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承恩:敢把洋油拉下马

2017-06-12

中国石油石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大型化炼油厂锦州

○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徐承恩:敢把洋油拉下马

○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徐承恩院士甘愿一辈子奉献给国家炼油事业,不言名利,不计得失。

●徐承恩:炼油风华六十载,踏遍山巅自成峰。供图/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在中国石化“易捷杯”第三届“感动石化”人物获奖者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尤为引人注目。

他为新中国炼油工业奋斗六十余载,甘为石化事业献青春;他年已九十,仍然倾力关注炼油事业发展。他的心中,勾画过一座座炼油厂的建造蓝图;他的手,绘制过一幅幅石化工程装置的设计图纸。他和老一辈石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我国炼油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和从有到大的飞跃。

炼油风华六十载,踏遍山巅自成峰。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石化工程设计和炼油工艺专家徐承恩。

投身石油不改初衷的幸运儿

德博士赵宗燠的带领下,自1949年10月到1951年年底,就把锦州合成厂部分恢复起来,能够生产煤制油了。

谈起锦州合成厂的这段经历,徐承恩院士说:“参加工作后,我逐渐了解到我国贫油的严重程度,认识到石油对国家的重要性和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之大。当时,我国正处在抗美援朝时期,国家发出‘后方多生产一滴油,前方就少流一滴血’的动员口号。锦州合成厂恢复初期,一年才生产1.5万吨油,但仅是这些油也为极度缺油的前方解决了一部分用油问题。因此,我们都感觉自己责任重大。”

在徐承恩院士看来,一开始他进入石油行业确实有点偶然。但自投身石油行业后,他深刻体会到石油对国家的重要性,就决心在这个行业干一辈子。所以,他干石油这一行,一辈子搞炼油就是必然了。

炼油技术从无到有的参与者

“舍得一身剐,敢把洋油拉下马”。

第三届“感动石化”人物颁奖词中,用这句话把徐承恩院士为新中国炼油事业所做的贡献赫然显现出来。谈及这种赞誉,徐承恩院士对本刊记者表示:“‘把洋油拉下马’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是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以及石油部门全体员工几十年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的石油石化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据徐承恩院士介绍,1949年,我国的炼油能力仅为17万吨,实际加工能力11.6万吨。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后,经过几年开发,产量达到400万吨。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至此,我国告别了用“洋油”的时代。直到1993年后,由于石油消费量大幅上升,我国重新变回石油进口国。

大庆油田发现后,我国亟待提高炼油工业技术,实现重点炼油技术从无到有的飞跃。1961年底到1962年初,石油工业部在北京香山召开的石油科技工作会议上决定要研发五项炼油技术,促进新中国炼油工业发展。这就是被称为“五朵金花”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新型常减压(新型常减压后来改为了炼油催化剂和添加剂)。

1927年1月21日,徐承恩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1945年,徐承恩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

1949年5月,徐承恩即将大学毕业时,杭州迎来解放。新中国建立初期,急需一批工科人才把一些原来由日本人建造、国民党走后基本停工的工厂重新恢复和启动。了解到这一情况,徐承恩和一批同学毕业后就去了东北。当时的东北化工局告诉了他们一个好消息—工厂急需工科毕业生,想去哪儿都可以批准。这时,徐承恩打听到锦州有一个煤制油厂,叫锦州合成厂。这个厂的技术比较先进,全套设备是日本从德国进口的。徐承恩就报名去了锦州合成厂。

回忆起这段岁月,徐承恩院士说:“我的运气比较好,毕业时正好赶上好时机。”

在锦州合成厂,徐承恩和同事们在留

“这五项技术都是有针对性的,并且都是我国当时所缺乏的。要尽快缩短与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必需发展这五项技术。”徐承恩院士说。

1959年以后,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停止了对我国供油,解决“三北”(东北、西北、华北)严寒地区国防用油需求成为异常紧迫和艰难的任务。当时的情况是,大庆原油含蜡多,生产的柴油凝固点较高(零到10摄氏度之间),一到冬天“三北”地区就无法使用。因此,需要研发一套尿素脱蜡技术和装置,生产低凝固点(零下35摄氏度以下)的柴油满足“三北”地区国防需要。

