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畔的沉思

2017-06-12李炳锋

齐鲁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红旗渠干渠大山

红旗渠曾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象征。李炳锋的散文,以参观红旗渠的过程为线索,深入这个旷世工程的内核,探讨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完美释放和集中展示。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有幸,一次次亲吻历史;历史有幸,一次次亲历伟大!”本文文笔深邃,力透纸背,有很强的感染力。

来林州之前,我就铆足了劲想写写红旗渠。可真的看到魂牵梦萦的她后,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她的确是太伟大、太厚重了,伟大厚重得就像眼前的巍巍太行山,拔地擎天,难以企及。

(一)

暮秋时节,漫山遍野的绿色略显灰暗,如同无声流逝的岁月,更如这方百姓所经历的世事沧桑。童年的印象总是深刻的。记得幼时看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就是风靡全国的《红旗渠》,飘扬的红旗、干劲十足的人们,人定胜天的口号,人山人海的场面……这些元素以及被感动得热血沸腾的样子已经定格在自己的心底。所以当我真的走进这凝聚着太多历史色彩的庞大水利工程时,就像朝拜一座巨大的精神家园,虔诚之心难以言表。

参观红旗渠是从纪念馆开始的。说是纪念馆,其实就是红旗渠的咽喉,是承上启下的中间枢纽。“这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20世纪60年代,地球上增添了一条蓝色飘带,太行山上出现了一条人工天河。”这是红旗渠纪念馆前言里的文字,我迅速记在了本子上。一进纪念馆有四块牌子“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牌子诠释着她的分量。还有,迎门是一座雕塑,它并不豪华,甚至有些寒酸,由于经历过风雨的洗涤,用铁锤、钢钎、雄鹰组成的造型已呈灰白色。正是这略带凄凉的色调,如同经年的文物沉淀出了历史的深邃和厚重,看到它头脑里马上就会闪现出原始的工具、艰辛的岁月,普通的百姓以雄鹰般搏击长空、战天斗地的气概,翱翔在人类文明的高山之上。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历史往往是围绕寻找水源利用而展开的。上世纪60年代的林县百姓最大的理想是能喝上水。因为缺水,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力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运水挑水;因水贵如油,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脸;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去山区视察因倒掉洗过手的水被老汉骂是败家子……

一碗水深深地打动了杨贵,那时他只有32岁,正值风华正茂、富有激情的年龄。经过反复考察,以杨贵为首的县委一班人决定举全县之力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把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入林县,彻底甩掉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帽子。于是,30万大军进驻太行,红旗飘满大大小小的山头。

“誓将山河重安排”“脚踢太行让开路,手牵漳河回家乡”……时光沉淀下来的标语还挂在墙上,这是人们当年喊出的口号、唱出的歌曲。虽然时光荏苒,但是任何人见到几十万劳动大军齐上阵,看到漫山遍野的红旗招展都会心潮澎湃的。看着一幅幅目光坚毅、表情坚定、挥汗如雨的照片,感觉陡然就走进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了那如火如荼的年代。

红旗渠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民生工程,劈山开岭,凿洞架桥……经過十年鏖战,共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34个,修渡槽150座,挖砌土石方1604万立方,修渠总长度达1500公里。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从1万亩的水浇地扩大到60万亩,一举摘掉了缺水贫水的帽子。如果联系到当时的技术条件、经济实力,一个贫困县上马并完成了这样一个巨大工程,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人间奇迹,展现了人类为理想奋斗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还是说说“分水岭”吧。通过参观分水岭,一下刷新了头脑中模糊的概念。原以为红旗渠只不过是长长的人工河渠。其实她是个大概念,是由主干渠、支干渠和若干个小支渠组成的,就像人体纵横交错的血管。分水岭以上为主干渠,也就是引水干渠,分水岭以下是支干渠,支干渠为三条,支干渠下面又有若干支流,支流上还有若干个水库,当地人也称之为“长藤结瓜”。还有若干个水电站,它们在林县的大地上星罗棋布,做大做足了水的文章。

