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紧密结合
2017-06-10侍元元
侍元元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多元、社会思潮多样、价值追求多变,如何摆脱阵地有形乏力、教育有功无力、党建工作缺乏吸引力的状况?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如何紧密结合的角度,分析如何有效做到立得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方法及路径。
关键词 意识形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党建 网络空间 紧密结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42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如何对其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水平如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更具有极其重要、事关兴衰存亡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水平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國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通过各类阵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力,是各类高校的当务之急。
1 摆脱“无力”、“空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凾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个相对宽乏的大概念,包含实体的、网络虚拟的各类载体、渠道活动形式不同、称谓各异、活动的主体和主题也各有侧重。但目的都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活动,旨在成风化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接班人。那么,时下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整体情况和化人、育人的成效如何、有哪些问题应该凾待解决呢?
(1)“无力”、“空乏”感是不少高校师生的共性问题,凾待夯实高校意识形态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建党不断进步,各地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党员学生“三严三实”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强。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充分信任,自觉拥护的,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赞同和肯定的。但也应看到,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种“无力感”,不少学生对本校意识形态阵地感到“空乏”,一些不怎么愿意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生党建活动。高校党团组织学代会、青联会、学生处、团委、党总支部等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形式、载体和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活动,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有的学生参加大讲堂、上大党课、听政治宣讲报告人到心不到,抢座后排低头玩手机上网看各种信息;有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愿参加家教、打工等勤工俭学活动,不肯参加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行动;还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热衷于周末过生日、请客、派对,甚至在外租房,置校纪、校风、校规而不顾……深入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不得法,工作格局陈旧,未能吸引大学生广泛、自觉参加;一方面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活动不正常,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学校机关党委(总支)、团委、学代会、青联会、学生处和校园文化媒介宣传组织名为各司其职而没有真正尽职,活动多求轰轰烈烈,少讲实效。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使思想教育和学生党建摆脱“无力”和“空乏”的被动局面。切实做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兼顾,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
(2)客观看待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和大学生多种思潮并存的复杂局面。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无处不在,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多样。比如,有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活动,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党的历史和主张,为将来考公务员、考大学生村官、考研究生寻找现实问题的“理论答案”;有人则为拿到学分,争取入党或成为“优秀党员”,为毕业就业奠定基础,为向家人证明子女“有出息”;也有人是为了将来创新创业提供适应社会需求提供指导等。而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活动,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丰富他们对时事政治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这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活动的主导部门都要加强调查研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全覆盖,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全过程;既要用正确的理论和舆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又要注重分类施教,循循善诱,讲求实效。用马克思主义一元理论指导解决大学生思想多元、思潮多样的复杂局面各种问题。
(3)抓好学生党员这个“关键少教”,发挥党员骨干的引进带头作用。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逾211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共有学生党支部7.96万个;全国高校教职工党员总数为125万个,占高校教职工总数的56%,共有教职工党支部10.06万个。学生党员绝大多数是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关键少数”,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的得力助手。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力”,学生党建是关键。现在大学生中的一批优秀分子,大多要求进步,已被学校党组织吸收,收为共产党员。这些党员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骨干,他们分布在各个院、系,能较好地发挥党员骨干的引领带头作用。要通过学生党建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定力。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党员学生要从严要求自己,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守法,为身边的大学生青年作爱国奉献表率、学习进步表率、创新创业表率。尤其要通过他们在学生党建政治教育中,警惕与批驳意识形态“虚无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举办学生大讲堂、上大党课“过时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条论”等错误认识。学生党建在平时的“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和美育教育中,要着眼于形势发展和高校特点,在谋中谋深中把握大局,在尽责尽力中把握导向,在创新创造中把握方法,在精细精准中把握对象,在善作善成中把握节奏,在从严从实中把握落点。把党性教育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相结合,例如,我们江苏省近年开展了实施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行动、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壮大行动等,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体现在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如何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深度结合,哪些对象听集中宣讲、哪些学生典型能开展大力宣传、组织学生向身边典型学习,哪些思潮能组织学生辩论,哪些网言微语应组织学生党员批驳等等。都要掌握好时、效、度,选择好落点,控制力道,拿捏尺度。既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要切实维护好高校的和谐安定,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结合,应注意分类施教,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补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的短板,需要从坚守并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入手。如何坚守和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笔者认为要实施分类施教,做到“三个结合”。
