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宗南家族勤勉好学 荣辱兴替

2017-06-10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7年1期
关键词:胡宗南蒋介石

他是“天子门生”第一人,是黄埔军校学生中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当将军的人,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他“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是公认的蒋介石最宠爱的将领;

他是统领六十万大军的“西北王”,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喋血沙场,蹈锋饮血,表现英勇,深受赞扬,被国民党政府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和抗战胜利勋章;

他是愚忠的典范,位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几次解救蒋介石于危难之中,一生唯蒋之命是从,数次受命“剿共”,致力于为其清除异己;他踌躇满志,野心勃勃,避居西北拥兵称王,内战时则急功近利,节节败退,其部土崩瓦解,被逐个歼灭,只身退守台湾后又被弹劾,狼狈不堪……

他就是胡宗南,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受宠最深、争议最大的黄埔军校骄子。

得宠与失宠,风光与落寞,处在动荡岁月的胡宗南,一生荣辱皆受蒋介石限制,身不由己。他的后代继承他勤勉好学的品质,在各自的领域兢兢业业,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胡宗南:天子门生 黄埔骄子

胡宗南(1896-1962),原名胡琴斋,字寿山,汉族,浙江镇海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历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等,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解救蒋介石于危难之际,深得信任,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手握几十万重兵,成为名震一时的“西北王”。1950年兵败后去台湾,曾在大陈岛指挥沿海游击部队,并就任“澎湖防卫司令官”,1962年2月14日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6岁。

【生平】

少年狂生 行事乖张

1896年5月12日,胡宗南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今属宁波市),祖上几代都是中小知识分子,其父名为胡敷政,字际清,是国学生;母亲王氏是镇海县小巷人。胡宗南是他们的长子。

胡宗南出生后的第二年,胡敷政为谋生计,受族兄胡汉政之邀,到浙西湖州府属的孝丰县(今此县并入浙江安吉县)鹤落溪村经营药业,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

胡宗南3岁那年,即1899年,他的生母王氏病逝。幼年失母,父亲又远在异乡,胡宗南孤苦伶仃,其处境与心境是颇为凄凉的,但也磨炼了他较为坚韧果敢与吃苦耐劳的个性。

1902年,胡宗南虚龄7岁,他的父亲胡敷政续娶了一位吴氏夫人,并在孝丰县鹤落溪村定居下来。这年底,胡宗南被其父带到孝丰生活。

胡宗南到孝丰的第二年,已虚龄8岁,被其父送进本村的私塾,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封建社会中“君贤臣忠,文治武功”等传统政治思想,给胡宗南留下了深刻印象。

胡宗南在私塾中读了六年书以后,到了1909年,他被父亲送进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作息制度多受西方影响,有许多新时代的特点。

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后,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汲取各种新知识,即使在寒暑假回到鹤落溪家中时,也不放松学习。当时他全家赁居在村人储亿千家中,房屋狭窄,两家人小孩又多。胡宗南为避喧闹,就将侧屋一间无人居住的房间打扫干净,携书于其中学习。夏天蚊子多,胡宗南为避蚊子咬,乃仿古人,将双足放入两只空酒瓮中。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第二年,胡宗南在学校以才能与成绩甄别学生时,被列入甲班。

正当胡宗南即将毕业之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偏僻的浙西小县城孝丰也激荡起来了。在同盟会会员王立三等人的策动下,孝丰宣告光复,年方15岁的胡宗南积极响应革命,在全校学生中,胡宗南的同班同学章云第一个剪掉辫子,胡宗南则是第二个。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民主革命。孝丰县光复后,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政权与革命秩序,四乡土匪蜂起,驻军横行无忌。胡宗南所在的高等小学堂校舍也被驻军占驻,他被迫回到鹤落溪家中。当时有号称“爬平王”的土匪林金魁在孝丰北乡郭孝山周围四处抢掠。鹤落溪村人谋以护村自卫,乃先发制人,集合丁壮“追剿”。年方15岁的胡宗南愤然参加,随村人携枪深入郭孝山,与土匪激战数小时,终将土匪赶走。这可算是胡宗南第一次参加军事作战行动。

