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预防
2017-06-12刘喜房
刘喜房
1,2-二氯乙烷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油状液体,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制造氯乙烯、乙二酸、乙二胺、苯乙烯等;在农业上可用作谷物的熏蒸剂、土壤消毒剂,是杀菌剂稻瘟灵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的中间体,还是药物灭虫宁、哌哔嗪的制造原料;在纺织、石油、电子工业用于脱脂,在机加工用于金属脱脂,也用作油脂、树脂、橡胶的溶剂,以及咖啡因、维生素、激素的萃取剂。
1,2-二氯乙烷有氯仿样甜味;熔点-35.3℃,沸点83.5℃,密度1.235 1g/cm3;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易燃,可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为6.2%~16%(体积),并放出一氧化碳、氯化氢、光气等有毒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远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1,2-二氯乙烷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
对人体的损害
1,2-二氯乙烷属高毒物质。其毒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肾脏,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和抑制作用突出。对皮肤、呼吸道、眼睛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和肺水肿。
急性中毒多见于高浓度吸入者,经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潜伏期,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乏力、步态不稳、意识模糊,也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病情可突然恶化而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昏迷,严重者可致死亡。发病几天后可出现肝、肾损害。吸入中毒还有流泪、咽喉痛、咳嗽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甚至肺水肿症状。
亚急性中毒见于较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经呼吸道吸入者,潜伏期可数天至十余天;表现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肝、肾及肺水肿少见;可发生在上班或休班后突然起病。
1,2-二氯乙烷引起慢性中毒目前尚无诊断标准,长期接触可出现头痛、失眠、乏力、腹泻、咳嗽等症状,也可有肝肾损害、肌肉震颤和眼球震颤。皮肤接触可引起干燥、皲裂、脱屑。
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
GBZ 39—2016《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标准》自2017年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明确了接触反应的观察时间,诊断分级为轻、中、重三级。
诊断原则。短期内接触较大量1,2-二氯乙烷的职业史、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颅脑CT和/或MRI(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参考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类似疾病后进行诊断。
接触反应。短期接触较大量1,2-二氯乙烷的职业史,出现头痛、头昏、乏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或眼睛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一般脱离接触后72h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按接触反应诊断。接触反应诊断不属中毒诊断。
轻度中毒。短期接触较高浓度1,2-二氯乙烷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有下列表现之一者:表情淡漠、记忆下降、行为异常、步态蹒跚;轻度意识障碍表现;颅脑CT显示双侧脑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或MRI双侧脑白质弥漫性异常信号。
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基础上有下列表现之一者:中度意识障碍;症状性癫痫(部分性发作)。
重度中毒。在中度中毒基础上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重度意识障碍;症状性癫痫(全身性发作);颅脑局灶受损表现,如小脑性共济失调。
1,2-二氯乙烷中毒的预防
作业场所及储存、运输的预防措施。生产、使用、储存、运输1,2-二氯乙烷的容器、管道应密闭并有足够强度,并经常检查维修,防止工艺过程“跑、冒、滴、漏”发生。操作人员须经专门培训,穿防静电工作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生产工艺采用自动化、机械化工艺,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机会,作业场所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进行充分全面通风和必要的局部排风,避免无组织逸散。工作场所远离火种、热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不得随意处置。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布置。
生产场所应设冲洗设施;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及表面应采用不吸收、不吸附毒物材料;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生产使用现场配备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
该物品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的照明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运输、装卸严格按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规定与操作规程进行,运输人员不少于2人,要有危化品运输资格、专用车辆运输,运输时所用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暴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置设备,按规定路线行驶,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个人防护措施。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或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应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职业安全管理措施。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者并妥善安置。
加强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职业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检修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定期检测作业场所危害物浓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均应正确理解1,2-二氯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主管领导和主管人员应参加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工人三级培训中应培训1,2-二氯乙烷危害防治知识,要了解所接触危害物的特性,掌握泄漏紧急处置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保养方法及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
应急救援措施
成立应急救援组织,制定相应毒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救援演练和总结。做好泄漏事故接触者应急救治准备,确保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
发生泄漏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应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其流入下水道等限制性空间。少量泄漏可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处理。如大量泄漏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危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灭火剂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接触或中毒人员紧急处置措施。皮肤有接触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皮肤,并送医院观察治疗。对眼睛接触者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后就医。对呼吸道吸入者迅速将其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更换被污染衣服,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应就地进行人工呼吸,并送医院诊治。
編辑 边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