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田园寻童去
2017-06-12祝贵耀
祝贵耀
在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中,关于儿童的古诗词不在少数。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吕岩的《牧童》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诗歌中有的是直接描写儿童生活的,有的是借儿童描写乡村生活的,但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儿童缺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触及“儿童形象”的脉搏,往往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回避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阅读命题。于是,诗歌中自有的那一份属于儿童特有的真、善、美和奇、趣、险没能得到充分展现;丰实、鲜活的儿童形象恍若一种虚无、一份缥缈。
教师若能贴着儿童阅读诗歌的现实,捕捉诗中自有的童趣、童真,然后从儿童认知水平、心理需求、能力发展出发,进行适度、适时、适宜的拓展,定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在诗海中寻得一个浑然天成的“儿童”,让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课堂。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也是诗人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诗歌宝库。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这些田园诗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组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入选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是“夏日杂兴”中的一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有初夏时节农村中常见的生活场景,但也写得颇有特色:先以“昼耘夜绩”“男耕女织”直接描绘了农村男女各自的劳动场面,然后以孩子们不懂耕不懂织却也不愿闲着为由,描绘了儿童在茂盛桑阴底下学种瓜的画面,读来意趣横生。透过“学种瓜”这三个字,儿童的天真以及天真中散发出来的朴实与勤勉跃然纸上。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归田园,带月荷锄”的晚年生活。当你细细捧读这六十首田园诗时,哪怕只是浏览,也能读见“山童”“儿孙”“小童”“童子”这样鲜活的词,这样鲜活的生命。这些小童都在做什么呢?八百多年前的这些小童和如今的这些孩子,他们之间有几分相近,又有几许相远呢?
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何不与孩子们一起走进那个遥而不远的山野田园,寻得一个本该属于他们的自由且自在的童年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重读教材内的一首首诗:《村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夜书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再由这一首首诗读开去,你会惊讶地快乐地合不上嘴,你读见了一个个“儿童”,你读见了一个个“自己”!春天的时候,你在“追黄蝶”,你在“斗草”;夏天的时候,你在“捕鸣蝉”,你在“学种瓜”;秋天的时候,你在“挑促织”,你在为“小虫”“解围”;冬天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由此,一个群诗主题教学的蓝图在脑海中慢慢清晰起来……
基于以上解读,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聊读回顾《所见》等三首诗歌,聚焦童年游戏。
2.以“自由朗读”“对比问读”“小组素读”等方式,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六首),体会诗歌表达的童真、童趣。
3.通过诵读,感悟“儿童”的特殊意义。
围绕以上目标,我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聊读圈词,寻得童趣
1.聊读《所见》。诗题是《所见》,你见到了什么呢?圈一圈,读一读。
板书:牧童 捕鸣蝉。
2.聊读《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儿童 追黄蝶。
3.聊读《夜书所见》。
板书:儿童 挑促织。
4.小结。读板书,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山野田园寻童趣。
[设计意图:儿童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唤醒、不断前行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复习而复现,那么,这样的“温故”自然少了很多“知新”的乐趣。在这个板块中,聊读三首分别来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歌,慢慢地见到“儿童”,想起“自己”。在“异中见同”的分分秒秒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了一次全新的经历。这样的聊读,既是课堂的引子,也是儿童情趣的起点。]
第二板块:品读田园,再寻童趣
1.读题《四时田园杂兴》。你能从题目上寻得一点点“童趣”吗?
2.读诗,正音,圈词。说说你会在黑板上留下哪几个字?
预设:童孙 学种瓜。
3.问问读读,了解诗意。
预设:
儿童靠近桑阴干什么呢?朗读——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为何靠近桑阴学着种瓜?朗读——童孙未解供耕织。
谁在耕来谁在织?朗读——村庄儿女各当家(男耕女织)。
何时耕来何时织?朗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昼耕夜织)。
4.小结。对比阅读板书,你发现这几个词虽同样散发着童年乐趣,但“学种瓜”里多了一点什么呢?
[预设意图:“顺藤摸瓜”是针对儿童的一种基本的学科阅读方法,也比较符合儿童学习时的心理逻辑。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顺着“儿童”这根“藤”,摸到了一只真正的“瓜”——学种瓜。再借助“问问读读”的古诗阅读方法,让他们既读懂了诗的大意,也读出了天真之中散发出的几分朴实与勤勉的“童孙”形象,丰富“儿童”意象。]
第三板块:素读田园,寻童而去
1.夏日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指名读诗。
2.读读田园的色彩,读读田园的虫儿。
预设:田园有怎样的色彩呢?田园有怎样的虫儿呢?
3.激问:诗中说“无人过”,儿童去哪儿了呢?预设:学种瓜。
看图背诵《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板书:山野田园寻童去。
[预设意图:此处引入同是“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的其中一首,其目的一是带着学生慢慢走近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大的“田园”。二是激发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体验田园的夏日景语:或许是缤纷,因为金黄的、酸酸甜甜的梅子與杏子,可以让孩子直流口水;或许是自在,因为飞舞的蜻蜓与蝴蝶在自由穿行;也有可能是孤单,因为如此纯美的画面里却“无人过”,这是一份多么与众不同的孤单啊!三是顺势而背、借图成诵。]
4.追问:儿童还会去哪儿呢?推荐另外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5.小组学习素读另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①自选一首,读读圈圈。
②小组分享:我知道儿童去哪儿了!
6.朗读板书,读懂“儿童”。
预设:
假如没有了这一个个“儿童”,范成大的田园将会少了什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为什么会有着如此相似的“儿童”呢?
[预设意图:在这个板块中,选取的四首《四时田园杂兴》,分别是“社下烧钱鼓似雷”“静看檐蛛结网低”“雨后山家起较迟”和“乌鸟投林过客稀”,以小组素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的乐趣,印证“儿童”这一诗意的存在。最后在复沓回环的朗读中,思考与发现“儿童”的真正意义,体现群诗主题阅读的课程价值。]
第四板块:画读田园,复归儿童
1.诵读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回味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2.作业超市。
①自选一首喜欢的诗,书写,诵读。
②自选一首喜欢的诗,书写,画插画,做成书页。
[预设意图:从“聊读”到“品读”,再从“品读”到“素读”、到“画读”,全课以“读”贯之。“读”中可见教师自己的儿童观,“读”中可见课堂诗意的灵魂,“读”中可见学生的生命在拔节。因为,诗可“见”,不可“解”。因为,我们都想重返人生的童年。]
(浙江省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泗洲小学 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