1912年,胡宗南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孝丰县高等小学堂毕业。1913年,胡宗南考入湖州公立吴兴中学。胡宗南天资聪颖,智商极高,从小学到中学,考试成绩不是“状元”便是“榜眼”。他膜拜枭雄,言语乖张,在同学中素有“狂生”之名。

1915年,胡宗南从吴兴县公立中学毕业,已虚岁20,本当继续求学深造,无奈家道中落,他不得不回到孝丰县,在县立高等小学做教员。

除教课之外,他将主要精力用在博览群书,熟读经史上。他关心天下大事,当薪水稍有积攒时,他便利用假期外出游览,借以考察社会。1921年暑假,他经中原北上,遍游了北京、天津、山海关。他在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华北地区的猖獗活动之后,预言十年间中日必有一战。后来正如他所料,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不久之后,胡宗南因与同校教员竞争校长职位失败,父亲又硬逼他与不相爱的女子成婚,遂決然离家出走。

1924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也是胡宗南人生的重要转折。是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同月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胡宗南通过上海分考场初试后,抵达广州参加复试。

体检复试,考官让考生站成一排检查身高。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一下子就被淘汰了。

这个结果是胡宗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他怔了怔,突然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他想到自己千里迢迢投奔向往已久的革命軍校,现在竟被半路开涮,一切理想与大志落空,不觉悲从中来。哭过之后,不服输的胡宗南重新来到体检处,据理力争道:“凭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青年的义务,救国是青年的责任,国家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再不发动青年,还有希望吗?”

胡宗南的质问引起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注意。他当即写了一张纸条交给胡宗南,上书“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儿也是应该录取的。”胡宗南将纸条交给考官,这才获得进一步参加考试的资格。

4月28日军校发榜,29岁的胡宗南各科考试成绩均为上佳,正式被录取。其他录取的考生中,有许多人与胡宗南一样,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军中蒋介石嫡系黄埔系的将领,如黄杰、关麟征、宋希濂、桂永清等;还有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共方面的高级将领,如徐向前、陈赓、周士第及宣侠父等。他们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

沙场枭雄 锋芒初露

黄埔军校的校舍是利用原广东陆军小学的旧址,大门口写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横批:“革命者来。”

经过层层选拔的黄埔第一期学生,个个都是优秀人才。胡宗南并非凡夫俗子,可比他优秀的同学大有人在。在第一期同学中有一种说法,叫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三人是为“黄埔三杰”。胡宗南因此学习更加刻苦,不甘落后。

军校的军事教育,采用了当时苏联最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政治教育则以上政治课为主。入学后,所有学生集体加入国民党,胡宗南也成了国民党员。

身为校长的蒋介石,从一开始就把黄埔军校看作自己的政治资本。每周,他都要找10个学生谈话。涉世未深的学生被威风凛凛的校长找去谈话,感觉是一种无上的荣誉,蒋介石借此培养了一批心腹。胡宗南被约谈后,对蒋介石这位浙江老乡佩服得不得了,发誓效忠蒋介石。

1924年11月,黄埔一期学员毕业。毕业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如蒋先云越级担任教导团的连党代表,陈赓担任校入伍生部的连长,贺衷寒被分配到校政治部任秘书。胡宗南属于比较优秀者,被分配到教导团第1团第3营。随后,胡宗南迎来了连跳的升级:1925年2月,调任机枪连中尉排长;3月参加第一次东征,因功升机枪连上尉连长;4月任第1师第2团第2营营副。

这时的广州革命政府的最大之敌是军阀陈炯明部。广州革命政府决定调集所有兵力,全力征讨陈炯明,史称第一次东征。第一次东征有三次硬仗,一次是淡水城攻坚战,一次是羊塘圩野战,一次是棉湖遭遇战。在前两次军事行动中,胡宗南准确领会战役意图,充分发挥机枪的强大威力,对战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头头脑脑们对胡宗南的能力感到满意,开始关注他。

