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56例的效果评价

2017-06-09黄必山沈荷凤陆青

当代医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冠脉溶栓综合征

黄必山,沈荷凤,陆青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56例的效果评价

黄必山,沈荷凤,陆青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对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本次特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使用单双号法将其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28例患者为一组。一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临床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干预(观察组)。护理后,对比2组患者的D-to-B(door-to-ballon)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D-to-B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结论采用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缩短其住院时间,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效果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重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具有危急的病情[1]。患者经常伴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左心衰竭等主要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其死亡[2]。因此,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急救方案以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是保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关键[3]。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改善患者的急救效果,对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了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并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主要选取在我院治疗的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使用单双号法将所有患者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在观察组当中,男、女各占18、10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85±11.76)岁;基础疾病类型: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例。在对照组当中,男、女各占17、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12± 11.31)岁;基础疾病类型: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基线资料当中,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可进行科学性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案,主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其生命体征,同时给予其吸氧、药物以及一般急救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干预。首先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胸痛中心及心内科主任、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等成员组成,对患者的基本病情进行及时掌握,并为其制定急救护理路径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从患者发病到进入急诊室开始,护理人员便要开始进行急救准备,包括检查其身体、病情诊断、术前交流解释以及家属签字等。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前为患者更衣、备皮,并进行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心理状况,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2)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将手术需要的抢救仪器以及急救药物准备妥善,保证各个管道的紧密连接。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其血氧饱和度。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其心理疏导,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穿刺处进行严密观察,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给予患者吸氧措施。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教会患者正确更换体位的方法,给予其生活护理和指导。

(4)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告知其生活起居、用药时间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以及定期来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D-to-B(door-to-ballon)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情况。

1.3.2 判定标准 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总分为100分,其中分数>80分为满意,分数为60~79分为一般满意,分数<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数据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D-to-B时间、静脉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D-to-B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D-to-B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住院时间(±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D-to-B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住院时间(±s)

P值0.01 0.01 0.01项目D-to-B时间(min)静脉溶栓时间(min)住院时间(d)观察组(n=28)84.34±11.27 30.23±3.26 9.21±3.14对照组(n=28)98.67±14.76 48.67±9.86 13.85±2.47 t值4.08 9.4 6.1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4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8.57%,两组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合理、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作率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质量。

常规护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护理人员仅遵照医生的治疗进行护理操作,未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操作,未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仅按照传统的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效果甚微[5]。临床急救护理路径是一种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将患者的具体疾病,并与其他病症进行区分,为其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依据该护理流程,为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坚持以患者为主的原则[6]。该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可使临床护理更加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可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提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病情。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后,患者的D-to-B时间为(84.34±11.27)min、静脉溶栓时间为(30.23± 3.26)min、住院时间为(9.21±3.1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可充分证明,临床急救护理路径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对其使用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缩短患者的D-to-B时间、静脉溶栓时间,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P<0.05)。该结果可进一步证明临床急救护理路径的作用,不仅可提高护理效果,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总而言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可缩短患者的D-to-B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广泛推广使用。

[1]史超.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5):771-774.

[2]吴新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护理方式分析与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37):7422-7423.

[3]郭凤梅.优化急诊护理路径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效果[J].河北医药,2015,37(8):1260-1263.

[4]刘丽,董兰,宋丹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程序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方法与效果[J].西部医学,2015,27(10):1589-1591.

[5]孙文峥.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2):221-222.

[6]罗静娣.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1102-1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79

猜你喜欢

冠脉溶栓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Chandler综合征1例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