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2017-06-11张锦文
张锦文
[摘要]中华文化是值得重视与骄傲的伟大文化,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更是人类社会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随着中餐、汉字、孔子学院、中医、京剧等产业相继走出国门,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并影响世界,形成符合中国国际地位和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发展的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对中华文化建设的力度,首次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采取重大工程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建设,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使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通过凝聚政府、企業、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提高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拓了多种多样的通畅渠道,使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广泛延展。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注意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博弈,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养分,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引发全世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关注,符合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主流趋势的中华文化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喜爱和认同。
[关键词]中华文化;重视建设;通畅渠道;对话博弈;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9-0057-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一定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塑造我国良好国家形象”[1]。李克强同志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起;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人类步入21世纪后,世界进一步向前发展和进步,在新的形势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更成为一股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毫无疑义,我们现在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并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形成符合中国国际地位和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一、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任何一个民族要使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有影响有地位,首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热爱、重视,这是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
(一)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必须要有文化重视与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是值得重视与骄傲的伟大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化。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高度发展的状况,支撑中国始终位于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以中国为核心形成的包括东亚大多数国家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与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并存的世界五大文化圈之一。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次严重破坏,中国历史上的“三晚”时期(晚周、晚明、晚清)都是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文化断裂期。自1842年以来,由于外强的入侵破坏和自身原因,近200年里,中华文化在经历抗争、变法,革命、战争,建设、改革等阶段发生了剧烈变革与变化。现在有人面对中华文化传统,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感,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不少人认为中华文化不过是一些符号的堆砌,行礼如仪被很多人忘乎脑后,传统美德也被许多人甩于身后。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一直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念兹在兹,他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然耸立”。提醒我们在经济建设中也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这样才会有文化的底蕴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集体呼吁过,“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 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有位著名西方作家更是明确地说,“在美国文化如洪水般泛滥之际,只有博大而悠久的中华文化才能与之抗衡”。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的国际有识之士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如此崇拜,难道我们不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要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使其更加充实,更有生命力,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向世界。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了近年来各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验做法,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精准而全面地论述与界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动行动纲要。”[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思想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加深民族记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道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滋养。从近4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2014年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均等化”,2015年提出“学习型社会”,2016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7年更是明确提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重视与建设力度加大,中国的文化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事业更趋繁荣﹑文化产业生机蓬勃,“传统文化”再次成为当下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中华大地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唤醒中国人的记忆,蕴藏在诗词中的情致﹑隐逸在书画中的灵思﹑内含在园林中的匠心﹑流淌在戏曲中的神韵,正在以文化的方式讲述中国。