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教我如何不想她
2017-06-12木曰雨
木曰雨
两年前,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度推出“向大师致敬”系列。两年来,该系列曾经向作曲家吕其明致敬,上演其代表作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铁道游击队》;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则以两场音乐会向“二胡皇后”闵惠芬致敬;上海交响乐团则邀来曹鹏、陈燮阳、侯润宇、余隆四代指挥,以接力执棒的方式向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致敬;上海大剧院阵势更大,接连三场音乐会向西贝柳斯致敬,开国内演出西贝柳斯交响全集之先河。
而今年第34届上海之春“向大师致敬”的对象则是中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有“中国之莺”美誉的周小燕先生。今年致敬的“载体”则是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的两场由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歌剧团和青年合唱团担纲的音乐会版歌剧《一江春水》。
歌剧《一江春水》2014年首演于上海大剧院,次年在天津上演第二轮,它是周小燕先生在人生最后几年中主抓的一部大戏,直到躺在瑞金医院的病房里都在倾心关注的一部作品。因而,用它的复排和上演来纪念周先生,显然最合适不过。
上音副院长、声乐歌剧系主任、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是周小燕先生的得意门生,也是歌剧《一江春水》首演版的领衔主演,又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艺委会成员,它的多重身份都与本届音乐节“致敬周小燕”的话题密不可分,于是本刊在他带伤完成《春思曲——中国艺术歌曲百年(一)》廖昌永独唱音乐会后,对他进行了专访。
音乐至上,观众至上
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廖昌永不仅是幕后组织者,而且还有上台任务,用一台独唱音乐会,推广他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党校学习时右腿的意外受伤,使他只能坐着轮椅排练,坐着轮椅上台。他在微博上感言,推掉了近期的所有活动,唯独舍不得的就是这场音乐会。
坐轮椅上台,既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音乐的热爱。现场所有观众无不被他动人的歌声和执着的情怀所打动,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次次将音乐厅撑满,不愿离去的粉丝把后台堵得水泄不通。
采访时,廖昌永想起了周先生:对啊,那年在排练歌剧《弄臣》时,她也是坐着轮椅去现场探班。或许这两部轮椅在不同的时空里,隐喻着某种传承:轮椅代表着重重障碍和不完美的形象,但在秉持相同的“音乐与观众至上”理念的周小燕与廖昌永看来,轮椅只是一个帮助自己逾越困难最终通往舞台和音乐之境的工具。
廖昌永说,他的独唱音乐会也是向周小燕先生的致敬,先生生前一直教导我要把唱好、推广好中国歌曲作为终身之事业,所以,从《毛泽东诗词音乐会》,到《风雅颂音乐会》,再到《春思曲音乐会》……希望先生能满意学生的努力。
有趣的是,廖昌永的这场独唱音乐会在最初申报本届“上海之春”时还与杨小勇的独唱音乐会“撞名”,都把演唱曲目里那首中国二三十年代经典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为整个独唱音乐会的标题,在组委会协调下,廖昌永独唱音乐会题目改为《春思曲》,但开场曲目仍是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或许,这首歌的名字最能表达此刻廖昌永对周小燕先生的思念之情。
歌剧事业,贡献巨大
今年是周小燕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去世一周年,同时也是上海音乐学院九十周年校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今年确定向周先生致敬是很有意义的。”廖昌永说。
“当然向周小燕先生致敬,并不仅因为今年是她诞辰一百周年和去世一周年,更重要的是歌剧《一江春水》是她身前抓的最后一部戏。”廖昌永认为,“这次重演这部戏,也是对她的艺术追求、艺术理想的一种传承。”
周小燕先生对于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贡献非常大。1988年周小燕歌剧中心成立时是歌剧在中国最低潮的时候,就在那个环境下,她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努力促成这个机构的诞生,她的目的就是为上海、为中国培养更多成熟的歌剧演员。
周小燕歌剧中心成立至今将近三十年,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跟美国旧金山歌剧院的合作,以及做国际歌剧大师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歌剧演员。但是她仍感到不满足,她觉得我们老是在唱国外的作品,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自己的歌剧?什么时候上海音乐学院可以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歌剧?
