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为实
2017-06-12吴雨桐
吴雨桐
古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我感觉也许眼见不为实。
登山者质疑当地村民对于登山时间的计算,而当登上山顶时,往往的确花费了村民们所说的时间,登山者自然就理解了:看到的与走过的是不一样的,看到的未必能走到,不试一下怎么知道结果。我也经常如此:这些题一看就懂,可以跳过去;暑期作业又多又杂,目测一定要写很久;去参加比赛发现报名的人很多,感觉一定不会成功,也就打退堂鼓了……然而,硬着头皮做下来会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题目也会错误百出;暑期作业其实很快就做完了;那个比赛努力一下居然拿了不错的成绩……所以想过和做过是两码事,只凭眼前的臆想怎能确定未来的结果?
一位科学家学识渊博,却有点儿恃才放旷。当一个年轻人拿来一片树叶请教他时,他抬头看了一眼就不假思索地说出树的名称。年轻人翻到树叶的背面,发现奇特的叶脉是这种树没有的。幸亏他们很严谨,尴尬之余科学家马上查閱资料,研究后得出了正确结论,从此再不敢信口开河。他就是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后来他成为中国植物学家中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科学家用行动告诉我们:口出狂言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凡是一眼能看到底的不一定是事物的正确答案。眼见不为实,行动出真知。换句话说,山有木兮木有枝,何树何枝自求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山者的目测是不准的,时间为他证明了真相。一个人自我感觉越好,越会高调行事,往往以眼前的“虚”为“实”,在良好的感觉中迷失方向,而真正的实践者则跳上实践之舟,推开真知之门。
西谚有云:最后一个发现水存在的是鱼。只有鱼跳出水,才能意识到水的存在。而中国俗话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不太可能的。付出行动也许不能及时印证自己的想法,但你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到一定程度,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引领你发现真理的奥秘。
眼见不为实,需要眼低手高的作风,才能企及生命的高度,才能为我们的千里之行拍手而歌。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较规范的议论文,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首先,提出论点“眼见不为实”。然后,以“登山”的事例为论据,继而,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论证了“只凭眼前的臆想不能确定未来的结果”这一道理。接着,又以植物学家吴征镒的事例,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这两部分分别从反面与正面进行论证,使论点更具说服力。最后使用引用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强化“实践出真知,眼见不为实”的观点,既强调了论点,又提出了解决方法。
(叶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