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段现象

2017-06-10余映潮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一缸北国徐州

余映潮

篇幅短小的记叙文、描述文中,常常有美妙的“第二段现象”。所谓“第二段现象”,就是文中的第二段并不是顺承着第一段的内容写下去,而是顺势宕开一笔,或解说事件,或介绍原委,或穿插资料,或抒说情景,以此显现文章特有的笔法。

中小学语文课文中,这种现象不少,特别是有些名篇。《背影》《老王》《春酒》《故都的秋》都有这种现象,甚至《岳阳楼记》也是这样。

如朱自清《背影》的第一、二段:

我與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第二段并不接着“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写下去,而是穿插艰难家境的描述,写父亲当时遭遇到双重的灾祸,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让父亲陷入了困境。在此基础上写父亲对“我”的安慰、送别、买橘、叮嘱,就显得格外感人,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第二段的作用非常难以理解: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第一段已经明明白白写到要饱尝“故都”的秋味,为什么第二段一下子又写到“江南”上去呢?此中的深意在于:第一,设置对比,抑此扬彼,为抒写北国的秋味进行厚重的铺垫;第二,先宕开一笔,再回到对北国秋味的品尝上来,行文曲折,能够增加技法和章法方面的美感。

冰心的《荷叶·母亲》更为奇妙,第二段第三段都写得“远远的”: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为什么第二段第三段却去写“八年之久”和“九年前”的事呢?此中意味,足够我们揣摩一些时候了。

猜你喜欢

一缸北国徐州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江南如今到北国
老鼠嗅香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北国红豆
论“丑”的非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