哪些知识通过自学自己就能解决,哪些问题自学后还是不能掌握,然后带着问题去听教师有序的“导”或‘点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如果教师每节课只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去预习,或者预习的效果也不明显。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预习无用”的观点。因此,在预习这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到具体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准备好预习内容的提纲,提纲的内容包括学习的目标、重难点以及典型示例。对于学优生和学中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大范围的问题,而对于学困生,则应该有更具体的提纲和问题,问题可以填空题的形式,让他们带着具体问题去预习,这样对于学困生就有明确目标,预习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不敢提问题、提不出問题、或者说根本不会提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各种情景,鼓励学生要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敢于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动脑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寻根究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在学生不断找到自信时才能坚持下来。当学生凭着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时,教师对他们的结论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适当的肯定,同时指出思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在心里会觉得自己思考的价值,才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逐渐在自主学习方面自信起来,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知道了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思维能力不断加强,久而久之,这种思考就会变成习惯,自学能力的训练目的就实现了。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认真做好笔记,重视对笔记资料的总结和思考,总结归纳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并提出疑问。针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去完成,可以翻阅课本或者笔记,但不能轻易去请教别人。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
中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高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贵在坚持。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多引导、多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直至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实验中学 03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