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蒙城县小麦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7-06-10席干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苗情麦田小麦

席干

摘要 闡述了2015—2016年度永城市小麦生产情况,总结了其特点,论述了其采取的措施,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小麦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小麦;生产特点;措施;问题;建议;河南永城;2015—2016年度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59-02

2015—2016年,永城市小麦生产虽然经历了冬前阴雨寡照、冬季冻害、拔节期干旱、后期病害重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但通过强化科学应变管理,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小麦大灾之年实现了丰产。通过客观分析,为今后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 小麦生产情况

2015—2016年永城市播种面积11.8万hm2,较上年度增加0.13万hm2,增幅为1.1%;据农技部门调查,平均有效穗数579万穗/hm2,穗粒数34.3粒,千粒重44.1 g,八五折产量7 441.5 kg/hm2,较上年的7 527 kg/hm2下降85.5 kg/hm2,减幅为1.1%;总产87.8万t,与上年持平。单产虽然减产,在夏粮生产“十三连增”的历史上仍属第2个高产丰收年份。

2 小麦生产特点

2.1 播种基础好,苗齐苗全苗足

一是2015年10月初全市平均降雨34.5 mm,麦播墒情充足。二是播期适宜集中。市北壤土多在10月8—12日播种,市南淤地和砂姜黑土区多在10月5—10日播种;少部分玉米种植大户在10月15—25日播种结束;全市小麦苗全苗匀苗足,出苗情况好于常年。

2.2 低温冻害重发,冬季苗情偏弱

10月5日至11月30日,0 ℃以上积温709.8 ℃,较常年偏高57.4 ℃;降雨量107.9 mm,较常年偏多20.7 mm。前期高温多雨,加之11月持续低温寡照,小麦植株高、叶片长,抗逆能力差。11月23日温度陡降至0 ℃以下,小麦较常年提前10~15 d进入越冬期,冬前分蘖期缩短,生长量不足。11月27日,极端气温达-7.4 ℃,小麦冻害重;1月22—24日再次出现大幅度降温大风天气,极端气温再次降到-1.9 ℃,不利于前期受冻麦田恢复生长,长势较弱麦田进一步遭受冻害,造成越冬期苗情较差。据农情调查:一二类占比93%,较常年减少约4.5个百分点,较上年减少4.4个百分点;一类苗占比79%,较上年减少10.6个百分点,群体减少66万个/hm2、单株分蘖减少1.1个、单株次生根少0.9条、叶龄多0.1片;二类苗占比14.0%,较上年增加6.3个百分点,群体减少64.5万个/hm2、单株分蘖减少0.3个、次生根增加0.4条、叶龄多0.7片;三类苗占比6.8%,较上年的4.2%增加个2.6百分点,单株分蘖减少0.1个、单株次生根少0.3条、叶龄多1.1片;小麦苗情总体偏弱。

2.3 早春苗情转化快,长势好于预期

市委市政府及农业局领导准确把握2016年小麦生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组织技人员跟踪调查苗情变化,因时因苗开展麦田管理。重点促弱壮、病虫防控,早动手、早管理,早保促发,抓住墒情、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搞好中耕划锄,保墒提温,加快小麦生长速度,尤其针对二、三类苗田,结合浇水进行施肥,培育壮秆大穗,增加春季分蘖,促苗早发快长。由于技术措施到位,苗情转化升级较为理想。据返青期苗情调查,一类苗占80.8%,二类苗占17.0%,一、二类苗占97.8%,较冬前增加4.9个百分点,苗情明显向好的方向转化,苗情长势明显好于预期,为稳定小麦生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4 成产三要素一减二增

受气候因素影响,2016年小麦产量三要素表现为一减二增,即单位面积穗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

单位面积穗数减少原因:一是11月气温偏低,小麦越冬早,单位面积群体较上年明显减少。二是3月6日至4月14日,雨水偏少,气温偏高,市北降雨量不足10 mm,市南降雨量不足30 mm;3月下旬全市普遍出现旱情,4月旱情持续加重,抗旱不及时的麦田出现“卡脖旱”,成穗率低,平均单位面积穗数较上年减少112.5万穗/hm2。穗粒数增加原因:3月平均气温11.5 ℃,较常年同期偏高3.2 ℃;4月平均气温17.5 ℃,较常年同期偏高2.1 ℃,3月、4月气温适宜,相对平稳,没有倒春寒和低温冷害,有利于促进小麦生长和小花发育,既有利于弥补冬前生长量不足,又利于成大穗。加之春季管理及时到位,促大蘖成穗,穗粒数较上年增加5.4粒。千粒重增加原因:5月平均气温20.6 ℃,降雨量88 mm,小麦灌浆期田间墒情适宜,温度条件好,没有干热风的影响,利于小麦灌浆,千粒重较上年增加0.3 g。

2.5 病虫害前轻后重

播种至返青期墒情足,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侵染早,但病菌受冬前极端低温、3月中下旬无雨、田间墒情差及不利因素的抑制,前期病害发展慢,发病程度轻;4月中旬后雨水偏多,利于中后期多种病害的发生。市南少部分玉米茬晚播麦田,感病品种郑麦7698、周麦27赤霉病发生严重,病穗率20%~93%,病粒率8.0%~31.6%,远超过国家赤霉病粒的安全标准3.8%,虽然平均产量4 204.5 kg/hm2,但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受到严重影响;市北未用优质杀菌剂拌种的麦田全蚀病、茎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偏重发生,4月底麦田就出现枯死白穗,平均产量3 780 kg/hm2,减产严重。