众多文化工作者及文化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新的形式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火了,以归乡、团圆和欢庆为主的家庭叙事,让世界看到一个民族血液里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诗词搭建起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文化共鸣。《新编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出版,涵盖中小学,突出古代诗文和儒道经典著作。“通过传教和学习,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3]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完成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奠基和探索之作。“为中国实证调查研究外國受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开展有的放矢的国际传播探索了道路。”[4]全国各地大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着力增强本地文化自豪感。近年来,江西省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激活红色基因,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江西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品牌。创新发展,大力传承了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等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富有江西特色的陶瓷文化,加强景德镇御窖遗址等江西特色文化保护等。通过这些举措,增强了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截至2016年年底,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告完成。各地因地制宜,扎根本土而又散发着时代气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推出。目前,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 046个,博物馆3 600个,公共图书馆3 172个。人们的“文化餐桌”日益丰盛,我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居全球第一,电影产量居全球第二。2015年,全国新创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等达600多台,国产故事片686部,同比增长11%。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在国际文化合作方面,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千余个孔子课堂遍布135个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品牌活动沿着“一带一路”延展开来,成为既传神又有形的文化纽带。“在对外传播中,我们积极创新话语体系,主动设置议题,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学术中的中国‘文化中的中国等词汇不断增强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吸引力。”[5]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推动下,通过我们不懈努力,充满自信的中华文化正步伐稳健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正不断增强。
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拓通畅渠道
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挨打”“挨饿”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不“挨骂”,就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让人们喜欢中华文化,不断增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曾有一位加拿大文学评论家在与中国同行交流时,想对中国当代文学发表一些看法,可他左思右想,连一位中国当代作家的名字也想不起来。后来他高兴地告诉中国同行,终于想到了一位当代中国作家的名字——李白。这看似是一个笑话,但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學在国外传播的尴尬现状。“目前,中国作家协会有注册会员7 000多人,网络作家超过10万人,但其作品被译出到国外的作家仅有200多人,而作品在国外真正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可以说寥寥无几。”[6]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传播尴尬现状也折射出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不容乐观的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中华文化在他国的传播,因语言的障碍与文化的差异,很多都是一些表演、唱歌等浅层次的交流,深度介绍中国历史与现状的东西很少。还有不少文化交流由于政府主导过多,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适得其反的效果,等等。”[7]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开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通畅渠道,才能达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目的。
(一)要提高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2016年年底,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式开播,习近平同志致贺信,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中国国际电视(中国环球电视网)包括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3个海外分台、6个电视频道,主要面对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人民认识了解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
(二)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文化为媒,搭建好沿线国家间的“民心相通之桥”
“自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与沿线国家共签订了318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执行计划,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同时还利用中国文化网(中英文版)等平台,搭乘‘互联网+快车,加快推动中华文化四通八达驶向沿线各国。”[8]2017年3月29日,“一带一路”国家主题图书巡回展首站在泰国举行。展台分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社科、文学少儿读物、语言学习6个专题图书展区,展出近300种中、英、泰语类图书,为泰国和东南亚地区民众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感知中华文化打开重要窗口。书展期间还举办中国传统茶艺表演、中国象棋比赛、手工编织工艺品制作、传统艺术脸谱绘画展示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让当地民众零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中华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的自信。
(三)充分发挥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
