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魅力汉字传播中国声音
2017-06-12罗大珍
【摘 要】 王悦欣的《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一书,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来观照汉字的美学旨趣,让人耳目一新。該书把汉字的审美与对外汉语传播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视域;肯定了汉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和凝聚中华民族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提出汉语走向世界的具体对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出版价值。
【关 键 词】汉字;审美;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罗大珍,绵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目前,国外开设中文课程的高校有2500余所,涉及100多个国家。在美国,汉语已是学习人数增加最快的外语。从2008年至今,美国规模最大的研讨汉语教学的会议——全美中文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成为整个北美地区规模最大、声势最盛的汉语言年度会议,这表明“汉语热”已在全球兴起。但是,“中国发展很精彩”的背后却存在 “中国声音传不开”的现实。传播中国声音需要在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构建我们的话语优势,实现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必须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界有必要深度关注汉字及其对外传播的研究。王悦欣的《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从汉字审美的角度出发,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蕴,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路径。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就是一本好书。
一、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来观照汉字的美学旨趣
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把读的文本变为看的图式,极为关注空间的构成关系和形式美感。书法以造型为中心,强调形式的构成、关系的对比、章法的不固定。在书法艺术中,每一处空白、每一个点画都是整体造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每一件作品“或卷或舒,乍轻乍重”,都是各种造型元素在瞬息万变的互动中有机协调的结果。为了让汉字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成为一个品牌,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来观照汉字的美学旨趣。
该书着眼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意蕴,探讨了汉字的魅力及其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首先,该书指出书法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粗重的线条是有力的,细的线条是柔美的;流畅的线条给人以愉快的感觉,时顿或干枯的线条给人焦急或忧伤的感觉”[2]。在此基础上,该书从书以尚道的美学境界、言情载道的审美功能和书以致道的精神旨归等方面,分析了汉字在书法艺术实践中的升华。其次,该书从笔画、部件、形态结构等方面总结汉字的书写之美。该书认为,汉字在书写的时候,每个笔画都有先后顺序,以保证汉字各种字体书写的连贯性和规律,使汉字书写变得便利、流畅和优美;汉字构形时丰富多彩的空间变化,使汉字具有审美艺术的气质;汉字构形呈密集性、信息含量大等特性,易于识辨字义,具有规则美。该书探讨汉字的书写之美,旨在帮助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受众掌握汉字的审美特点,总结相关规律,轻松愉快地学好、用好汉字,认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
二、把汉字的审美与对外汉语传播结合起来,拓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视域
《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利用汉字审美的特点来谈文化传播,把汉字的优越性与对外汉语传播结合起来。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泛滥的洪水转变为治理、疏导之水,能够悟出治国之道。华夏子孙的生存与水关系密切,所以古人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细致入微地观察水的形貌、动态,创造出了许多贴切描述水的汉字,比如,浩瀚——水势盛大,淴泱——水流急速,浤浤——波涛汹涌,涴演——水流回曲,潋滟——水波荡漾,淃涟——水波回旋,潺潺——水缓缓流动,等等。汉字这种根扎于自然的特点,需要学者在研究中通过发掘汉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启发人们体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书从自然至上、理性至上、简洁至上、细腻灵活、形虚实相生等方面,归纳汉字中凝聚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因为汉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中国对外文化的传播史上,“越南、朝鲜、日本等邻国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交往过程中很多的东西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2]。“交流”与“传播”的意思很接近,“交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版)中的解释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辞海》将其解释为“相互沟通”,《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相互传播;交换” 。可见,“交流”既可用于物质上的“物资交流”,也可用于精神上的“观点交流”“经验交流”“感情交流”“思想交流”等。在这里,“交流”一词含有传播、沟通、交换等人与人之间深度交往的意思。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恢宏气势,有赖于多方位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华文化广泛而持久的对外传播。该书从因物构思的形美、立象尽意的意美、方块框架的力美、字体风格的味美等方面,总结了汉字文化传播的审美特质,认为汉字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处世哲学和精神审美,在对外传播中具有先天的特质和优势。该书立足于汉字的审美来考察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拓展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视域。
《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在研究中把文字学、传播学、美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创新了研究方法。文字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文字的性质、创制方法、起源、演变与发展、正字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个别文字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怎样通过符号的运用开展信息交流的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社会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该书认为,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审美的萌动;汉字的形体演变体现了发展之美;汉字的形体结构中,象形是真实感的写照,指事是高度概括的智慧,会意是思维逻辑的创造,形声生成虚实相生的妙境,都体现出创造之美;汉字的审美意蕴能够全方位和潜移默化地满足国外学习者的需要,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这种跨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实现相关研究的融合创新。
三、肯定了汉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和凝聚中华民族中的积极作用