(二)

进入纪念馆的第五个展室,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太行老区付出了巨大牺牲,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又举全县之力搞庞大的水利工程,百姓生存之艰辛可想而知。81人因修渠牺牲了,爹死了,13岁的张满江上了工地,是母亲动员他去的。不谙世事的他一脸茫然,这苦涩的茫然定格在照片上。27岁的技术员吴祖太死了,为了修渠他一再推迟婚期,甚至到死也没有享受到洞房花烛的喜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董桃周、任羊成、岳松栋、常根虎、吕伏明、秦永禄、路银、王师存……一个个名字普通得就像修渠的砖石,但闪烁的光芒却不断地映照着每一位参观者。

在那饥馑的年月,水瘦山寒的冬日,打通青年洞的300名男子汉,每天仅有三两口粮,他们靠着山上的野果、河里的水草充饥,硬是提前把大山钻透。“寒流滚滚铸斗志,狂风飞雪无阻挡。大山肚里春潮涌,喜迎太行山花放。”这是当年留在洞内岩壁上的诗作,这些饱含激情和热血的文字,折射出苦中有乐的精神面貌。

我停留在一张照片前询问解说员:“干活的人吃不饱,可为什么照片上这些姑娘还胖胖的,水灵得很?”

“她们这不是胖,而是因营养不良得了水肿病。”解说员表情严肃地向我解释。我点着头,刚刚要轻松一点的心又沉重下来。从一幅幅照片上可以看出,一部红旗渠的历史就是一部喋血饮水的历史,是一部生命严重透支的历史。

(三)

离开纪念馆,车又在崎岖蜿蜒的公路上爬行。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一行停在了有着一个开阔地的山坳里,然后又乘索道上山。当呈60度角的索道上升到半空时,在崇山峻岭中,一条墨绿色的玉带立即展现在眼前,是一条宽宽的大山的“腰带”——这就是红旗渠!站在山头俯瞰着,越发感到她的壮观,她的柔美,还有与大山融为一体的气势。因为有了她,大山才冲破千古的寂寞;因为有了她,这鸡鸣闻三省的地方才敞开胸怀走向了世界。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标志性工程。我疾步来到青年洞旁,清澈的河水穿洞而过。望着滚滚东去的河水,我再次想起当年那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汉子们。他们大多早已故去,少数还健在。无论是故去的还是活着的,建渠、护渠、兴渠早已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如同大山肌肤上黄褐色的石头一样,默默地支撑着、奉献着,从来都无怨无悔,他们早已与大山融为一体。

沿着渠岸西行,可以看到当年人们施工时留下的一个个痕迹和名人留下的一个个石刻,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刻在岸边的一个个用铁皮包裹的村名或人名,它们是建渠护渠的责任状,如同纽扣般串在河岸上。我想,红旗渠之所以从开始就明确责任,就在于上上下下都明白这是一条百姓用血汗、用血肉之躯换来的生命渠,必须层层负责,把她打造成精品工程,更要当作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代代相传。历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红旗渠自建成后,历经几十年而不衰,一块块方石垒砌成的渠道整齐划一、完好如初、固若金汤。站在任何一个方位看,坚固的方石宛如一群群真诚相待的人手挽手固守在大山深处,似水流年,永不放弃。

建筑是时代人文情怀的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折射。只有在人爱人的年代里,只有在众志成城的年代里,才能铸造出红旗渠这样的精品。这样的精品往往与金钱无关!

离开红旗渠时,我恋恋不舍地对她望了又望,心情复杂得就像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抬头望,一抹灿烂的秋阳正从天上倾泻下来,远山近岭显得格外磅礴秀美。这磅礴秀美的大好河山多像中华民族的性格:困难面前不弯腰、风雨来了不退缩,愈挫愈奋,有着一往无前、剽悍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传奇。

(李炳锋,笔名金后子,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一年的光景》等散文集七部。)

猜你喜欢

红旗渠干渠大山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春天的大山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大山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