谈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不能不提到孔子学院。为了帮助世界人民学习汉语和更好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需要,2004年,中国在韩国首尔成立了首家孔子学院。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在1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 0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自成立之日起就通过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参加学习活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华文化。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不断向世界普及中国语言,讲述中华文化魅力,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利用在海外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让中华文化和中国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进一步认可
近年来,中国文化部门利用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世界各地主办“欢乐春节”活动,在海外营造了浓浓的中国年味儿。这项活动不仅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更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通过参与活动了解中国、感知中国、喜欢中国。目前,“欢乐春节”活动已在海外形成一定规模,成为用文化语汇讲好中国故事的品牌之一。2017年度的“欢乐春节”活动就有近3亿人次外国友人参与。如2017年2月11日,中國在比利时举办的春节系列活动,吸引大量比利时民众参与。不少比利时民众说,我非常喜欢中华文化,汉服、书法、中医、剪纸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太让人着迷了。还有不少比利时民众带着儿女一起参加活动,“中华文化在欧洲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9]。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兼容并蓄,没有宗教色彩,讲究温、良、恭、俭、让,春节文化弘扬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中国春节能够被外国人接受的重要原因。“欢乐春节”活动通过多年与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推动春节逐渐向“大自然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世界的节日”演变,春节开始成为全人类同庆、共享的世界性节日。
(五)发现和培育成千上万国际文化交流使者,让他们当好中华文化的宣传大使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继美、英、德、法、澳之后,全球第六个对留学生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北京大学抓住机会,于2014年建起高端留学生项目——燕京学堂。燕京学堂办学的目标就是吸引全球青年精英,为世界培养了解中国的优秀人才,从2015年开始入学的一批批学子全部来自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学子通过在中国数年的研学经历,全面感受中华文化与中国社会生活,在世界上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燕京学堂学子们所说,我们这些人不会永远生活在中国,但是我们心里永远会有中国。中国政府还设置“友谊奖”,每年度评选出一些在华工作的优秀外国专家。2016年年底,李克强同志在会见本年度荣获“友谊奖”的外国专家时指出,希望外国专家当好中外友好的形象大使,搭建跨文化交流对话平台,加深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理解与合作。专家们认为,作为一名外国人,更会用外国受众能够接受的、更吸引外国人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使国际社会更快乐、更积极地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和中国理念。2017年4月,“少年中国”国际文化小使者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分为中华传统经典、传统艺术、民族文化、当代中国、历史地理五大板块内容。由全国专业机构和学校推荐10~20岁的优秀青少年代表组成小使者队伍,参与公益性、国际性、互动性的文化交流活动。项目首期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西方主要国家开展,涵盖北美之旅、南亚之旅、古波斯之旅、古西域之旅和东盟之旅5条路线,涉及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和中亚、西亚有关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该项目的启动,旨在增强青少年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开启中华文化传播之旅,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培养后备人才。
(六)用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来增强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进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瓷器,在英语中与“中国”同为一词,曾经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声誉卓著的瓷都景德镇,千年以来用窑火铸就的陶瓷文化,一直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是一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现在,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必须让古老的瓷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此,自2013年开始,景德镇开始利用保存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厂房、老窑址、老窑炉等工业遗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三年多来,景德镇在坚持修旧如旧的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基础上,建成了陶瓷文化特色的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2016年10月18日,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建成开业的短短几个月里,就有10多家国际工作室入驻,更是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艺术协会等机构的众多艺术家到这里开展流动创作、办展、授课,给景德镇带来了国际前沿的艺术思想。景德镇今后将会在加深世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2016年11月30日,世界遗产再添“中华文化符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委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将有助国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情,也会进一步增强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七)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经过了20年的洗礼。“1997年,第一家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上线;1998年,网络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为网民进行了网络文学启蒙;2002年,建成起点中文网等一批原创文学网站,网络作家有了自己的平台;2008—2015年,盛大文学、腾讯文学、百度文学、阿里文学陆续成立;2015年,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还联合成立阅文集团;到2016年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逾3.3亿,网络文学作者数以百万计。”[10]中国网络文学从2010年就开始了海外传播之路,现在影响力已覆盖了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络文学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与最新技术的相互融合,绽放出中华文化创新的多彩魅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现象,以至于民间有种说法,把中国网络文学与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剧相提,称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毫无疑问,只要我们不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拓多种多样的通畅渠道,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将会广泛展开。