2.6 平均产量减少

2016年小麦拔节期雨水分布不均匀、后期病害重发,田间产量有增有减,悬殊较大,平均产量减少。市西南拔节期雨水偏多地区的李寨、裴桥、马桥和其他地区拔节期遇旱浇水麦田,产量8 250~9 750 kg/hm2,最高达10 710 kg/hm2,产量较上年增加;部分旱情严重及后期病害重发麦田,产量3 000~4 500 kg/hm2,减产幅度大。全市总平均产量7 441.5 kg/hm2,较上年下降85.5 kg/hm2。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品种布局合理,优良品种覆盖率100%,其中周22、周27、百农207、矮抗58、郑麦7698、众麦1号等主推品种面积达90%以上。深耕整地和旋耕地播前镇压面积增大,秸秆还田质量进一步提高[1]。深耕麦田较旋耕麦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增加2.0~2.5 g,产量增加900~1 200 kg/hm2。大力推广病虫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草害。一是播前推广新型高效种衣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与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复配或混配)包衣技术,减轻麦田返青期—拔节期病虫发生程度,全生育期减少用药1~2次;二是中后期采用杀虫杀菌剂+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等全面实施“一喷三防”,特别是齐穗至扬花期,结合药肥补助工作,张贴药肥补贴公告5 000张,印发明白纸5万份,全市抽出60名技术人员分乡包村指导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据市植保站统计,2015—2016年永城市小麦病虫草害累计发生面积45.1万hm2,防治面积43.9万hm2,挽回损失90 032 t。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印发测土施肥技术资料2.5万份,大力推广平衡施肥与前氮后移技术:底施45%配方复合肥750~900 kg/hm2,返青—拔节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据市土肥站对29个乡镇抽查:全市配方施肥面积占90%,较上年增加5%,减少底肥用量150~225 kg/hm2,小麦平均产量7 884 kg/hm2,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490.5 kg/hm2;同时高产麦田和优质小麦追肥推迟至拔节末期,确保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改以前大水漫灌为微喷带和大型高效喷灌机械浇水,节约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2]。

3.2 技术宣传与服务到位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宣传和手机短信平台,第一时间把关键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指导农户科学管理。二是组织农业专家现场讲解、发放技术明白纸,准确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麦季印发《永城农技推广》14期,技术明白纸15万份。三是以基层区域站、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等为契机,农业局组织全体技术人员分乡包户,加强技术宣传与田间指导,让农户不等不靠,及时采取有效的麦田管理措施,促进夏粮稳产丰收[3]。

3.3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结合基层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扶贫等项目,培养农村技术能人。小麦生育期举办麦田管理技术培训班200余场次,培训农民6万人次,新闻媒体技术讲座9期次,解决了农户在麦田管理上的技术难题。

3.4 科学应变田间管理

针对苗情、墒情,应变田间管理,为夏粮生产争取了主动。一是针对冬季冻害重的情况,弱苗麦田采取早追肥与叶面补肥,加快苗情转化升级。二是浇好拔节水,提高成穗率。据示范田调查:干旱麦田,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浇2次水的,产量9 180 kg/hm2;浇1次水的,产量7 746 kg/hm2;4月8日后晚浇麦田,产量7 201.5 kg/hm2;三者均较未浇水麦田产量4 270.5 kg/hm2增产极为显著;水已成为农业丰产丰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3.5 强化项目实施与示范带动

2015—2016年度,以高标准粮田建为平台,通过“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院市合作”等项目实施,围绕节本增效、绿色高效、提质增效,培养了大批示范户和科技明白人,辐射带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技术水平和种粮积极性。全市5个小麦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方,平均产量为8 250 kg/hm2;科技支撑项目区万亩示范方平均产量为7 788 kg/hm2,综合示范区平均产量为8 377.5 kg/hm2,产量最高达10 050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900 kg/hm2以上。通过组织观摩,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4]。

4 存在的問题

4.1 整地和播种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麦田耕层浅,不利根系下扎。二是土壤不实,播种深,麦苗弱。三是农机农艺有效融合度依旧不高,部分麦田出现出苗率低、黄苗、弱苗现象。

4.2 秸秆还田不理想

玉米秸秆长,秸秆量大,抛撒不均匀,影响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同时秸秆田面积的增大,导致根部病虫害加剧发生。

4.3 关键技术应用不到位

从事小麦生产的多为妇女、老人,文化素质偏低,影响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实用。如部分麦田仍存在大播量、盲目用药用肥、重治轻防等问题,投入大、污染重。

4.4 抗灾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高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灌溉能力明显提升,但部分村井电配套率仍然不高,抗御灾害能力相对较弱。此外,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作物抗旱抗逆性差。

4.5 种粮大户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种粮大户受劳动力、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关键技术不能很好地及时落实,小麦生产水平甚至落后普通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5 建议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秸秆还田、整地与播种质量。三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四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作物抗逆能性。五是推进全程机械化病虫综合防控,全面实施统防统治。

6 参考文献

[1] 赵凤娟.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河北农业,2013(5):17-18.

[2] 刘炳顺,邹萍.发展禄丰县小麦生产措施[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3):71-74.

[3] 侯莉莉,高建军.特殊气候对偃师市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变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298-299.

[4] 苌收伟,李少昌,路志英,等.鹤壁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8(7):129-130.

猜你喜欢

苗情麦田小麦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影响北方春玉米苗情的因素分析及相关措施
基施沼肥对小麦冬前苗情及产量影响试验
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
不同墒情和播深对小麦出苗及冬前苗情的影响
只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