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017-06-10张朝英
张朝英
摘 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万事成功的保证,初中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如今太多的教学形式埋没在平淡无奇的浪潮中,导致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因此,“导入教学”应运而生,教师通过开篇设趣,在一堂课的起步阶段就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渐入佳境,从而突破語文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初中语文;导入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教师与学生应维持教学相长的平衡关系,“教”应该从“导”开始,恰当的导入可加快学生进入新课时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文围绕“好的开头”能给成功铺路为主题,详细描述了几点导入教学的方式,并用成功的教学案例做陪衬,希望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初中生的学习都能赢在起跑线上。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简洁、有效的导入教学方法便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式。在运用此方法的时候,教师要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班级气氛,上课时以自然、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们进行谈话、提问、讨论等,然后还要用最简明的语言交代学习本文的目标和任务,然后导入课文的主要内容。
譬如:在导入《桂林山水》这篇写景散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拥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游玩过吗?
生1:我去过,那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鼻山。但是有很多学生摇头表示没有去过。
教师仍可以发问:那你们在电视或者网络上欣赏过桂林山水的美吗?
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此教师可以一一让他们说出内心对桂林的想法,想法越多,证明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兴趣越大,那么导入的过程便不会显得过于复杂。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陈淼在描述桂林的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仿佛将他们完整得置于我们眼前,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诵这篇课文好吗?
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感到很兴奋,因此读课文时便会赋予浓厚的感情。像这种开门见山式导入法仅仅凭借非常简单的几句介绍,就能够让学生萌生了对桂林山水的无限憧憬、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从而顺利地开启新课文的导入讲解。
二、提倡“温故而知新”进行导入教学
孔夫子的一句至理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流传千古。为了让重要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教师要擅于发现符合教学目的的普遍规律,将旧知识用作课堂导入的凭借物,可以达到再三温故的效果。
例如:在教巴金老人的《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用《火烧云》这篇散文做铺垫,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火烧云》吗?
记忆优秀的学生都大声喊道:记得。
生1: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便是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瞬息万变,美得令人沉醉。
师:今天的《鸟的天堂》也与天空有关,与火烧云用类似指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呢?
同学们都支持教师往下讲解。因此通过这种回顾以往课文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燃点”,让他们学会关注写作的技巧与长处,并总结出规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用介绍写作背景的方式导入教学
每篇文章的背后都隐藏着它特有的写作背景、含义与作者的用意,无论是抒情,亦或是议论、说明,它们都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因此利用详细介绍写作背景的方式也不乏是一种优秀的导入教学方式。凡是拥有时代背景的重要课文,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用心感悟文章的意蕴,挖掘出新线索。
比如:在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撰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采用以下的互动方式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即将学习《月光曲》这篇抒情散文,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1:是德国的乐圣——贝多芬。
师:是的,那你们想听老师讲一讲贝多芬的生平吗?
同学们对此都非常感兴趣。
师:贝多芬1770年12月26日出生在德国一座迷人的城市——波恩,他的家族本就与音乐结缘,所以自小他就耳濡目染,受到音乐的熏陶,再加上他对音乐的兴趣更让他对钢琴爱不释手。但遗憾的是,1793年起他发觉自己的的听觉逐渐下降,经检查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之后,贝多芬没有被噩运摧毁,他一生都没有放弃他的创作,因为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今天的《月光曲》就是他的巨作之一,就让我们阅读课文来学习吧!此话结束之后,教室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
教师采用导入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很自然地清楚到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家的生平,这样一来学生也能维持强烈的兴趣来学习课文,可谓一举两得。
四、总结
语文教材中摘录的课文类型多种多样,导入课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导入教学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一开始吸取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教学实践证明,导入教学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花费精力在导入教学创新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平添一份秋色,从而让语文生活更加的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杨培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中),2013,03.
[2]张志强.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