三、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于世界文化对话与博弈中吸取养分,增强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
德国先哲莱布尼茨曾期望中西方文明,“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习近平同志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规律”。
(一)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是我们激活自己的经典,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注入活力的重要手段
中华文化在发展前进中一直是兼容并包,聚众家之长。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但经过中国人民的吸收、消化与发展,在中国走向了辉煌,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当前,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既可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养分,又符合世界文化交流对话的历史潮流,可谓正逢其时。但由于近代来,一直是西方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占主导地位,加上我国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特别一些西方媒体﹑政治人物至今对中国存有偏见,从一些文化问题入手,频频向中国提出质疑﹑诘问,甚至谩骂,等等。如何应对西方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偏见﹑误解甚至挑衅,是我们必须注意和重视的问题。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就需要我们必须在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平等的文化交流互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在回击无理的指责、澄清误读误解中寻找共同点,增进共识。
文化是互动的,更是平等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在东南亚国家,由于与中国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似,都推崇公平﹑正义﹑忠诚和善良等美好品格,因此近年來中国影视剧在文化交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三国演义》《西游记》《包青天》等大批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各国家喻户晓,风靡一时。这种平等的文化交流,向东南亚观众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展现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非常有利于促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交往。绘画也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绘画让外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很好的平等交往、互动的契机。中国美术家们就将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笔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受民众喜爱的国花相结合,用中国画表现这些国家的国花。2016年年底,中国美术家们在孟加拉国,用中国画描绘其国的国花——睡莲,首次领略中国画魅力的孟加拉国民众反响热烈。
(二)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西文化面对面交流,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加强共识
中国当代许多文学作品受到西方国家民众喜欢,但这些作品走进西方国家仍遇到不少阻力。西方的一些出版商出版中国文学作品时,总是喜欢选择所谓“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家作品。这是西方出版界目前还存在的对中国现实极端的﹑简单化的﹑扭曲的偏见,是中国文学作品走进西方国家的障碍。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出版了德文译本,2017年3月,他被邀请到西方国家与读者见面。刘震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与西方文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以将中国作品直接介绍给广大的西方读者。刘震云在与瑞典﹑荷兰﹑奥地利﹑意大利和德国等西方国家面对面交流中,明确说自己不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作家,自己的作品也不是讽刺﹑批判和揭露社会的小说。他还说一流作家绝不是一味追求讽刺﹑批判和揭露社会,因为这些功能新闻报道就能做到,文学最重要的作用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生活的本质、人的本质。他特别强调说,大家都知道当今世界上一些名人或领袖人物,如美国的特朗普﹑德国的默克尔和俄罗斯的普京等人说的每一句话,全世界马上都知道,而我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李雪莲说了20年的一句话“我不是一个坏女人”,却没有一个人听她的。是她的话不重要吗?我认为不是。我觉得她的话其实比那些名人或领袖人物的更重要。因此,我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就是批判我们这个世界对于普通人所说的话还存在漠视。刘震云还幽默的指出,现在这本书在中国发行了200多万册,又有了20多种译本,世界上已经有许多人都听到这个中国妇女想说的这一句话了。刘震云与西方国家面对面的交流,让广大西方读者听得如痴如醉,激发起广大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更是让中华文化悄然影响了西方人的情怀。“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不是需要更多不仅能抓住中国读者而且也能引起广大西方读者兴趣的‘刘震云呢?”[1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在北美3 326家影院大规模上映。这部电影不仅在全球电影市场竞争中获得机会,更带着浓郁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的精神风貌。可以说,《长城》作为一次合格的向好莱坞借水行舟的试验,无疑是张艺谋职业生涯里一次重要的创作博弈。好莱坞制片对导演的权力限制很大。张艺谋也坦言在整个制片过程中自己能主动掌握的东西有限。张艺谋首先必须遵守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寻求个人旨趣的最大限度发挥,尽可能多的承载中华文化和价值输出。张艺谋在与好莱坞的合作中,通过不断地讨价还价,终于在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内和影片有限的叙事空间里,对集体意志与个人价值、男女主角的情感势差以及中华精神之于人物性格的呈现做出了平衡和提升,并在影片中将东方人工奇迹与西方魔幻类型相嫁接,尽可能多地加入了惊奇的中华文化元素。特别是影片借助长城这个典型的中华舞台,展示出科技感十足的古代中国特种部队,奇巧的冷兵器战争场景和具视觉压迫性的饕餮兽群,堪称近年来华语电影输出中华文化元素非常突出的国际化尝试。可以说,《长城》摒弃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在好莱坞游戏规则主导下,尽可能地通过中华元素来影响叙事,试图以“信任”为立足点在中西文化间找到价值认同。“这种尝试中华集体主义美学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的对接,体现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也是今后中国电影走出去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命题。”[12]