1962年,徐承恩所在的北京设计院接到尿素脱蜡装置的研制任务。经过不到四年的努力,1965年,由徐承恩参与开发的尿素脱蜡装置获得成功。

忆起这段夜以继日、熬白头发的日子,徐承恩院士说:“最大的困难是我们之前没有开展过这种尿素脱蜡科研和试验工作。”通常,石化装置的设计需要研究院提供全部科研数据,设计人员根据数据来做设计。“但当时时间太紧了,我们不能等科研数据全部出来之后再做设计,那样会拉长建设周期。所以,当时是边科研边设计。”

●中石化董事长王玉普给徐承恩颁奖。供图/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另一个难题是我们之前没有见过尿素脱蜡装置反应器。只有一个苏联留学生在留学时见过沉降法、搅拌式的反应器。记得当时我们试验了两种套管式和一种搅拌沉降式反应器,后来发现还是苏联的搅拌沉降式反应器比较成功,所以最后决定采用这种型式。”徐承恩院士说。

炼油工业从有到大的见证者

1953年,徐承恩被调到燃料工业部石油设计局(1956年更名为石油工业部北京设计院),开始了炼油工程设计生涯。他参加设计和主持审核过许 多炼油厂,参与设计的炼油装置更是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徐承恩参加设计的一座座炼油厂拔地而起,我国炼油工程也在茁壮成长。那么,在他看来,炼油厂设计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

“我们每设计一个新炼油厂,都应该吸取成熟的新技术加以改进。设计工作者应该经常关注新技术,把国内外新技术在新炼油厂的设计中体现进去。而且,要不断改进设计,不能总是照搬以前的炼油厂设计。”徐承恩说。

在半个多世纪的石化工程设计工作中,徐承恩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在中国石化装置大型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他始终坚持立足国产化,积极倡导炼厂大型化。他认为,大型化能节省人力、成本和占地面积,还能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炼化一体化建设。此外,他还指出了炼油厂大型化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搞炼油厂大型化,装置相应地也要大型化。不能用许多小型装置拼成一个大型炼厂。同时,设备大型化也不能用老设备几何放大的办法,要采用新技术。其次,大型化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企业的建设条件。例如大型化设备如果太大就会造成运输困难。这样的大型设备必须在现场制造,而现场制造成本要高于工厂制造。最后,大型炼油厂还要解决好市场开拓问题。

不言名利的奉献者

如果说在选择专业时,徐承恩靠智慧选择了化学工程;毕业时,他又凭运气进入了炼油行业。那么,在为新中国炼油工业默默奉献的漫长岁月中,他则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多次出色完成了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石化组织的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工作,包括尿素脱蜡、分子筛脱蜡、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甲基叔丁基醚合成和炼油厂节能技术改造等。1989年,徐承恩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0年,他被中国石化总公司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1994年,他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尽管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炼油工业从无到有,炼油工程从有到大,但徐承恩心无旁骛,将名利视作过眼烟云。

从业几十年来,徐承恩直接负责、参与和担任顾问的项目,如常压渣油催化裂化、上海炼油厂蒸馏改造节能、普光天然气净化脱硫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但在项目报评时,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进申报名单中。

徐承恩的想法很简单。他说:“虽然我在设计工作中出了一些主意,把了一些关,但我没参加具体的画图和计算工作。作为总工程师,在大家有不同方案或者对方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听取意见,最后做决定,并且对方案负责。我想,作为领导,我做这些应该是本分,奖励应该授予具体工作的同志。”

今年已经九十高寿的徐承恩院士仍然每天都去上班,做一些项目的把关、定向和审核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上班我还有点事干,不上班我还真不知道干点啥了。”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猜你喜欢

大型化炼油厂锦州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美国环保署下令关闭加勒比炼油厂
德克萨斯州一些大型炼油厂可能需要数周时间重新启动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大型化趋势分析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大型化趋势分析
简述捣固焦炉成套机械设备大型化发展
大型数控转台机电的特殊性分析
船舶大型化条件下的船闸管理对策
攻占锦州东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