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总结历史上的改革经验
2017-06-11白钢
白钢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改革。这些改革的动因大都是为了化解和克服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在化解原有矛盾的过程中,又常常产生新旧之间的矛盾。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系改革成败,进而关系社会能否稳定发展。总结中国历史上推行改革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提供有益启示。
配套推进。改革通常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进行改革最好是多措并举、配套推进,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功。历史上的一些改革,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只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单项改革。这种单项制度的改变可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取得效果,但对于克服长期的社会矛盾往往效果不佳。而且,如果改革措置失当或急于求成,还会导致不同利益集团的分裂,给国家安定带来威胁。比如,唐朝中后期,社會治理出现危机,地方势力割据,土地兼并严重,自初唐起实行的租庸调制失去实效。因此,唐德宗不得不接受宰相杨炎的主张,推行两税法改革。这项改革使赋役负担趋向合理,但并没有化解藩镇割据等问题,最终难以挽回分裂的局面。无疑,改革的配套推进要有长远眼光和统筹全局的智慧。
循序渐进。改革并非越快越好。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又受到经济社会条件制约,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比如,战国时代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分步进行的。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是推行什伍连坐法、赏军功、禁私斗等,使国家“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包括废除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内容。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不能简单比较,导致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也有很多。但应看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行确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方法。
均衡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注重促进不同阶层均衡发展,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必不可少的手段。比如,西汉初年吸取秦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改革,让贫苦农民有喘息机会。
依靠权威。保证中央权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大都是在君主专制条件下进行的,普遍是自上而下发起的。但在改革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革新与守旧两种势力的斗争贯穿改革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是否有权威,让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革举措落实下去。比如,汉武帝时推行的改革之所以能成功,同中央权威得到加强有很大关系。而一些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同中央权威不够密切相关。中央没有足够权威,改革就容易半途而废。领导人有明确的改革意愿,加上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改革得以顺利推行、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