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论述文写成论述文

2017-06-12张秋达

关键词:高考作文文体

张秋达

摘 要:写论述文已成为浙江省高考作文的明确要求。高考论述文的写作,要在掌握就事论事的命题特征的基础上,学会辨析文体,防止写成夹叙夹议的散文,同时要提高说理的能力,在闡明观点上下功夫。

关键词:论述文;高考作文;文体

从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来看,任务驱动型写作已经成为潮流。就近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而论,论述文的写作已经不是“自选动作”,而是唯一的“规定动作”。这就意味着,浙江省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已经不再是隐性的限制。但从师生的应对来看,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将论述文写成论述文,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在命题特征上细推敲

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很少被外界的舆论所左右,始终坚持在摸索中前进,追求浙江特色,这难能可贵。尤其是近两年的作文题,形式上从新材料作文中发展而来,理念上契合了当今国内作文考查的发展趋势,内核上力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写作经验,从而将写作的文体直接确定为“论述文”,借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应考过程中,学生要对命题特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强调论题的确定性和针对性,注重就事论事,即对同一对象、同一事件或同一现象,存在不同的看法,考生须通过权衡选择一个角度来写。这在试题中表现为对“此”发表看法,如2015年作文题的“此”具体是指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的关系,2016年作文题的“此”具体是指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一现象。

然而,从写作实际来看,考生对“此”重视不够,表现为聚焦不足,目光常常出现游离,导致立意出现偏差。如2016年的题目,不少考生将“此”不知不觉中转移为“高科技”,大谈高科技对人类带来的影响。确实,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但两者内涵并不能等同。同样,2017年浙江省调研卷的作文题,许多学生对“此”的理解也出现失误。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有的人喜欢追逐新潮,看电子书、享受手机和网络的便利、穿有破洞的牛仔裤、吃饭AA制;也有的人偏爱信守旧习,以纸笔写作、听昆曲京剧、着汉服唐装、讲究传统礼仪;更多的人喜新而不厌旧,兼融新潮和传统。当然还有人认为,本质上人们其实是无法选择的……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对其句法关系作一些梳理,就会发现“此”应该是指“生活方式的选择”,考生须由此来发表观点。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此”理解为“传统文化”“兼融新潮和传统”“多元生活方式”。围绕这些来写,就造成了离题或偏题。

当然,随着命题理念的发展,“此”的内容会体现得更复杂、更多元,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以上事情”(可视作“此”的另一个说法),不仅包括“此事”,还包括由“此事”引发的社会的反响(“点赞”“质疑”“讨论”)。

二、在文体辨析上下功夫

经过多年的引导,考场上“伪文化散文”式的作文已经不多见了,但夹叙夹议的散文式文字大有市场。究其原因,考生没能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征。如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样卷中的《拥抱心灵》一文:

从什么时候开始,邻里之间的走门串户成了难以重现的人间温情;从什么时候开始,泛舟湖上观赏烟雨江南成了难以重温的历史场景。当虚拟为现实开启了绿色通道,我却只想在林荫小道上慢慢行走,拥抱心灵。

也许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为虚拟世界的降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当它真实地触及我们的生活时,我们真的能肯定自己从中汲取的利益远远超过所失去的宝贵的温情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当我从忙碌的学习中抽出空余享受生活时,我惊奇地感觉到人类的历史性跨越仿佛在一夕之间完成了,互联网的威力着实令人惊叹,微信点赞、支付宝红包成为连接亲情友谊的纽带,更多的人在互联网的康庄大道上风驰电掣横冲直撞,在所谓的潇洒时光中尽情挥洒着原本就极其短暂的生命,我无法想象当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真的应验时,物欲的纵横与人情的冷漠将会发挥到怎样地淋漓尽致。

古有伯牙子期的传世情谊成为绝唱,今有便利快捷的虚拟现实超越限制,这何其悲哀。当为数不多的家庭聚餐被虚拟场景所取代,当本就稀少的同学聚会被虚拟现实所抛弃,我们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享受科技带来的快感?当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实际而深陷虚拟不能自拔,当我们的下一代人情冷漠,而使自己深受其害时,我们是否会怀恋曾经温馨美好的真情?我想,会的。

