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共情能力
2017-06-10陈继梅
陈继梅
【摘 要】共情能力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大多数高中生都严重缺乏这种能力。通过共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与老师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转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学习。
【关键词】高中学生;共情能力;培养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教师,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涉及到学生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对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产生的现实基础
共情能力指的是换位思考能力,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感知他人的情感。共情能力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大多数高中生都严重缺乏这种能力。归根结底,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和祖辈都给予了太多的关注、照顾和呵护。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为大,以至于他们自私,自大,不会尊重别人,而且依赖性强,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缺少劳动自觉性。其次,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为伴,缺少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集体活动,所以他们缺乏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差。然后,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拼命的工作挣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孩子报各种课外学习辅导班,兴趣班。却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从而导致孩子内向、孤僻、缺乏积极热情的个性倾向。
(二)由中国现行的高考应试体制所致。中国现行的高考应试体制导致学校教育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考试的分数,而严重忽略了对青少年人格、情感培养。因此现在不少高中生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虽然快成年了,却仍然像个小学生一样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关心,甚至直接忽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抵触心理,让他们不断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尽可能的摆脱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文化共情意识,让他们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策略如下: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一,教师应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进而让学生改变对老师的态度、看法和行为,以达到向师性。时时关注受挫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所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与教材相關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分类,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特长班,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二)教会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学生难免与老师或同学发生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产生于沟通不当或沟通缺乏,让学生学会体谅别人,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如果我们能理解对方内心的情绪与感受,双方的心会靠的近一些。如果我们运用得非常熟练,非常得体,用最普通的语言,最实在的态度来表达,那么就具有了对他人想法的共情能力。我们可以有计划的创设必要的场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亲身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常犯的错误,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真正做到了对他人想法的共情。以情育情,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要提高准确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既要专注的听他人的话,也要有技巧的重复对方讲过的话,即概要的归纳并说出对方所讲的主要意思,与对方进行核对。如果对方觉得你已经明白了他的话,那么双方的气氛就会改善,距离会拉近,很容易消除敌对的或紧张的气氛。可是仅仅是一种归纳,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理解对方内心的情绪与感受。这样就会更好,双方的心会靠的近一些,因为有了情绪上的理解。比如,这样说:“看我有没有说错,你刚才的意思是……我没看错的话,你现在觉得很难受……我说的对不对?”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在表达上是很关键的。我们如果能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理解。这样,我们才算是做到了对他人想法的共情。如果我们运用得非常熟练,非常得体,用最普通的语言,最实在的态度来表达,那么就具有了对他人想法的共情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老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打算,指导学生调整目标,做好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激发学习兴趣,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认真地倾听,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有意创设的挫折教育情景中,体验挫折。而老师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建议或技巧,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来抓,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建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此一来,学生才会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培养学生共情应对能力,还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必要的共情训练。共情训练就是对个体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进行训练,其基本方式是角色模拟。例如,笔者在进行法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当事人访谈”、“模拟法庭”、“与法同行”等多种形式的共情训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不同角色的人物心理,形成共情。在模拟法庭上,学生当上了“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法官”,正义得到“伸张”,罪恶得到“惩罚”,逼真的审判程序揭开了诉讼的神秘面纱,使学生真切地领略到法律的尊严。
(四)家校共育。家校应相互配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作为家长,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作为老师,要教会家长放弃娇生惯养孩子的做法,让孩子学会共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平等。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校改善教育方式。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生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更有利于转变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让他们不断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形成文化共情意识,让他们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