但是,真正使胡宗南出名的,是棉湖遭遇战。

1925年3月12日,陈炯明的王牌军林虎所部两万余人,与黄埔校军在棉湖地区遭遇。战斗从拂晓开始,一直打到下午,双方厮杀在一起,阵地反复易手,伤亡惨重。中午,打疯了的林虎加派重兵再次强行突入,最危急时距蒋介石所在的指挥所仅数十米。教导第1团团长何应钦、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也亲自持枪上阵了,蒋介石也拿好了武器,做好了最后一搏的准备。在此险恶关头,胡宗南手端机枪,疯狂地向敌军扫射,一副矮小身材,却透出一股勇冠三军的气概,令在场亲眼目睹战况的蒋介石大为赞叹和感动。棉湖战斗结束后,蒋介石论功行赏,胡宗南当上副连长,旋即任连长、教导第2团第2营副营长。

第一次东征后,胡宗南又先后参加了镇压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表现都很突出,越来越得到蒋介石的欣赏。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胡宗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上校团长。第1师是蒋介石亲自栽培的部队,可谓嫡系中之嫡系。蒋介石对胡宗南的栽培之意十分明显。

胡宗南所在的第一军,被蒋介石委以“御林军”的重任,成为蒋控制南京、监视与镇压异己军队、建立新政权的重要军事力量。胡宗南从小接受与形成的浓重的封建思想,以及他从蒋介石那里接受的新军阀思想,压倒了他脆弱的民主革命思想。他与第一师中许多年轻军官一样,一直奉蒋介石为领袖。蒋介石的赏识与提拔,使他感激不尽。胡宗南为蒋介石扫除政敌、巩固南京政权卖力,蒋介石也有意提拔他。随后,胡宗南所部参加新旧军阀混战,经历了第二次北伐、蒋桂战争、讨伐冯玉祥的战争、讨伐唐生智的战争,以及对蒋介石政治生涯至关重要的中原大战。

1930年,“中原大战”豫东战场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打得难解难分,处于胶着状态,蒋介石决定在陇海线对冯玉祥部采取守势,下令调动主力胡宗南的第一师、陈诚的第十一师、冯轶斐的教导一师等部转津浦路作战,打击阎锡山的晋军,协助韩复榘部反攻济南。

1930年7月下旬,胡宗南指挥第一师从豫东乘火车开往津浦线,胡宗南亲自率第五团殿后。当大部分部队开走后,突然,冯玉祥军孙良诚部向中央军之油菜坊阵地发动猛攻。张治中的教导第二师等部抵挡不住,先后溃退。孙良诚军前锋攻至蒋介石的总司令指挥列车不及十华里处。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胡宗南表现得冷静顽强,他指挥殿后的第五团立即下车投入阻击,力战数小时,终将孙良诚军击退,将蒋介石从重围中救了出来,这就是中原大战中著名的油菜坊之战。

1930年11月初,中原大战以南京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胜利宣告结束。“一将功成万骨枯”,惨烈的中原大战以死伤数十万人的沉重代价,成就了一些将军的辉煌功业,胡宗南经此战也声名大噪,成为中央军蒋介石麾下著名的青年将领。何应钦评价说:“中原事起,宗南弟率第一师转战津浦、陇海两线,油菜坊一役,尤著聲威。”

中原大战结束后,胡宗南被授为第一师中将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第一个当师长的人。第一师是蒋介石黄埔建军的起家部队,兵力、官兵素质与武器装备远优于其他部队,因而第一师在当时国民党军政界被誉为“天下第一师”。蒋介石任命胡宗南为第一师师长,可见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天子门生”第一人的说法也开始流传。

抗战骁将 反共爪牙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2月中旬,胡宗南接蒋介石的電令,率第一师从防堵粤军前线开赴淞沪抗战前线,主要任务是守护沪宁公路,赶筑苏南国防公路与防御工事。胡宗南集中全师兵力,分部施工,日夜赶筑,一月内修筑了无锡—江阴公路、常州—溧水公路、江阴要塞,随后投入战斗,为保障淞沪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2年5月5日,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在上海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上海战事一结束,胡宗南的第一师就被蒋介石从苏南抗战前线撤下,与其他部队一道,迅速调往鄂豫皖地区,参加蒋介石策划已久的对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围剿”。愚忠的胡宗南接受命令后,参加“围剿”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乘红军兵力分散之际,将红军第10师和第12师拦截包围于河口镇以东地区,红军伤亡很大。6月,红四方面军向西北突围时,胡宗南等几十万大军尾追拦截,与杨虎城部将红军压缩在漫川关,徐向前、许世友等几经拼杀才突出重围。

