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邓稼先》学做“糖葫芦”

2017-06-10王佑军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莎莉文甜橙竹签

★作者简介

王佑军,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副院长,中学语文教研员,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荆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江大学硕士生导师。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学作文课程化”主张,带领荆州教师开展作文教学课程化实验,使荆州作文教学做到了序列化、模块化和规范化。成果获湖北省教研成果一等奖。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开栏寄语

课文是精选的大家作品,是最好的作文范例。在这里,王老师将和你一起研读课文,以开放的阅读视野、新鲜的读写方式和实用的读写训练,敲开课文的果壳,探索作文的路径。让我们一起深度阅读课文,窥探美文之心,领悟写作堂奥。

面对《邓稼先》这样一篇课文,我们究竟可以学到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把文本资源做一个梳理:第一,开篇写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的背景,为表现人物做铺垫;第二,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为表现人物做渲染;第三,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用对比的手法写人物;第四,把人物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凸显人物的国际视野和民族根基。从这样的梳理可以看出,仅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邓稼先》这篇人物传记就有着丰富的教学价值,从上述梳理的任一角度实施教学,都会让你有所得。但是,在我看来,这篇课文还有更具价值的学习选择。

我们可以从课文内容梳理说起。课文抓住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荡的性格特点,全面反映了邓稼先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你吃过糖葫芦吗?是的,就街上随处可见的一串串颜色鲜艳的糖葫芦。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攒成串,穿在竹签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好吃,好看,还好拿。

我们看《邓稼先》这篇文章,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一段背景”“一个贡献”“一个比较”“一件小事”“一句话”,最后引用了“几段评价”——这多么像一个精致的糖葫芦啊!作者把自己对邓稼先的了解和理解揉捏成五个糖球,穿在了“赞颂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这根“竹签”上。这其实是“多事写一人”的结构方式,就是通过写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物的品貌特征。

当然,“糖葫芦”结构还是一种作文的思维方式。就是在写一个人时,我们可以围绕这个人,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事精选出来,把那些特征不明显或者性质重复的事件剔除掉,把那些最能凸显人物品貌特征的事件留下来,做成一个个糖球,然后寻找一根合适的“竹签”,将这几件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联成章,共同反映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其实,许多名家的作品都是这种结构方式。如《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写了与莎莉文老师的三个生活片段,第一个片段写与莎莉文老师的第一次见面;第二个片段写莎莉文老师第一次教“我”拼写单词;第三个片段写“我”与莎莉文老师发生冲突后,莎莉文老师如何耐心引导和循循善诱。而串起这三个片段的就是师生之间的“爱与感激”。

而且,许多名家也是这样去思考写作的。你看史铁生的经典散文《秋天的怀念》,其实就是写了三次“看花”。第一次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不想去;第二次“我”勉强同意了,但母亲突然病逝了;第三次妹妹推着我去看花,“我”懂了母亲的心愿。“看花”和每件事情紧密相关,是这篇文章的“竹签”。从这个范例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串起葫芦糖的“竹签”不一定非得是文章的中心或人物的品貌特征,它也可以是一个节日、一句话、一句诗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以是一种花草、一个动物、一本书、一首歌,还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种事物……

今天我们只学一招:做糖葫芦。“糖葫芦”不仅是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更是一个很有用的思维导图,经常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去写作文,你就有了中心意识、线索意识和选材意识。

我们跟着《邓稼先》这篇课文学习了用“糖葫芦”法写作文的诀窍。下面是王老师根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短篇小说《甜橙树》改编成的一篇小小说,你读一读,感受一下作家是怎样用“糖葫芦”法写小说的。

甜橙树

在油麻地最大的一棵甜橙树下,傻子弯桥睡得真香啊!

三瓢、浮子和红扇来到甜橙树下,低头弯腰,轻轻地绕着弯桥转圈,转累了,就轻轻地坐下来,或望着睡得正香的弯桥,或互相挤眉弄眼,或各自挪挪屁股,脸上都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快乐。

三瓢覺得腿有点坐麻了,拉着浮子跑到甜橙树背后撒尿。红扇害臊,嘴咕嘟着,将脸扭到一边。当三瓢、浮子系上裤子,低头看了一眼由他们尿成的小小烂泥塘时,他们同时互相感应到了心里生起的一个念头。三瓢捡起一根小木棍,浮子摘了一张青麻叶,红扇拔了四五根狗尾巴草,他们先是在弯桥脸上涂了个“八”字胡,然后干脆扔掉手中的狗尾巴草,直接用手蘸上青麻叶上的黑泥浆,在弯桥脸上涂抹起来……

