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性思辨
2017-06-10肖家芸
肖家芸
凡事皆有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度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融通相处的分寸限定,是和做人处世艺术相统一的限量。遵循这个限度,适应这个限度去思考、辨析、决断,就是适度性思辨。
适度性思辨主要涉及三个面:理度思辨、礼度思辨、节度思辨。
一、理度思辨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对真理的知(理解)行(实践)一旦过了,就走向了非理性。常言道:过失,过失,一过就失;过错,过错,一过就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圣人,比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等国内外谚语,强调的都是度的重要性。
(一)人生贵守度
人与人、人与社会通融相处的度,也表现为格,包括地区、国家乃至人类文明公认的规则、品质、风度等,失格就是失度的一种表现。
1.做人“度”在“不及”
“不及”便于屈伸。植物低头是成熟的本性使然,是成熟的标志。做人适时昂首,适时低头,柔刚并进,进退有度,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境界。一味地进(争),一味地退(弃);只能刚(伸),不能柔(屈),这些都是失度的非理性行为。
“不及”归于本真。这个世界上,大凡真诚都会有一点瑕疵,只有圆滑才滴水不漏。不管是工作还是待人接物,我们固然要尽己所能、尽心尽力,但也无须苛求太过。一个人勤于工作是很好,但如果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与健康,长久下来,人生的轨道必定会有偏差。当一个人为了追逐幸福的尾巴不顾一切时,反而因为以偏概全,离幸福更加遥远。同样,过了,快意成了失意,玩笑成了伤害,真理成了谬误,仁慈成了犯罪。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行善有范围,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宽容就是对好人的犯罪。
2.理想“度”在合己
苏格拉底让几位学生走进麦田去摘麦穗,不能回头,看谁能摘到最大的一束。有些学生刚走几步,看到较大的麦穗就摘了,以后有更大的麦穗只能放弃,心里充满懊丧。也有些学生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大的麦穗,直到快走出麦田才凑合着摘一束,却错过了最好的机遇。只有一个学生先仔细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最大的麦穗,然后就快步走出麦田。苏格拉底借此告诉学生:在寻求目标时要学会审视,掌握好度。
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必太低,一旦选定,便不犹豫。智慧就在全面审视和把握好度之间。
3.养身“度”在节制
人的身体问题(肥胖、三高、脂肪肝、心梗、脑梗等等),大多是生活失度的结果,也就是“多”(多吃多喝、多逸多淫)出来的。
因此,养生的真谛在适度生活,把握一个“少”字。少吃、少喝、少安逸懒惰、少荒淫无度,正常起寝、饮食、锻炼,亲情友情相濡。生活适度了,身心自然安适了。
4.刻苦“度”在量力
科学家说,一棵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逼不出成功,却逼苦了自己。所以,立志需有“度”——“量体裁衣”,过度的大志带来的不是成功而是摧残。
5.施爱“度”在引扶
泰戈尔《园丁集》中两句短诗,发人深省: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琴弦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花儿谢了”的原因是“过度”的爱,爱得过度才让爱备受摧残;“琴弦断了”的原因是弹拨的力过强。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弹拨是琴弦发出美妙声音的动力,但是,过犹不及,做事超出了限度,反而适得其反。对孩子过度的爱与过大的力量其实是一把“软刀子”,因为,它既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会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养弱而后有害侵”。
6.交往“度”在有间
人际交往离不开热情。但是,人际交往中热情也有“度”。你的热度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度太低则会冷落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却加温的会背离意愿。把握住了“度”,热情不会失态,幽默不会油滑,坦诚不会粗率,谦虚不会虚伪,活泼不会轻浮,谨慎不会拘泥。
(二)表达贵适度
1.话不多说。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了庸俗或是尖刻。
2.说不多饰。作文一味追求“深”——主题上深挖,非得掘出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追求“美”——言辞上精美包装,堆砌典雅辞藻,套用时尚款式。文章过饰,已成作文一大诟病。
3.多面兼说。为避免表达中的失度,通常采用“对面落笔”的兼顾法,即当你着力表达某种观点的时候,别忘了兼顾与其相连甚至相反的内容,从而避免一边倒地说过头话。事实上,你强调这一面,往往离不开那一面,只是你的重心不同而已。如能使其互关互补,思考就周全了,表达就周密了,话就圆了,理就满了。好文章的标志之一是把话说透说圆,一旦把话说过了说绝了,再好也说错了。
二、礼度思辨
礼是理性的方式呈现之一,也是为人境界的标志之一。适度性思辨的度涵盖的“礼”恰到好处,有理还得有礼。
(一)有礼则理服人
有礼包括三个层面:
礼貌:指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友好的品质和行为。
礼节: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敬意、问候、祝愿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节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礼仪:礼貌、礼节在仪表与举止上的具体体现。优雅的举止是无声的语言,是心灵舞姿的外化、文明修养的外露和良好气质的赋形,别人正是依据这些信息来确定对你的“第一眼印象”。