1932年11月22日,胡宗南当选为国民党第5届中央监察委员,這标志着黄埔系的势力开始进入中央决策机构。

同年,胡宗南、贺衷寒、戴笠、康泽等参与组织效忠于蒋介石的“力行社”和“复兴社”,胡宗南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以黄埔系“太子”自诩。

1933年3月,蒋介石借口调解杨虎城与甘肃省主席邵力子的矛盾,命令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甘肃省天水县(今天水市),接防西北军第十七师驻地。当时,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明争暗斗,各自为政,蒋介石借“追剿”红四方面军之机,命令胡宗南乘机进军西北、渗透西北。胡宗南自然领会蒋介石的意旨,决心仿效先辈戍边西北、拱卫中原之做法,为“党国大业”做点儿贡献。

在胡宗南率部由陜入甘之际,正当日本侵略军侵吞热河、进犯长城各口之际,胡宗南激愤难平,几次打电报给蒋介石请缨抗战,均为蒋介石所拒,蒋介石回电说:“驻防陇南防匪北窜,其重要不下于长城抗日,宜加紧训练部队,暂勿东开。”对蒋介石一贯忠顺的胡宗南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率部进驻天水。

胡宗南率部驻扎天水后,雄心勃勃地开展了一系列戍边活动。为了立信于民,他严令官兵在驻地未整理就绪前一律露营在外,不许踏入民房一步。他下令部队打扫街道,修桥铺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多年之后,天水民众还得益于第一师兴修的甘谷引水渠。

对胡宗南经营天水的业绩,蒋介石大加赞赏,并且越来越器重他,多次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

1936年4月,行政院任命胡宗南为第1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奉命率兵进攻陕北红军,彭德怀率领红军迎击,大败胡宗南。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胡宗南正在陕西惠安堡附近,得知蒋介石被扣后,旋即赶到天水,支持戴笠赴西安营救蒋介石。

这时,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校友身份、徐向前以黄埔一期同学身份,分别致信胡宗南,希望他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但是,胡宗南赞成抗日,却不赞成共产主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民族抗战开始。胡宗南应召前往庐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在8月上旬赶回部队,进行战斗动员,完成作战准备,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1938年5月,胡宗南率第一军团参加豫东兰封会战,迎战日军精锐部队土肥原部,胡宗南亲自参战,表现十分英勇,还获了“作战奋勇争先者”的褒奖。10月,胡宗南率第十七军团参加豫南信阳防御战后回到西北。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西南、西北成为坚持抗战的大后方。西南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已作重兵部署,西北该由谁来担当军事重任呢?蒋介石最终属意胡宗南,亲自提议将第十七军团扩编为第三十四集团军,由胡宗南任总司令。胡宗南所部军事实力迅速扩张,成为蒋介石最依赖的军事力量,也成为蒋控制与经营西北战略区的重要军事支柱。为此,蒋介石向胡宗南密授了十六字战略方针:“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慑回马。”

胡宗南在抗战期间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十六字战略方针,分寸也把握较好,维持了西北地区的安宁。

胡宗南坚决反对投降日本,极其痛恨汪精卫之流,在对部队训话中,他特别强调官兵要做革命军人,要有民族气节,要反对贪污腐化。由于他坚决抗日、重视对部队进行抗日教育,所部将领降日者甚少。

抗战胜利之年,胡宗南先后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衔由中将升为上将。

1945年10月12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后的第三天,胡宗南接到蒋介石密令,要他及其所部做好全面内战的准备。

接受任务后,胡宗南不敢怠慢。1947年3月1日上午,他与盛文带上半年前制定的那份《攻略陕北作战计划》,一起来到国防部征求意见。作战方案送呈蒋介石审定,立即得到批准。3月2日,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汇荃(熊向晖)看到了这份作战计划,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熊向晖通过中共地下组织,迅速将作战计划送了出去。这样,胡宗南进攻陕北的绝密计划未及实施就落到了中共中央手中。中共中央得到胡宗南进攻陕北的作战计划后,指示人民解放军实施有计划的撤退。