红扇先笑起来,随即三瓢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笑了起来,笑声越来越大,越笑越疯,直笑得东倒西歪。

弯桥在笑声中醒来了。惊奇地:“三瓢、浮子、红扇,你们都在这儿呢!”他半眯着,“你们知道吗?我刚才做了一串梦,把你们一个一个地都梦到了。”

三瓢、浮子、红扇有些惊讶与好奇,一个个围着弯桥坐在地上。

“先梦见的是红扇。那天很热,热死人了。我跟红扇躲到甜橙树下吃橙子,一人一只大橙子。吃着吃着,树荫变小了,越变越小,我们就挤一块儿。树荫越来越小,下面只能站一个人,红扇让我在树荫下,我跳出来,她又把我推到树荫下。我不干,她就跺脚。树荫像一把伞,阴凉阴凉的。红扇就站在毒太阳下,渐渐地,她的头发晒焦了,红扇用舌头舔焦干的嘴唇,我看着就哭了,一大滴眼泪掉到了地上,潮了。潮斑长大、长大,不知怎地,就变成了树荫,树荫越变越大,越变越大,一直又变到一块田那么大。”

三瓢、浮子和红扇都坐着不动。

“接着我就梦见了三瓢,”弯桥回想着,“是在荒地里。我们走了好多天好多天,就是走不出荒地。那才叫荒地呢,看不到一条河,看不见一点绿,满眼的枯树,枯草。我总是走不动,三瓢就使劲拉着我。枯草突然就烧着了,一忽儿就变成了一大片火,三瓢拉着我拼命跑。后来,我实在跑不动了,三瓢解开裤带,拴在我脚脖子上,拖着我往前走。不知走了多久,三瓢看到一棵甜橙树,就爬到树上摘橙子,不知怎地,那橙子老是跳来跳去,三瓢就朝那颗橙子扑过去……‘扑通一声,他连人带橙子从空中跌下来。我大声叫他,他醒了,把橙子送到我手上。我推了回去,他又推了回来:‘吃吧,就是为你摘的。”

三瓢、浮子、红扇都往前面挪了挪。

弯桥看看天,有了回去的意思,但看到三瓢他们并无一丝厌烦的意思,就又回到说梦的念头上:“最后梦到的是浮子。梦里,我先见到我妈。她朝我笑,还朝我招手,可我就是过不去。我看到妈妈眼里都是泪,亮晶晶的,忽然的,妈妈就不见了,半空中传来了妈妈的声音:‘我在大河那边……一会儿浮子来了,陪我坐在大河边,一直坐到天黑。第二天,我又坐到大河边,浮子没来,红扇来了,说浮子要砍倒他们家最好的那棵甜橙树。我问红扇:‘他想干什么?红扇说:‘做船,为你做船。我拔腿就往浮子家跑,刚到门口,就听到‘咔嚓一声,甜橙树倒了。我踩着满地乱滚的甜橙跑过去,他却朝我笑笑:‘你要见到你妈妈了……”

弯桥望着他的小伙伴们,泪光闪闪。

三瓢、浮子、红扇都低着头。

红扇哭起来。

三瓢、浮子走到烂泥塘边,红扇也过来了,他们将黑泥浆涂到自己脸上,只留下一双眼睛眨巴眨巴的。

四个孩子,像四个小鬼一般,在甜橙树下转着圈儿,又唱又跳……

小说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词——“一串梦”,这不活脱脱的一个“糖葫芦”吗?想一想,串起这个“糖葫芦”的“竹签”是什么?当然是“一串梦”啦!除此之外呢?

其实,小说中更具有“竹签”价值的是“甜橙树”。你看,小说开篇,弯桥在甜橙树下睡着了,小伙伴们捉弄弯桥也是在甜橙树下,弯桥讲的三个梦都跟甜橙树有关,小说最后,小伙伴们围着甜橙树又唱又跳。故事从甜橙树始,以甜橙树终。这样的结构,使小说读起来特别紧凑!甜橙树既是眼前的风景,又是如幻的梦境,使小说读起来是那样的纯美!

当然,这篇小说还隐藏着一个更有意思的写作文的技巧,好的作品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你试着再读两遍,看你能够发现什么?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猜你喜欢

莎莉文甜橙竹签
南非:甜橙产量预计增长6%
心别失去方向
竹签,算筹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秘鲁:甜橙出口增长
会“动”的竹签
竹签陀螺站起来
巴西:甜橙供过于求价格走低
澳大利亚:甜橙丰产滞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