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的心理活动对歌唱发声的影响
2017-06-10李敏
李敏
在声乐演唱中,很多人会提出心理活动对演唱的影响,强调在心理稳定时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声。但心理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详细了解心理活动如何影响歌唱发声才能避免问题发生。其实在声乐研究中就有研究心理、生理相结合的学派——意大利美声学派,他们的研究以心理活动为主、生理活动为辅,相互协调产生积极的作用。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的支配,在演唱歌曲或在艺术处理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下文中,我们具体地探讨一下歌唱发声心理活动的“心理障碍”以及调整技巧,因为它对于声乐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
人在日常生活中,心情是很平静的,只有遇到突发事件时才会出现心率加快、紧张或大脑一片空白等情况,歌唱演员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当心理活动无法处于正常状态时,就会影响歌唱发声,出现注意力分散、心率加快、声音控制达不到要求,甚至出现上场晕倒等情况。歌唱者在调整歌唱器官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的状态下才能迅速调节力量的平衡与协调。所以,心理障碍是歌唱发声的“绊脚石”,只有全力去控制它,要消除这种障碍,就要先明确什么是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
1、缺乏胆量
很多歌唱者会出现害怕上场,害怕发声,无论是歌唱还是学唱,一出声心里就慌了,出现心里紧张、害怕。怕自己声音难听?怕自己基本功不扎实?其实往往是对自己的声音没有把握或对声音控制达不到要求的表现。这种莫名紧张的状态,将会导致嗓子周围肌肉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是缺乏胆量就越是无法掌握正确的歌唱发声。这种心理障碍给自然歌唱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是必须努力克服的。
良好的歌唱状态是自然、轻松、平和的,当心理松弛、心情平静,才能正确的感觉到歌唱的状态、位置,才能使身体处于积极的状态。
2、缺乏激情
在歌唱时顾虑太多,思想负担太重,就会束缚自己的情绪,身体就僵硬了,歌唱出声音很苍白,很不自然。例如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黄水谣》。演唱这首曲目副歌部分时,情绪要激动,感情要强烈,用悲愤的激情去演唱,深刻地表达中华儿女对日寇侵略者的愤怒控诉。激情是使思维产生动力的火花,激情一经迸发,就会冲破紧箍的绳索,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解放和歌唱发声的自如感。
3、“怯场”
这是演唱表演中最严重的障碍,在演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论准备的有多么充分,对演唱技巧及艺术表现都很有把握,但一到场上由于不适应等情况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声音失去深呼吸的支持、嗓子发干、在高声区失误,甚至是跑调、忘词、发抖、演唱者自身动作无法完成,更严重的有可能在台上突然失声、发生休克、晕倒等情况,这就是登台胆怯的心理障碍。引起“怯场”的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声乐技术原因,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对自己的歌唱方法不适应,无法正确调整发声器官各部分机能的相互协调。导致思想负担过重,心里发慌,特别是重要的场合会给思想带来重大的压力和负担。
第二、经验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舞台的表演经历、缺乏当众演唱的实践,因此演出时显得陌生和难以适应。造成歌手临场发挥不好,从声音上表现出“怯场。”
第三、演出作品准备的不充分,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思想感情不能集中。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只要坚持练习基本功,掌握高超的技艺,到了舞台上不怕观众,多上台演出,积累实践经验,才能闯过“怯场”的难关。
二、歌唱发声时应该注意的心理状态
1、注意状态
当刻意去注意某一样事物时,引起强烈的神经冲动,这种刺激会给我们清晰地反映周围的一定事物,而离开了其余的事物,形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歌唱者在发声时要将这些综合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刻意去培养“注意”,使有意识的“注意”经过长期的联系转变为无意识的“注意”。
“注意”最重要的是分配和转移,对于歌唱者来说,在歌唱时常常顾此失彼,注意了呼吸忘了位置,顾及了位置忘了呼吸。例如,在歌唱时同时也进行着呼吸、发声几种活动,需要将注意分配到这几种活动中去,经过长期的练习,记忆它、思考它,使得注意的分配形成“自动化”的程度,当熟悉这样的动作时,注意分配也就容易多了。
2、情绪状态
当一位演唱者在遇到意外事情或者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时,会给思想带来压力和负担,常常会造成情绪低落,不能积极演唱,无法表达作品的“灵魂”。
歌唱时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歌唱时发声器官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它是歌唱时呼吸和发声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转甚至表演者超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只有充满感情的演唱才叫声音的艺术,这要靠歌唱者自己在生活中去感受。情绪常用于表达感情,歌唱者是否能恰如其分的表现情感的表达能力,都取决与是否有情绪状态。
三、“感觉”对歌唱的重要性
我们能够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换,比如,身体的移动、器官的状态等。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通过感觉而获得的基础上产生的。
1、歌唱听觉
当歌唱者歌唱时,气流会通过震动发出声波对耳朵形成一定的刺激,人能通过刺激分辨出声音的音色、音高和音量。歌唱者是靠自身对声乐的正确感觉来协调发声器官运动产生的音响效果。演唱者能不能自我分辨声音的正确、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不妨进行多种调整实验:共鸣位置靠前是什么效果?靠后又是什么效果?纯假声唱、真假声混合唱又是什么效果?总之歌唱发声的感觉不一样,声音的效果也不相同。
2、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当歌唱者在歌唱时,身体是处于相当积极地状态,这时一般会认为歌唱者发声系统都是在运动着的,其实歌唱者自身随时都左右着腔体位置,呼吸深度、发声状态、共鸣状态。所谓的静态就是“不动”,歌唱也就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过程,一旦找到呼吸的位置和支持力,就要保持这种相对稳定的扩张状态,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静态,气息和肌肉群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是相对的。当全身都在积极地演唱时,又要在动中求静,无论是如何积极地去发声、去表演、气息总是在稳定状态下平静的“下沉”的,在保持气息下沉的同时,也要找到腔体内气息流动的感觉。
四、创造力思维对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大家都说演绎一首作品的时候要有“身临其境”的状态,对听众来说如此,对歌唱者来说这种感觉更为重要。人的想象力思维越强大,创造能力就越大。创造不一定是自己见过的事物,例如演唱歌曲《牧歌》时,现场并没有蓝天白云、骏马、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时就要运用创造力思维去想象,漂浮的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簇簇雪白的羊群在大草原上缓缓地流动,这些景象互相映衬,显出一片和谐的景象,运用歌手的想象能力还可以添加景色,比如说飞翔的老鹰、舞动的蝴蝶、漂亮的花朵、远山、近水、牧马的人等,尽情的发挥个人的想象能力,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歌声也想穿透这一片景色,这样“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人的思维速度是很快的,这样的速度能使人在瞬间对刺激作出反应,在思维的作用下,歌唱时的“下沉”和“上翻”都能迅速到位,在改变音色、音量、语言、情感、人体动作方面都能表现出更好的状态。创造力思维是歌唱者的巨大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变成歌唱艺术巨大的创造能力。
美妙的歌声从嗓子中发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就要求我们要有意志、感觉、记忆、注意力和创造力思维,还要避免一些问题,比如情绪、缺乏胆量、激情、兴趣和怯场,才能学得快,唱得好。这些方面至始至终都贯穿整个歌唱过程,在学习和掌握歌唱技巧方面,要领悟其中的奥秘,长期的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