1947年3月19日,在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胡宗南率国民党军占领了延安。由于人民解放军有计划撤退,国民党军几乎没有战场缴获。由于人民群众在撤退前实行坚壁清野,进攻陕北的10万余国民党军补给十分困难。胡宗南捡了个空城,但对外却要号称胜利。

随后,国民政府颁发给攻占延安有功将领的勋章:胡宗南获二等大绶云麾勋章,军衔则由中将加上将衔正式晋升为上将军衔。

得到这些荣誉,胡宗南自然十分感激蒋介石。蒋介石对他的信任达到顶峰,他对蒋介石的报恩之心也非常迫切,甘愿做开拓“党国大业”的马前卒。

但是,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发动内战,不得人心,胡宗南率部进攻陕北后,不但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而且处处遭到民兵、游击队的袭扰,至于粮食、蔬菜,他的部队一点儿也得不到补给。胡宗南所部在遭受沙家店战役等一系列失败之后,先从陕北退守陕中,再从陕中退守陕南,落入节节败退的被动境地。

1949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派曾被俘的原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四旅旅长张新潜回胡宗南部,向他面交了中共方面呼吁他起义的信件及有关文件。胡宗南多年受蒋介石恩宠,无法摆脱同蒋的个人感情。他明确表示不能背叛蒋介石,要做文天祥,愿“为知己者死”。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经过陕南陇南战役,将胡宗南所部全部赶出西北。胡宗南残部退守西南,很快陷入人民解放军新的包围之中。

1950年3月,解放军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将剩余6万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参谋长罗列,其残余部队陆续被围歼,胡宗南带着无限惆怅的心情,率少数随从逃到台湾。

海岛暮年 坎坷潦倒

胡宗南到台湾后,蒋介石对他在西北、西南战场的失败颇为恼怒,对他的信任也不复从前。

胡宗南被失败的阴云笼罩着,感到筋疲力尽。他在台北办完公事后,即到台湾东部的花莲海滨休养。

当年拥有六十万大军的胡宗南,到花莲落脚时只剩下六名陪同人员。有一次大家在海边散步,望着大海,胡宗南问身边人:“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自杀呀?这里真是没有意思啊!”

随从听了,为他这想自杀的念头吓了一跳。

胡宗南到台湾后,没有属于自己的资产,生活困窘,连所住的房子也是好友汤恩伯借给他的。

早在1950年3月27日,即胡宗南从西昌逃到海口的那天,台北“国民政府”明令裁撤“西南军政长官公署”,调任胡宗南为“总统府战略顾问”。这是个“光杆顾问”,没有兵马,没有地盘,也没有权力。这是他自黄埔军校毕业带兵打仗以来,第一次如此狼狈。

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人不愿放过胡宗南。他们认为胡宗南是丟失西北、又丢失西南的罪魁祸首,要追究他的责任。

1950年5月上旬,台北政府“监察院”李梦彪领衔,联合了40多名监察委员,联名向“监察院”提出了对胡宗南的弹劾,引发了著名的“胡宗南弹劾案”。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国防部”军法处于1950年底宣布:李梦彪等监察委员弹劾胡宗南各项,均与事实相反,认定胡宗南无罪。

轰动台湾一时的弹劾胡宗南案乃告落幕,但胡宗南经此一事,深受打击。

胡宗南闲居约一年以后,在1951年3月17日,他突然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他去浙江省东南海中的大陈岛地区,整理指挥沿海游击部队,组建“江浙反共救国军”。一向唯命是从的胡宗南领命前往大陈岛,不到半年的时间,胡宗南就将原本散漫、毫无组织的小游击队整编成六个陆上游击队、一个海上突击队,共两万多人。从1951年到1953年,胡宗南亲自领军的游击战多达三十九次。但是,这种小规模的游击战无异于杯水车薪。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前夕,蒋介石的反攻大陆的计划也随之破灭。胡宗南于7月被调回台,8月就奉命到设在台北的国防大学学习。