理与礼紧密相连,礼以理而立,有理走遍天下;理以礼而显,无礼寸步难行。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试想,虽然你有理,但你无礼,或是对别人指手画脚,或是对别人一味指责,或是不顾场合地批评建议别人,或是过于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或是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述或倾听,或是当面把别人互相比较,抬一个压一个,等等,如若是,你再有理因为无礼,而无法让人信服。诚如赫尔岑所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知识都重要。”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守礼仪都不是一种小事。
(二)无礼则理难行
公共汽车上一幕:因上车时很拥挤,一位妇女不小心踩了一位年轻小伙子的脚,她赶忙说“对不起”,没想到小伙子回了句“你没长眼呀”。尽管那位妇女一再解释不是故意的,一再道歉,但小伙子就是不领情,不断发难。结果,一车人都不得安宁,都过来责备小伙子的不是。
小伙子开始有理,但因为无礼纠缠,结果有理成了无理。
三、节度思辨
所谓“节”包括节制、节令、节奏等。做事说话再有理,如果不善于把握好这些节的度,很容易失礼、失格、失机,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所以,理性的适度还包括节度。
(一)有節制有效力
1.教育讲节制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长再有理,也要有节制地讲道理,才能真正收到教育实效。
其一,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在点上,不“节外生枝”。
其二,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长不要一言堂,要允许孩子申辩,说说自己的想法。
其三,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控制情绪和时间。
2.生活讲节制
如今,吃粗粮成为一种时尚,大的饭店、宾馆都有粗粮美食,许多老年人对粗粮更是情有独钟,以为吃粗粮越多越好,甚至有些人害怕“细粮病”,于是无节制地追求吃粗粮。
(二)讲节奏事易成
节奏是指说话行事的起伏、疾徐,要不快不慢,不高不低,恰到好处。节奏适当,有理有益;节奏不当,有理成了无理,甭说有益了。讲节奏,其实是讲逻辑、讲策略、讲技巧。如《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策》),众多“强谏”的大臣,有理但缺少有节,所以失败了。触龙进谏成功,源于有理更讲究有节,即掌握了节奏、策略、技巧。触龙先问太后饮食住行,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渐消,奠定了接受进谏的良好心态;继而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最后才落到主题上——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得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这种利与害的道理,使得赵太后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幡然醒悟,欣然接受,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1.多少快慢恰到好处为适度,过多过少、过快过慢都是失度;强弱重轻恰到好处为适度,过强过弱、过重过轻都是失度;不热不冷、不紧不松恰到好处为适度,过热过冷、过紧过松都是失度;厚薄深浅恰到好处为适度,过厚过薄、过深过浅都是失度;浓淡密疏恰到好处为适度,过浓过淡、过密过疏都是失度。
2.宽窄大小恰到好处为适度,过宽过窄、过大过小都是失度;高低上下恰到好处为适度,过高过低、过上过下都是失度;雅俗纯朴恰到好处为适度,过雅过俗、过纯过朴都是失度;“憩于理性,行于热情”,“率性而为不逾矩”,这是感性理性结合的度。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认为,“善藏者”,“善露者”,皆成大器。
你对“藏锋”或(和)“露锋”有什么想法,写一篇文章。
例文一
露锋以纵其神
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
我认为,所谓的“锋”是指内在独特的思想和创新的意识。“露锋”则是展现,发挥内在的思想和创新意识。生活,要不断地创新,要不断地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在我看来,“露锋”要远胜过“藏锋”。
“露锋以纵其神。”只有用不断创新的意识来滋润生活,生活才会更有神韵。
科学家、发明家们,不就是擅长“露锋”,勇于提出问题,提出常人往往不能接受的问题,他们那独特的思想和创新的意识造福了全人类。
爱迪生,他的电灯的发明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发明了。在当时,他可能不被世人接受,他可能被世人呵斥,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坚定自己的思想,他勇于“露锋”。因为他的创新点亮了世界,因为他的创新促进了人类发展的进步。露锋以纵其神,露锋者皆成大器。
曾经的牛顿、爱因斯坦,现在的袁隆平、钱学森,他们的成功不是上帝赐予的,也并非是偶然的。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勇于“露锋”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他们能成大器。
当今社会,我们所需要的更是创新。无论是建筑上的创新,还是服务上的创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我们不断创新,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世界面前展现出一个健康、新颖、与众不同的中国,我们要露锋以纵中国之神。要告诉世界,中国已不是曾经那个闭关锁国、墨守成规的中国了,我们要在我们的历史道路上留下散发出光芒的足迹。
露锋以纵其神,露锋者皆成大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在生活中,要勇于展现自我,要勇于发现新事物,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在人生旅途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留下散发出光芒的足迹。为什么每个人内心的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不一吐为快呢?人人都露出那属于自己的“锋”,生活就会更美好,更灿烂。
露锋者,皆成大器也。
例文二
漫谈“藏锋”和“露锋”
“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此书法之理也,然亦人生之理也。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藏锋”与“露锋”是面对人生不同境遇时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而两者的平衡点则在于“机遇”二字。
何为“藏锋”?