(1)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专题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作用重要任务。巩固和扩展意识形态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都有紧扣时代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把培养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现在有些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误认为“空洞说教”,是“教条理论”。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占据着方法论的制高点。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能够持续地鼓舞人民,深远地影响着社会。也有些大学生受境外网络入侵蓄意丑化污损我国政党政府的“灭偶像”、“灭自尊”、“换祖宗”、“污政府”、“扭历史”的有害“精神白蚁”影响,也在同学圈、老乡圈里转发传播一些微博造谣和微信谣言,甚至仿照境外敌对势力的口吻,散布一些俏皮的不负责任的甚至低俗粗鄙的黄色有害段子,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对各种认识误区和蓄意炮制的谣言、段子,就应采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相结合的方法,理直气壮地组织广大学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适度开展思想交锋辩论,运用大讲堂、上大党课、校园网络论坛、征文竞赛、诗歌朗诵、颂党颂祖国颂英雄文艺演出、专题展览、宣传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方式方法,守住校园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大学生和学生党员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交流思想、传承文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和大课堂。必须把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学生党建的全过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共党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切学教活动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各种消极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召唤,投身到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2)校内意识形态阵地教育与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永衡课题。高校校园内的各种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常办常新,引人入胜,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和青年人的审美兴趣,也要重视意识形态构建背后的利益逻辑。回应大学生的利益关切,就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更有活力和吸引力。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利益是思想理论的基础,追求利益是社会活动的动因。大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如贫困学生期望得到社会和学校关注完成学业、家庭父母离异或遭遇突发自然灾害的学生期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突发重病的学生期望得到同学和学校的救助、家庭贫寒的学生期望得到勤工俭学的机会、渴盼创新创业的学生期望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同学的支持等。校园意识形态的活动就要加强正确的苦乐觀、义利观、得失观、荣辱观、友情观的教育引导。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7日会见中国记协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时,对新闻记者提出四点殷切希望: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三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四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这四点希望完全适用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应把握的方向、导向、志向和取向。所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党建要从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学代会、团委会、青联会、党支书、支部等组织,建立健全学生利益表达机制和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困难,在解决学生的切实利益问题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活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的延伸和拓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有别、组织渠道也有差异。但大多数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例如,有所在地城市组织的大型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国际论坛活动,特别重大的突发自然灾害抢险救灾活动,学校组织的走访长征路线、抗战英雄、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人物活动、党团组织牵头的关爱老人、关爱弱势群体、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志愿者行动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近日部署的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这些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大学生焠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好课堂。党员学生志愿者带动非党员学生参加,让大家耳濡目染、亲身感受、面对面接受熏陶、感染,对青年的成长进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有形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和虚拟网络空间教育相结合,让高校网站、微博、微信、论坛更有温度。据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已有手机微信活跃用户7.62亿,这个数字到年底又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大学生人人有笔记本电脑,个个有智能手机可以上网。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手机短信,微信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和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电信诈骗、微信谣言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国家《网络安全法》颁布之前及“国家队”联手严厉打击网络诈骗之时,高校的学生“微领域”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复杂情况,山东徐玉玉等3名大学生受网信诈骗失去生命的教训,告诉人们大学青年也是网络魑魅魍魉的主攻对象。网络犯罪团伙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仅骗钱、骗物,也骗情骗色。更可怕的是“微领域”中成千上万的精心打造的桥段,幽默风趣,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更容易使大学生们精神中毒,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此,高校要利用有形的意识形态阵地,宣传、宣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有关部门织就网络安全“法网”的各种法规、通知、通告和禁令,使大学生们明确怎样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切实加强高校网络空间阵地建设,使高校官方网站和“微领域”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使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青年,贴近民生,让真相跑赢谣言,让美文滋养学生心灵。对治理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要讲究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关键环节,及时化解矛盾和危机。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建设有爱心、有温度、有黏度、真实、权威、可信的高校网络空间和防护网络安全的铁壁铜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