1954年2月,胡宗南自国防大学毕业,成绩名列高等。这时他仍没有实际军政职务,在台北寓所闲居。

1955年8月,胡宗南被蒋介石数次传见,蒋介石准备派他到澎湖任防守司令官,问他是否愿承担。胡宗南欣然受命就任“防卫司令官”之职。于是自1955年9月,胡宗南到澎湖就任防卫司令官之职,同时晋任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在这个职位上任了两期,历时4年。在这4年中,胡宗南依然做了不少工作,尤其重视对官兵的思想教育,力图鼓动官兵思想上的热情,与“国家”与“领袖”共患难。

1959年,胡宗南在澎湖任期4年后正式退休,结束了长达35年的军旅生活,自此之后深居简出,郁郁寡欢。

1962年2月7日,胡宗南因病住院,病情恶化。2月8日,蒋介石长子、时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的蒋经国到医院慰视。胡宗南对这位比自己年轻15岁的浙江同乡笑语说:“我们浙东谚语称人死为翘辫子,我此次恐怕將翘辫子哉。”

过了不久,76岁的蒋介石亲自到到医院看望他,“嘱善调摄,抚慰备至”,这使病危的胡宗南十分激动,躺在病榻上连连低语:“国家需要我们,领袖需要我们……”

但在1962年2月14日凌晨3时许,胡宗南突然惊叫数声,随即昏迷过去。胡夫人叶霞翟闻讯率子女从家中赶来医院时,胡宗南已进入弥留状态,终无一言。至3时50分,胡宗南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终年66岁。

蒋介石听到这位由他一手培养与提拔重用、为他出生入死20多年的黄埔系首席将领离他而去,备感沉痛。于是,他在这天的“国军干部会议”上,亲自宣布了胡宗南病逝的“噩耗”,还在训话中特地加上一段悼念胡宗南的沉痛语言,对胡作了极高的评价。

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与“国民政府总统”的身份,对胡宗南之死颁赐了“功著旗常”挽额,又与“行政院长”陈诚一道颁发第1458号旌忠状以“永垂式范”,并偕夫人宋美龄亲临祭奠,抚慰胡宗南的妻子儿女。

1962年2月15日,台湾当局以台晋字第198号令,“故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并成立以何应钦、顾祝同为正副主任的治丧委员会,将胡宗南移灵于台北市极乐殡仪馆,2月17日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参加祭奠,发表纪念讲话。随后,胡宗南被安葬于台北阳明山纱帽山麓。

【轶事】

拒娶“天子之女”

胡宗南深受蒋介石宠爱,官阶步步高升,但他却始终不婚娶。当有人要为他物色佳丽时,他常以“国难当头,何以为家”而婉拒。

当时,孔祥熙和宋霭龄夫妇有一个千金,名叫孔令伟,人称“孔二小姐”,深得宋美龄宠爱。由于宋美龄一生未曾生育,蒋介石又没有女儿,孔令伟便被蒋介石认作干女儿,因此孔二小姐常常自称是“皇帝的女儿”。显赫的家族背景,加上自小娇生惯养,孔二小姐便喜怒无常、桀骜不驯甚至有些玩世不恭,一般的官宦子弟她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因而虽然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婚事却久拖不决。蒋介石有意将孔令伟许配给胡宗南,便派陈立夫撮合胡宗南与孔二小姐这桩婚事。

精明的胡宗南悄悄向戴笠打听孔二小姐的有关情况。戴笠告诉胡宗南:这位孔二小姐生性孤傲,作风散漫,平时奇装异服打扮,而且品行不端……

胡宗南一听就老大不高兴,我怎么能娶这样的女子?