“藏锋”就是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当机遇悄然无声时,“藏锋”是最好的人生策略。与其焦虑地等待机遇叩响我们的大门,抑或忙乱地去寻找杳无音信的她,不如静下心来,努力完善自己,待到量变形成了质变,那么机遇终会敲响我们的大门。因而,“藏锋”就是为了更好地“露锋”。张良如果没有对《太公兵法》的潜心研究,他何以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诸葛亮如果没有甘于寂寞的等待,他何以帮助刘备联系东吴,击退曹操,而完胜于赤壁?“养其锐气”的坚定信念,使得他们功成名就,“藏锋”的意义也就于此体现。
何为“露锋”?
“露锋”其实就是全力以赴,勇往直前。当机遇来临时,“露锋”就成為了我们最好的选择,“藏锋”也就得以体现其价值,然而机遇转瞬即逝,这就需要我们尽力去把握住这个机会,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勇往直前。张良正是把握住了秦末群雄并起的时刻,审清时势,最终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在隆中韬光养晦多年的诸葛亮也正是把握住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机遇,以“隆中对”一鸣惊人,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猛获,为后世人所称颂,他们的人生价值也由此得以实现,“露锋”也就得以体现其真正价值。
“藏锋”与“露锋”虽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两者却相辅相成,人生的价值也随着两者的交替上演,而愈加得以体现。然而,孔子曰:“过犹不及。”“藏锋”不可过,“露锋”更不可过也。关键在于一个正确的人。
“藏锋”是为了更好地“露锋”,然而当机遇来临时,如果仍然“闭门不出”,那么“藏锋”也就失去了其意义。甘于寂寞固然是好事,但一份正确的心态此时应该是积极的,去纷繁世界中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好的选择。
相较之下,“露锋”之过更为可怕。“藏锋”过了头也只是自身的价值难以体现,留给自己与他人的只是一份惋惜。而“露锋”过了头则极有可能招致怨恨,于己于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份正确的心态此时应该是平静的,以一颗平静的心在创造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找寻到心中真正渴望的快乐,才是对人生最好的答复。
“包其气”“纵其神”,两者皆有度。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既要认清两者的辩证关系,也要把握住两者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析 :
就适度为文而言,命题中已经设定认知倾向——“善藏者”,“善露者”,皆成大器,关键是在“善”上做文章。考生在“藏”与“露”之间,可以侧重某一面,但须提防走极端,即为强调某一面而不适当地忽略、排除另一面,使得说理偏狭,理据不统一。生活中那种喜爱偏袒的人,被称之为“小家子气”,作文中类似习气,也被称之为“小家子气”,上不了一类卷。文一即此。作者认为“露锋”要远过于“藏锋”,因为科学家、发明家有勇于“露锋”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他们能成大器。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发明家”,拓展的面过窄。这是不大气之一;“露锋”与“创新精神”是或然联系,不是必然的,何况文章疏于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是不大气之二。
文二从相辅相成的统一角度,着力于“藏”与“露”之“度”的把握,既有侧重,又有互补,突出“善藏者”“善露者”,皆成大器的命意,贵为一类上之佳作。
阅读下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杰米扬是一个非常好客的人。有一天,他的一位远方的朋友来访,杰米扬特别高兴,亲自下厨房做了一道最拿手的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十分满意。杰米扬劝朋友喝了第二碗。第二碗喝下去,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还一个劲地劝朋友再喝,朋友忍无可忍,丢下汤碗,愤愤地离开了。杰米扬感到很奇怪,想不到自己的一番好心好意,竟然招来了这样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