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全球智慧,解发展难题

2017-06-10梁正

科学与管理 2017年2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政策体系演变,为科技创新智库的成长提供了时代背景,而以科学学、软科学为代表的相关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对知识经济、国家创新系统等国外先进理念的学习与传播,不但带来了对科学、技术与创新活动认识的深化,也促成了一批科技创新,特别是政策研究智库的成长。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共识”兴起的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智库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创新议题的讨论之中,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观点,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科技创新智库;科技与创新政策;科学学;软科学;全球创新共识

中图分类号:C932.82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2.001

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进程,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个对全球先进经验与知识的学习借鉴、消化吸收直至转化创新的过程。而决策咨询体制的建立,科学学、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一批带有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的出现,在这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以创新为引领的五大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将在“全球创新共识”的大背景下提出中国观点,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中国科技创新(政策)智库的发展问题,但多为现状总结或宏观发展战略的研究。在中国致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在全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亟需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智库应当如何应对上述宏大命题,实现自身的超越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

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政策体系演变历程回顾——中国科技创新智库成长的时代背景

过去3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领域重大政策的出台均伴随着体制改革,据此,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科技政策体系初创期(1985-1995年),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拨款制度、组织结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相继推出,主要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设立,竞争性拨款制度确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着重于引进合同研究和技术市场,强调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

科技政策体系成型期(1995-2006年),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发布,科技计划格局基本形成,资源布局进一步向优势机构和大型项目集中。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布,着力推动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科研院所转制全面启动,高新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作用显现,科技体制改革与政策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2000年特别是2003年之后,在加入世贸组织,面临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提出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深化发展期(2006-2015),以2006年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实施为标志,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在政策范式上实现了从科技政策体系向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转变。以配套政策为例,相较科技投入、技术转移等传统科技政策,财税、金融、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人才政策等占到更大比重。

创新发展期(2015年至今),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体制改革进入“破旧立新”的新阶段,以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和收入分配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取代科技成为更重要的关键词,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支撑创新的生态体系,成为科技与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创新发展理念“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政策当中,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

2 对科学、技术与创新活动认识的逐步深化——中国科技创新智库成长的现实道路

在中国,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学科如科学学、软科学等,其学科建立与发展一方面体现为对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需求与挑战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在实质上推动了以相关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家队伍为主体的政策咨询体系的建立。根据美国学者的认识,科技政策一方面体现为政府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则涉及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议题。而在中国,这两类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建立與发展,科技创新、特别是政策研究机构的作用发挥。

2.1 科学学研究: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源头来自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西方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等一系列学科。一方面,科技、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需求推动了思想认识的深化。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的讲话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等一系列重要命题。“科学的春天”带来了思想繁荣,推动了学科发展。1980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成立,1982年科学学和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一批科学学研究机构、人才和队伍。另一方面,正如吴明瑜先生在《科技政策研究三十年》一书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科学技术战线所有重要的改革措施,几乎都是和科学学的研究工作分不开的” 。工业园区,“创新”,新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等概念的引入和提出莫不如此,产生了深远的政策影响。

2.2 软科学研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

1986年7月,首届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万里做了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著名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以支撑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软科学研究在中国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管理”奖项被“软科学”奖项替换,一系列重大软科学成果如“若干重要领域技术政策”、“中国人口控制”等获得奖励,成为软科学历史中的经典,对相关领域重大战略和决策,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软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科学、决策科学与政策科学,在支撑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咨询体系的形成,乃至相关智库的发展播撒了种子,奠定了基础。

2.3 从知识经济到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创新认识范式的转型

1996年,OECD的著名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出版,1997年我国学者即将其翻译介绍到国内 。同年12月,中國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2006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当中,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政策智库,以及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学术共同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调研室、中国科协调宣部等研究和主管部门,在相关概念的引入、报告的译介、国外经验的介绍、国际前沿的跟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切实推动了从科技到创新的观念认识和政策范式转变。