但孔二小姐看中了胡宗南的官阶和权力,所以兴冲冲地主动从重庆飞抵西安“相亲”,希望能当个司令官太太。颇有心计的胡宗南得知孔二小姐已经抵达西安,于是化了装,悄悄来到孔二小姐的住处打探情况。他不见则已,一见之下大倒胃口。只见这位孔二小姐短发西装、长相粗鄙,给人的印象不是一位窈窕淑女,而是一个十足的“市井恶少”。

胡宗南回到住处后立即吩咐随从副官道:“快走!孔二小姐派人来找我,就说我军务繁忙,前方有事,临时出差去了。”

孔二小姐讨了个没趣,悻悻然回到重庆。

事后,胡宗南写信给陈立夫,推托说:“孔二小姐是名门闺秀,自己高攀不上。”这门婚事就此不了了之,没人再提起。

痴情戴笠秘书

军统中有一名女特工,名叫叶霞翟,十分靓丽,是戴笠的机要秘书。戴笠有意拉拢軍中实力派胡宗南,所以每次胡宗南来拜访戴笠,戴笠就让叶霞翟陪侍左右。逐渐地,胡宗南被戴笠的这位美貌秘书迷住了,落入了情网,不能自拔。叶霞翟后来被保送到美国留学,仍与胡宗南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联系,他们通过书信互诉爱恋,长达7年之久。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攻占延安,蒋介石特颁“河图勋章”给胡宗南,还将他由中将加上将衔正式晋升为上将军衔。胡宗南遂向蒋介石提出要结婚的请求,蒋立即允准,并送了一份厚礼。历经千辛万苦,胡宗南终于抱得美人归了。

【解密】

“胡宗南弹劾案”幕后真相

胡宗南在黄埔期间结识蒋介石后,奉蒋为终身效忠对象,又作为第一期学生中的模范代表,深得蒋的器重,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

胡宗南深受蒋介石宠爱,步步高升,但在内战中屡战屡败,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宠爱。败退台湾之后,胡宗南成了赋闲的顾问。

但他的生活,却并没有平静。

1950年5月上旬,台北政府“监察院”李梦彪领衔,联合了40多名监察委员,向“监察院”提出了对胡宗南的弹劾。李梦彪等提出的弹劾文,洋洋数千言,引证详尽,议论精辟,文字铿锵有力。

弹劾文首先指责台湾当局空言“振纪纲而挽颓风”,“乃观其措施,除将李延年交付军法外,而对于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措置乖方、贻误军国最巨之胡宗南,一无处分,殊深诧异”。接着,列举了胡宗南在西北近20年中,所享受种种隆重崇高待遇与巨大军政权力:“查胡宗南以师长进驻陕甘,洊至专阃,地位不为不高;畀以防共戡乱保卫西北之事权,责任不为不重;军政大权,一手操持,大小军官,由其委任,倚畀不为不专……”

然后笔锋一转,列举了胡宗南逃离西安后的种种败绩、罪责,总结道:“种种,胡宗南犹可藉口,无可查考,以自规免,而不知其不能逃责者,国家岁靡钜饷,为胡宗南所养之数十万大军,今皆何在?所畀予之重地,节节放弃,以至于寸土无存,丧师失地,事实昭然,全国之人,共见共闻,何庸更问其他……”最后指出:“为国家前途计,理合依法提出弹劾,以肃纪纲,而振军威。”

李梦彪等人对胡宗南提出弹劾时,台湾当局正在开展一场“整肃失职军政官员”的运动。胡宗南的黄埔一期同学、在胡部任过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的李延年,因在任福州绥署副主任时,失守平潭岛,与第七十三军军长李天霞一道,被蒋介石以“擅自撤退,有亏职守”下令扣押,交付军法审判……一时间,台湾岛上,杀气腾腾,风声鹤唳。因此,当胡宗南在5月11日于花莲休养地读到李梦彪等的弹劾文后,立即赶回臺北。

李梦彪等人的弹劾文于1950年5月26日正式提交“监察院”院会。该院推派委员刘永济等11人进行审查,宣告此案成立。旋即由“监察院”将此案转送“行政院”,再由“行政院”发交“国防部”审办。同时,“监察院”并将此案移付“司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审办。当时,陈诚任“行政院”院长并主持“国防部”。胡宗南过去为派系与权力之争,长期与陈诚分庭抗礼。现在陈诚大权在握,胡以待审之身,不能不忐忑不安。但胡宗南拒绝了亲友向他提出的招待记者、制造反击舆论或上书蒋介石的建议,强作镇定地说:“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我愿意接受国法的任何裁决。对于社会的责难,愿作自我反省的依据。事实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不用我去答辩。目下,我们不必和人家争论长短,打笔墨官司。我只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任何毁谤或责难,我既不生气,也不介怀。”