(三)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的根本,是在与世界文化平等交流中,努力占据文化交流对话的制高点,改变文化传播方面西强我弱的局面
从汉语与英语的双向交流来看,19世纪以后的中国相对英美国家贫穷落后,汉语出口英美,不少带有英美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如“Hongkongdog”一词,字面意思是“香港狗”,实际在英语中是“拉肚子、腹泻”的意思。而“shanghai”这个词在英语中竟是“诱拐、欺骗”的意思。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大多充满异域情调,而进入汉语的英语词汇,则有不少高科技产物。但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汉语词汇出口英语世界急剧加速升温。由于中国快速发展,不少近年中国出现的热词,英语世界还来不及找到合适的英语词汇相对应,便将这些词语词汇的拼音直接拿到英文中。比如dontrain(动车)、geilivable(给力)等。按国际惯例,拥有天空载人技术的国家都能享受一个专有名词,外媒在报道中国“神六”时就用“taikonaut”,特指中国宇航员。除此之外,目前世界语言中只有“astronaut”和“cosmonaut”特指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这些词反映了中国近年来发展成就。21世纪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我们在世界文化格局有了一定的地位,我们现在应该用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向世界文化展示自己文化的风格与特色。中国戏曲用独特的东方魅力倾倒了世界,“戏曲”一词的命名、翻译就不能再用西方文化的习惯了。2011年11月,中国主持召开了“第33届世界戏剧大会”,会前,中国决定“戏曲”一词的外文翻译就直接采用中国式国际表达方式,译为“xiqu”,京剧就是“jingju”,豫剧就是“yuju”。国际戏剧协会及各国戏剧同人均表示接受和认可。“中西方文化各有所长,我们应该熟悉和借鉴国际的表达方式,但不能让西方先入为主,永远用西方文化习惯来命名、翻译表达我们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更不能让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方式的命名、翻译表达中慢慢自我迷失甚至消亡。”[13]我们知道,直到20世纪末,汉学家杜维明教授才作为亚洲学者在波士顿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做了儒家文化的主题演讲。在2013年的雅典世界哲学大会上,中文不仅被作为永久性工作语言,清华大学陈来教授还第一次用汉语做了主题演讲,中国更是击败巴西获得了“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2018)”的承办权。经历了“新心学”“新理学”“新仁学”等创新性发展的中国哲学,已然在世界最高哲学舞台上迎来了自己的主场。更让全世界重视和关注的是,2017年2月10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一充满中国智慧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胸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培育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天然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这一理念,还自然生发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之中。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理念的深入观察,对中国现代化起点与方向的深刻思考,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既要胸有乾坤,树立全球视野,大胆借鉴、引进、消化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心有定力,坚持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呵护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深度把握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深层互动的张力。可以说,“习近平同志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化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14]。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随着中餐、汉字、孔子学院、中医、京剧等多种形式走出国门,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对中华文化建设力度,还首次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建设,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使“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空前增强。党和政府还通过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提高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等手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拓多种多样通畅渠道,使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广泛展开。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注意与世界文化对话与博弈时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养分,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随着习近平同志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倡议,符合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主流趋势的中华文化,将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喜爱与认同,中华文化必将产生巨大世界魅力,深深影响世界。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刘奇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14-05-22.
[2]朱永新.用教育串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珠[N].人民日报,2017-02-13.
[3]董少校.新编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在上海首发[N].中国教育报,2017-04-17.
[4]明安香.研究中華文化国际影响的奠基工作[N].光明日报,2017-03-01.
[5]沈壮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N].人民日报,2017-03-22.
[6]韩业庭.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难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7-04-01.
[7]周虹.中华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N].人民日报,2015-01-22.
[8]韩业庭.以文化为媒促合作交流[N].光明日报,2017-04-14.
[9]任秀.开门办节庆,塔建文化交流之桥[N].人民日报,2017-02-14.
[10]王蔚,宋豪新.网络文学出海,会成为中国“新文化现象”吗(国际视野)[N].人民日报,2017-03-28.
[11]王怀成.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刘震云在维也纳聊《我不是潘金莲》[N].光明日报,2017-03-28.
[12]饶曙光,尹鹏飞 .《长城》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EB/OL].[2017-03-03].http://nes.gmw.cn/2017-03-03/content_23877055.htm.
[13]季国平.中国戏剧走出去的三点基本认识[N].中国文化报,2017-03-29.
[14]关铭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表述评[N].光明日报,2017-02-23.
〔責任编辑:屈海燕王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