生命的精神与精彩,不在于你腰缠万贯,豪宅千座,而在于你是否珍惜了触手可及的温情,去听一听雨后的鸟鸣啾啾,去看一看落日的万丈红霞,与家人朋友一起攀爬崇山峻岭,与同学亲人一起体验生活乐趣,人类社会的最宝贵之处,恰恰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引发的最纯朴最真实的欢乐,这是虚拟现实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行走在古镇街巷,轻嗅着人文气息,生命的美好是如此地近在眼前,我不愿做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的千万大军中的一个,我只愿贪恋清晨家人送来的一句祝福、一缕阳光。

让你的心灵慢下来,去看看身边陪伴你的人,拥抱他,拥抱你的心灵。

专家组对此文的点评如下:

此文主题明确,语言流畅,围绕着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展开讨论,有一定说服力。如果在往年,没有文体的规定,此文可得50分之上。但今年明确规定要写论述类作文,而此文的文学味儿比较浓,语言充满感性色彩,如“我却只想在林荫小道上慢慢行走,拥抱心灵”“去听一听雨后的鸟鸣啾啾,去看一看落日的万丈红霞”这类抒情色彩浓郁理性却不足的语言,显然不是论说类作文的语言。基于今年作文标准的规定,“夹叙夹议类散文限定在49分之下”,此文打49分,并作为样板印发给大家,作为评卷的参考。

2016年,在细化了的作文评分标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今年是我省第一次明确考论述类作文,应该考虑到这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文体上又不能过于严格要求。如写成夹叙夹议的文化散文,最高不能超过49分,如写成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小说等,最高不能超过40分。”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对文体特征把握不准,得分还将继续往下走。2017年调研卷的作文评分标准,将“符合文体特征”放在“形式”中的首条标准来评判。

那么,什么是论述类文章呢?不妨看一看胡勤老师对优秀论述类文章提出的6条原则:

1.要有明确的观点,观点之间不会留下漏洞,没有逻辑混乱,当然优秀文章还得有独特的思想、敏锐的见解,给读者以新的认识。

2.论据是确切、可信而有效的,与观点有逻辑关联。

3.要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比如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

4.整体结构严谨而有序,指向一致;结构安排体现作者的论证思维。段与段之间连贯,过渡清晰、有逻辑性。

5.论述能有效地将观点和材料联系起米,并引领、丰富读者的思想。表示观点或者结论语句合理出现,符合逻辑推论。

6.语言要求准确、清晰。政论文、社会评论和时评类文章的语言要具有思辨力,能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

为了有效把握上述特征,教师应反复研读、逐篇解剖近两年来高考阅卷组的专家们提供的高考作文评分样卷,以增加感性认识。

三、在阐明观点上着浓墨

从当前的不少作文题来看,立论几乎不用费大力,论点甚至是现成的。因此,如何阐明观点,常常成为判断作文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论述文写作教学需要突破的重、难点。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梳理命题者提供的材料,确定有效的写作角度。对材料中观点相对显豁的,重在写作角度的权衡和选择;对材料相对芜杂的,不妨引导学生从梳理写作角度入手确定写作的切口。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说理的大致类型,明确说理的侧重点。叶黎明老师从论点的不同性质入手,将说理类型分为“论辩型”(对矛盾的问题你怎么看)、“建议型”(你对这个问题怎样理解,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评论型”(对于某事物优劣高下的评判)、“研究型”(对疑难问题的探索性发现见解)。[1]以类定教,明确写作的侧重点,而不是依题定教,就题论题,可以强化作文训练的实效性。

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从学生的写作实际看,存在的问题不是是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是如何“就事”将理说清楚。制约“就事论理”的因素是思维能力不足,最后不得不依赖于事例堆砌,敷衍完篇。要改善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要从理性认识的概念、判断、推理入手开展写作指导,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此外,还要重视写作结构的指导。浙江大学陶然教授曾在《高考作文漫谈》一文中建议:“作文需要构建立体化的写作结构。思考要有层次,驾驭时需要对自己写作的这个话题有完整的思考,怎么来写,从哪些方面来写,这里体现的逻辑能力就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来写,不管什么都要分解為一个话题之下的三个角度,三个层面,而且这三个层面不是并列的,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圆形扇形展开,构成一个立体结构。这样的结构与层次在高考作文中是非常有效的,也体现了整体逻辑结构的力量。”可见,训练论述文的写作结构,可以有效推进思维的深入,实现“入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发亮.作文课,我们有办法——五位高中语文名师的作文教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0-61.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文体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强弱之辩——2021年江苏高考作文述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
思辨,让你的高考作文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