经过蛮长时间的酝酿和努力,周小燕先生从几十个歌剧题材中最终选定了《一江春水》,它于是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主导创作的第一部歌剧。
周小燕对当时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制作状况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她认为中国歌剧正面临着“既难唱又难听”、“政府不疼,百姓不爱”的瓶颈和困境,所以必须花力气打造雅俗共赏、唱遍中国、扬名世界、长期传承的中国经典歌剧。这也就是她创办周小燕歌剧中心和坚持搞中国原创歌剧的一个初衷。
亲力亲为,重视细节
周小燕先生去世这一年,我们这帮学生对她还是如此地念念不忘。甚至居然还是生怕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好,会被周先生批评。廖昌永动情地说。
周小燕先生做事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只要她抓的戏,在整个创排过程中,从剧本到舞台,每一步都要大驾光临。哪怕已是耄耋之年,哪怕是八月份的高温季节,哪怕只是两小段试听,周老师都要坚持到场。
每次跟乐队排练,周老师也总是跟演员在一起。每天晚上还会打电话给廖昌永,告诉他排练中的各种问题,独唱的问题、合唱的问题、乐队的问题、舞台的问题……在旁人看来,她绝对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总监”,只要她认为对艺术有碍的有损的,她都会一一罗列出来,要求大家逐条整改。
“周老师反复跟我们说,每个细节都很重要,每个细节都要得到重视。成败在于细节,要去重视它,要去精雕细琢它。”廖昌永说。在这些艺术观点上,周小燕对廖昌永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江春水》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廖昌永断断续续地写微博,从他的微博里也可以看到,周小燕先生无论生病之前,还是生病之后,她对这部戏的关注是始终如一的,可以说从来没有放松过。“还没进医院的时候,那一定是事必躬亲,一定要亲临现场的;住进医院以后,我们要么等她偶尔‘放假回家时去她家里汇报,要么去医院汇报。”廖昌永说。
下半场球,进了两个
2009年,周小燕先生93岁高龄,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中国文联成立六十周年大会,周先生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章并代表老艺术家发言。
发言的最后,她说道,我要告诉大家我的一个夙愿。尽管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的艺术生涯就像才刚刚踢完足球的上半场,我还要踢下半场,争取再进两个球:一个是争取再培养几个热爱祖国、永远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服务的歌唱艺术家和人民的好教师;一个是争取打造一部原创的、能走向世界的中国歌剧。我希望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现在看来,周先生下半场的这两个球都进了。”廖昌永笑道,周先生很喜欢用足球来打比方,她常跟我们说,一部戏的创作就像一个球队的管理,不是说前锋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就可以了,后边的中卫、后卫、守门员、教练员,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如果前锋很强,或许也能单枪匹马灌进别人两个球,但如果后方不强,别人可以灌你十个球,仗还是打不赢。所以搞艺術创作,尤其是搞歌剧,搞大戏,要强调整体协作。没有协作,没同伴给你“喂球”,你什么球也进不了。
今天我们借上海之春的舞台,用音乐会、演唱会的形式要向周小燕先生致敬,那么究竟向她的什么致敬?廖昌永心中仿佛早有答案,他胸有成竹地说:
一是对周先生这个人的致敬。因为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上海音乐学院,献给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献给中国的歌剧事业。这样的先贤永远值得尊敬,永远值得纪念。
二个是向周先生的虚怀若谷的人格致敬。学校声乐系有个惯例,每两周要去周先生家里开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廖昌永记得有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大会后,上海的很多媒体都在争相报道周先生的光荣事迹,那天正逢两周一次的例会,他早到了,看到周先生在看报,而且边看边笑,廖昌永就问:“周先生,您在看什么,这么好笑?”孰料周先生答道:“我在向报纸上的周小燕学习。人家那么好,我得努力争取做得像她那么好。”
三是向周先生的对艺术事业满腔热爱的精神致敬,不但致敬,并且要学习、传承、发扬她的精神。上海音乐学院九十年,就是因为有像周小燕先生这样一辈又一辈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敬畏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才会一直保持青春和活力。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人应该不断总结、大力弘扬和世代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