但胡宗南的一些好友与僚属,却积极地为其分头奔走。他们首先想釜底抽薪,劝促李梦彪等提案人撤销原案。可是李梦彪不为所动,且不胜烦,写一纸条贴于住室门墙上,曰:“贵客光临,如有为胡宗南作说客者,请缄尊口,以免鄙人开罪。”这样,此路就不能走通。

于是,他们就走第二条路子,想以“民意代表”对“民意代表”,说动了一些“立法委员”,由颇有声誉且是律师出身的江一平领衔,声称有张鸿烈、刘暨、许绍棣、旺楚克、白如初等108人署名,联合上书蒋介石与陈诚,为胡宗南“辩诬”。他们针对弹劾文中所指责各项,指出胡宗南一生革命、苦心孤诣、“忠国忠党”、“拥护领袖”等种种功劳,胡宗南本人也在1950年8月16日向“国防部”提出详细的自辩书。

但最后决定胡宗南命运的,是蒋介石的态度。

蒋介石一直是特别宠信胡宗南的,胡宗南的发迹史足可证明。但蒋介石对胡宗南在川康战事中全军覆没、未经请示逃往海南十分恼恨。尤其是蒋介石从保密局得知胡宗南身边竟隐藏中共间谍十数年而不知后,更是愤怒。据说当1950年3月西昌即将失守时,蒋介石曾气愤地坚决不许胡宗南来台,时任副参谋总长的郭寄峤向蒋一再坚请,甚至直言:“送一名大将给敌人做俘虏,既违反战争利益,也违反指挥道德。”由于郭寄峤的坚持,蒋介石才默许派飞机去西昌接胡来台。因此,当时蒋介石欲借“监察院”弹劾胡宗南之机对胡进行惩处,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蒋介石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决定放胡宗南过这一难关。

“国防部”军法处于1950年底宣布:李梦彪等监察委员弹劾胡宗南各项,均与事实相反,认定胡宗南“自无若何刑责,足资论究……应予不付军法会审”。

轰动台湾一时的弹劾胡宗南案乃告落幕。胡宗南以败军之将,终于逃过了这一场政治风波。但是,蒋介石往日对胡宗南的特殊宠爱与破格重用,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家族】

妻子:叶霞翟(1913-1981),笔名叶苹,松阳西屏镇人。1929年从省立处州初级中学师范讲习科毕业后,在松阳县立成淑女子小学任教。1931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后转浙江省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军统高级特工。1939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系、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任成都光华大学、金陵大学教授。1947年春与胡宗南结婚。去台湾后,任“教育部”特约编纂、“中央妇女工作指导会议执事委员”,协助筹办中国文化学院,历任教务主任、家政研究所主任、副院长等职。1967年任台湾省立台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中国国民党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81年去世。

长子:胡为真(1947-),出生于南京。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曾经担任台湾驻美代表处组长、驻芝加哥办事处处长、“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驻德国代表、驻新加坡代表、“国家安全局”副局长以及“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外交与国安”经验累计达35年。此外,亦在政大外交系兼任副教授,教授国际现势课程。

次子:胡为善,出生于台湾,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财管博士,曾就职于华侨产险公司,后任教于台湾中原大学,先后出任中原大学会计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中原大学企管系教授兼商学院院长,现为台湾中原大学副校长、财务金融学系教授。

女儿:胡为美,出生于台湾,美籍华人,曾任美国北加州华文作家协会第三任会长,台湾辅仁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威斯康辛大学教育硕士,曾任美国文化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系讲师及侨生外籍生主任、《妇女》杂志编辑、中文学校校长。现任职于北京房地产投资顾问。著有《做一个快快乐乐的人》、《婚姻传奇》等书。

(编撰整理/妄言;资料来源:经盛鸿《胡宗南大传》)

(责任编辑/谭 洁)

猜你喜欢

胡宗南蒋介石
亦师亦友
亦师亦友
蒋介石对江湖习气的爱与恨
胡宗南:痴情苦等七年,娶了个戴笠情人
周恩来一顿饭决胡宗南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胡宗南考黄埔遭遇身高歧视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