《汉字审美与文化傳播》肯定了汉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媒介作用。中国通过汉字保存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记录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汉字对历史事件记录之完整、详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绝无仅有。明代类书《永乐大典》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共有22877卷,收存历代典籍7000多种,约3.7亿字,装订成11095册,当时抄有正本、副本,可惜皆毁,如今仅存720卷。清代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共收存36300册,79337卷,约9.97亿字,装订成6752函,当时抄有7套。如此浩瀚的古代文化典籍通过汉字得以保存至今,充分说明汉字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传承立下了不朽功勋。孝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汉字“孝”的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女能够承父母之亲,顺长辈之意。汉字“教”由“孝”和“文”组成,意即教育的根本在于建立孝道人伦,百善孝为先,其他一切的教育都要以此为基础。“中华民族以汉字为祖先之根,寻根认祖,慎终追远,必本乎汉字。”[3]本书着眼于汉字字形之美与我国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道德风尚、民俗文化、战争、建筑艺术的关系,探讨了汉字字形的文化映照,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身份证”。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以及合理的分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字的魅力,让华夏儿女尽情体验汉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深刻体会祖先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该书肯定了作为民族标志的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亲和凝聚、融合团结作用。我国自秦朝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以来,五湖四海虽有方音差异,但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古今相达,南北相通,汉字使全国各地成为一个向心力极强的政治统一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的文化措施,这表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已经认识到,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就必须会认、会写汉字,熟读儒家经典。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4]该书从汉字的点之美、线之美、造型之美、有序之美、笔画多姿之美、诗性之美、音乐之美等方面分析了汉字的审美意蕴,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汉字对历代少数民族,如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壮族、瑶族、苗族、白族、水族等民族文字形成的影响,旨在说明汉字特有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下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是构成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深层文化基础。
四、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提出汉语走向世界的具体对策
《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通过全面展示汉字的魅力,帮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现象,学习西方文化传播的有益经验。纵观中国历史,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汉字从发源地黄河流域逐渐向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等地迁移,成为通用的文字。汉字随着人员的迁徙、流动和交往,进一步向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传播,大致分三路:一路向南,传到川、贵、滇、桂等地的少数民族以及中南半岛的越南等国;一路向北,传到契丹、女真和党项等少数民族;一路向东,传至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于是,历史上一个庞大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形成了。可见,汉字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是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结合,不但具有物质文化的直接性,使其易于传播,而且具有物质文化的默会性,使其与特定的情景相联系,在自身传播的过程中,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开来、渗透出去。
该书在梳理世界主要国家语言传播和文化推广策略的基础上,指出传播语言文字就是在传播一种文化,今天传播汉语汉字就是在传播当代中国人的修养、品位和价值观。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播也要与汉语汉字的传播相结合。作者进一步指出,价值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根本动因,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价值是做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应利用国内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创新汉语汉字的内在价值;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提升汉语汉字的文化价值;利用文化产品、旅游资源等,提升汉语汉字的经济价值;利用国家软实力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提升汉语汉字的外交价值等。该书主张认识和运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制订和实施切合实际的对外文化传播规划。
在历史上,汉字对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世纪,朝鲜李氏王朝以汉字为基础创制了“朝鲜文”——《训民正音》。但此后400多年间,汉字仍然作为正统的官方文字主导着朝鲜半岛的方方面面。日本的文字史是伴随着汉字的引进而创制和发展起来的。在假名出现之前,日本使用的文字完完全全就是中国的汉字,在借助汉字创制平假名后的数百年间,汉字一直作为日本的正统官方文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越南统治者大力推广“儒学”,在2—19世纪,汉字在该国的正统地位都牢不可破。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和周边国家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新一轮的汉字回归潮流开始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出现,学习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热潮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
该书从认识上的缺位、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滞后、合格师资队伍的不足、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和推广方法的落后等方面,归纳了汉语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加大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全力打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着力强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汉语走向世界的战略与对策。该书立足于用魅力汉字传播中国声音,着眼于发掘汉字的传统文化内蕴,落脚于汉字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旨在通过汉字审美来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持续发扬和推广,全面发挥汉字应有的艺术审美功能,充分显现汉字应有的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树立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
[2]王悦欣. 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任学礼. 保卫汉字 维护母语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 理论导刊,2006(11).
[4]周永才. 魅力语言[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