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思想在小学课堂的应用
2017-06-10刘翠玲
刘翠玲
从教育最本身的定义中我们知道“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观念初步奠基和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和性格。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引导学生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套用同样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根据该阶段的学生特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化。早在几千年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就以“因材施教”这一成语给了我们后人,特别是老师这一群体最好的实例和思考。他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是怎样做到因材施教的呢?
一、对学生的性格要有充分的了解
要了解学生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内向型的学生一般比较抑郁寡欢不敢表现自己,课堂中老师就要多给机会并鼓励这部分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不同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个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小组合作时不仅要考虑学生成绩的搭配,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同一小组要有不同性格的学生,这样才更有利不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更能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
二、了解学生的强项与弱项
先用观察的方法来判定学生强项跟弱项,利用学生的强项带动其他领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某种弱项要加强训练反复练习。比如有些学生很喜欢画画,有较强的“视觉/空间智能,但是数学成绩却不理想,这时老师就要充分利用他的强项,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鼓励他绘画出立体感强而又精美的图形,然后在全班展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以此来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帮助成绩提高。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看他是:①冲动型与沉思型;②长依存型与长独立型;③聚合型与发散型;④多元型。比如,冲动型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可能反应快、灵活、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也容易出错,而且在课堂中往往在别人还在思考的时候就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影响别的同学的思考进程。这时老师在肯定其反应灵敏外还要引导这类型的学生向沉思型的学生学习,在相处答案后再好好反复推敲,保证准确性,反之则要鼓励沉思型的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
四、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基础、认知等方面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要求也不同。在学习同一知识点时并不能同时达到教师的主观要求。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统一要求,势必會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而并不利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就必须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节的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其最终的教学目标都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法则。但教师应面向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C等生通过模仿例题进行计算,逐步掌握法则;B等生要按步骤进行计算,深入理解算理;A等生则不仅要完成中差生的要求,还要学会根据法则说明算理。
虽然,我们知道对于大部分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数学”是一门相对枯燥无味,甚至是难以驾驭的学科。但是在很多老师和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出只要是教学的方法得当,能够依据学生的自身特性来设计教学方法也能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首先,有效地引入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凡事开头难”是我们熟知的一句古语,在课堂上如何在教学的伊始就引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例如我们在讲解倍数的定义是我们可以以春游作为背景,用美丽的春景与孩子们对于游玩的憧憬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仅会容易放下对于学习的抗拒,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这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学内容因依照各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变形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在设计中有一个原则就是“用图画变得等来代替文字”。通过对各个阶层的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于文字人们总是更加能够接受图画、图标等的更加直观的变现形式。数学的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必须接触的数据和数字,孩子们在接触数据的时候很难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影像,因此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在课堂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的工具,将教学的内容更加具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们形成具体的形象,从而促进课堂的质量。
最后,对于知识的巩固。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纸质作业等的形式来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在基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及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社会事件等的形式让同学们接触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及巩固知识。例如举办班级跳蚤市场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同样的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更加贴近同学们的知识阶段。这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也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的主要场所。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教师要兼顾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着眼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