更加重要的是,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政府部门,领军企业,社会公众,包括科技创新智库,对科学、技术、创新及相关政策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已经从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发展到“创造性转化”的阶段,基本实现了与国际研究与实践前沿相同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失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创新共识”的兴起,美国科学界继续推进对科技政策方法学(SoSP)的研究,力图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基础;欧洲学者倡导创新政策范式转型,提出系统创新、变革性转变(Transformative Change),可持续创新系统等一系列新认识;以OECD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将创新治理,特别是重大创新议题的全球治理置于首要位置,致力于通过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而在这一轮“智力竞赛”中,中国终于不再缺位。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国家层面提出推动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关研究机构、智库和专家探索构建科技政策学 ,创新政策方法学 ,创新发展政策学研究框架。

3 中国科技创新智库样本解剖: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为例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China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t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CISTP)是2003年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中心定位为“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国际化”,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在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公共政策领域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目标是发展成为在科技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领域有影响的一流智库。

中心现依托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由著名科技政策专家薛澜教授担任主任,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余名,资深顾问研究员17名,各类兼职研究人员近30人。成立以来参与或承担了包括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评估,《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研究,国家“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工作。在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全球化、科技政策过程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积累,学术成果发表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Nature》、《Research Policy》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部分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相关决策部门采纳实施。

中心采用“小核心、大网络”的研究组织方式,与国内主要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创新型企业、相关政府部门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一些重大项目,如科技部与经合组织(OECD)合作“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政策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际合作专题中期评估,中美创新对话联合研究等项目实施中,承担着领导与组织协调作用,并以此为平台,发挥着向国际学术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介绍中国科技政策和创新体系建设进展,促进该领域国际交流与政策合作的“窗口”与“桥梁”作用。

中心目前与国外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中心、斯坦福大学区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中心(IGCC)、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联合国大学(UNU-MERIT)、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SPRU)、德国马普学会创新与竞争研究所(MPI),弗朗霍夫协会创新系统研究所(ISI),重要国际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经济论坛(WEF),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等建立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且从早期的人员交往、会议交流、发展到现在的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开展项目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层次不断提高,关系日益密切,在介绍中国科技创新与政策进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创新与政策议题的讨论之中,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观点,在国际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已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被认为是有代表性的科技政策思想库。

由此可见,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與创新驱动发展历程,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智库发展历程,就是一个集全球智慧,解发展难题的过程,而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的政策研究者与制定者,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智库,也必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全球创新发展与治理作出自己的智力贡献。

(注:本文取材于作者2016年12月4日在浙江杭州第二届科协发展理论研讨会分论坛四“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上的专题发言,在此进行了修改和扩充。)

参考文献:

[1] 杜宝贵,葛瑞.科技政策研究机构的演进、图景与特征:基于37个机构的分析[EB/OL].科技政策研究(微信公众号),2017-05-04. http://mp.weixin.qq.com/s/1-g_aLdaymaqSZpeT4X0RA.

[2] 伊彤,樊春良,李海波,贾品荣.我国科技政策智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3):11-15.

[3] 梁正. 从科技政策到科技与创新政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政策范式转型与思考[J]. 科学学研究,2017,35(2):170-176.

[4] 吴明喻. 科技政策研究三十年[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R]. 杨宏进,薛澜 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6] Schot J,Steinmueller E.Framing Innovation Policy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 Innovation Policy 3.0[Z]. SPRU working paper series,Sussex University,2016.

[7] Tilman Altenburg and Anna Pegels.Sustainability-Oriented Innovation Systems - Manag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J],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2(1):5-22.

[8] OECD. The Innovation Imperative: Contributing to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Well-Being[R], Directorat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 Note,201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

[10]樊春良.科技政策学的知识体系和构成[J].科学学研究, 2017,35(2):161-254.

[11]王胜光,郭雯,温珂. 创新发展政策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