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数学文本阅读,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2017-06-10孙彩霞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期
关键词:例题文本教材

孙彩霞

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时常能听到老师的抱怨:“学生做题就不读题”;看到孩子们错题分析的原因:“我没有看清题”;读着家长的评价:“孩子太粗心了!”静心反思我们的试卷,其成绩不理想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不可能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自主学习首先从是让学生阅读文本做起。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使学习效果最大化。我认为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读什么

数学课本的阅读与读其他读物是不同的,文学类的书籍,学生往往被优美的词句或引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学生会津津有味的读下去。而数学书相对来说就比較枯燥、难懂,学生不很情愿去读,也不会读。即使拿起数学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数学书到底读些什么呢?

(1)读教材例题。例题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是学习的例子和典范。从学习的角度上讲,

阅读例题,就是自我学习的第一步,从中可以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更对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规范解题格式等都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学生阅读教材例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阅读例题时,不能只是让学生读读、看看、念念,要注重教师的点拨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

(2)读插图符号。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插图比较多是一大特点,每一幅图都有他不同的意图和用意,因此,要指导学生从直观的图画中寻找数学问题;从直观的图形中抽象出数学的内涵;从插图的序列呈现中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书上有一幅插图,呈现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容积与圆柱容积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看插图,明确实验的方法、过程、步骤之后,用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这样通过把插图的实验过程还原而获得对知识深刻的理解,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学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个箭头,一个括号、一个虚线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因此也要教会孩子读懂数学符号,把无声的语言内化为有声语言。

(3)读交流分享。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节课,每页书上都能看到,三、五个小朋友围成一桌,讨论交流的场景,而每个小朋友不同的话语,有着不同的用意,都起着启迪、引领作用,所以,有序的读懂每位小朋友的话语,也是阅读教材的基本内容。

(4)读教材结语。数学书中数学课本上的结语是经过归纳而得出的精练、准确的表述性语言。一字不多,又一字不能少,每个字都有它的含义,因此我们要指导孩子去咀嚼结语的内涵,使之理解到位、准确、深刻。如“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是1的两个数”,必须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只有”的用词准确性,如果去掉“只”就错了。让孩子在阅读中明晰方法,理清思路,体会数学的严密性。

二、怎样读

谈到读语文、读英语,大家都很赞成,并且学生们大声的读、大声的背,书声朗朗。然而读数学书,很多学生却手足无措,拿着书上翻下翻,左看右看。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学数学就靠听讲、做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学会读数学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读数学书呢?

1.阅读要动口

数学也要大声的朗读,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印象,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不妨让孩子用一定的时间将数学书也像读语文课文一样大声的读一读,定会对文本的理解有所提升,对数学题目的敏感度也会有所提高。

2.阅读要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发展。读数学书手中要有笔和纸。一是动笔圈画。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把闪现的想法和疑问记录下来,做到自我心中有数。二是动笔演练。读懂后,可以把书上的例子重新做一遍,然后和书上的对照,检验自己是否理解和掌握。读后练习,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回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三是动手操作。遇到动手操作题要亲身剪、拼、折、量,并进行观察、比较、体验,深入理解,用心体会。

3.阅读要动脑

读书要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节时,为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阅读:

(1)在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认为哪种最特殊?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呢?

(2)什么叫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用△标出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何时读

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阅读呢?把握好阅读的时机,才能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课前读:学习新课前自我阅读。教师可以在新课前,根据所学知识内容,有意识去挖掘和提炼出几个问题作为预习提纲(问题不在于多少,只要能促使学生真正去看书阅读就行),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数学书,做到新知心中有数。

课上读: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在课堂上何时让孩子读书呢?

第一,在学生产生疑问而自身又解答不出时,让孩子从读书中寻求答案。在教学《数字编码》一节时,我以“一个邮递员送一封邮政编码被污渍涂抹的信件为情景,让学生说一说:这封信能送到吗”为导入,这时学生都知道不能,已经感知到邮政编码代表邮件的地址,但邮政编码中的6个数字都代表什么含义呢?学生却不知道,带着这样的疑问,让学生阅读课本,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收获知识。自主阅读获取的知识,远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要好的多。

第二,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可以让孩子从书中追寻所以然。在学生预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后,都知道面积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可是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要除以2呢?这个问题抛出后,很多同学哑口无言了,这时让学生再次阅读教材,边阅读边操作,理清算理,明确道理。

第三,学生的见解与书中的方法、总结不一时可以让孩子阅读数学书,从书中学到更多的、更完善的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显然学生的总结不够全面,因此,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异同,学生立刻就会发现,书中的结语中多了“任意”二字,这是借机问学生:“任意”是什么意思?不要这两个字行吗?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该读时一定要让孩子读,不该都时决不能读,抓住学生的认知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如其分的让孩子读,高质高效的让孩子去读。

课后读:课上的阅读远远不能满足孩子读的需要,因此,课后我们可以让孩子读书中的“你知道吗”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读读有关的数学读物、数学报纸,充分的利用教学网络资源,搜索和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网站,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重视数学文本阅读,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知道读什么,教会学生怎样读,更要把握好读的时机,让孩子会读数学书,能读懂数学书,更喜欢读数学书。让读数学书成为自主学习的核心,让阅读数学书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猜你喜欢

例题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