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急诊外科患者的死亡因素与预防措施

2017-06-09杨鹏平

当代医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间隔外科概率

杨鹏平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64)

分析急诊外科患者的死亡因素与预防措施

杨鹏平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64)

目的 为了探究急诊外科患者的死亡因素与预防措施,进一步完善临床急急诊外科患者的救治方法和内容。方法根据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242例急诊外科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防治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手段,防治组采用优化救治手段,各121例,对比两种救治方式下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结果主要死亡因素为性别、年龄、救治间隔、GCS评分、ISS评分、现场救治效果、机械通气。对照组:显效32例,显效率26.45%;有效52例,有效率42.97%;死亡37例,死亡率30.58%;治疗总有效率69.42%。防治组:显效56例,显效率46.28%;有效51例,有效率42.15%;死亡14例,死亡率11.57%;治疗总有效率88.43%。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防治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对比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与常规救治手段相比急救防治手段能够对常见致死因素进行预防并制定相应的救治措施和预防对策以提高患者的急救质量,而且良好的防治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对患者急救后的生存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应于临床做重点推广。

急诊外科;死亡因素;预防措施;临床研究;治疗效果

急诊是医院的重点内容之一[1],尤其是外科急诊患者对救治速度、救治方法都有较高、较快的要求,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还能有效提升急救的治疗质量以及院后患者的生存质量[2]。本文根据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急性外科患者的急诊资料进行探究和分析,着重说明有效的急诊防治手段在急诊外科患者治疗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资料均来自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242例急诊外科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防治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121例,男79例,女42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45.83±2.26)岁。其中交通伤41例,外力伤27例,坠落伤17例,打击伤21例,利刃伤4例,烧汤伤8例,电击伤3例。防治组共有患者121例,男84例,女37例;年龄16~87岁,平均年龄(50.27±2.17)岁。其中交通伤44例,外力伤23例,坠落伤14例,打击伤11例,利刃伤9例,烧汤伤13例,电击伤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手段,包括有效、良好的急救措施、院内急救绿色通道、行普外手术以及做好手术监管。防治组采用优化救治手段,主要是根据本院常接收或本地区常发急诊情况对患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死亡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如交通急诊患者,为患者准备交通急诊通道,为外出急诊例员配备呼吸机,开通急诊专线,以缩短患者的救治间隔。对比两种救治方式下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急救后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有较明显的向好意向,无较明显的致残指标,可出院。有效:急救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生命体征有所恢复,但无有较明显的向好意向,有较明显的致残指标,仍需持续治疗。无效:患者急救过程中死亡或急救后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现将对照组和防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死亡概率进行统计和分析。见表1。

急诊外科患者主要死亡因素为性别、年龄、救治间隔、GCS评分、ISS评分、现场救治效果、机械通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死亡情况比较

3 讨论

急诊是医院的重点科目,其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及时、有效地救治措施和救治过程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死致残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一般来讲外科患者急诊过程中都会发生大出血,所以有效的呼吸辅助急救措施是必不可少的[3-4]。一般来讲,急诊外科的抢救黄金期为意外发生后的4 h内,患者病情越严重抢救的黄金期越短。急诊外科患者主要死亡因素为性别、年龄、救治间隔、GCS评分、ISS评分、现场救治效果、机械通气。其中性别: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50岁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50岁者[5];救治间隔:救治间隔>30 min者死亡概率明显高于救治间隔≤30 min者;GCS评分:GCS评分较低者死亡概率明显高于GCS评分较高者;ISS评分:ISS评分较高者死亡概率明显高于ISS评分较低者;现场救治效果:未行现场救治或现场救治效果较差者死亡概率明显高于行现场救治患者及现场救治结果较好者[6-7];机械通气:急救前未使用机械通气者死亡概率明显高于急救前使用机械通气者。所以在急救患者入院前或在急救过程中对常见致死因素进行预防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制定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提高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医院还要不断提升急诊外科的工作质量、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相关的绿色通道,如交通急诊绿色通道、脑出血急诊绿色通道、外击伤急诊绿色通道等[8]。

要将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统一化,使两者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护理能够为医疗做辅佐,使医疗能够成为护理的指导,从而缩短急诊准备时间、加快从伤害发生时到患者做外科手术的时间间隔,缩短医生准备手术的时间,进而提高质量效果和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院内还应成立一个2~4人的急诊监管小组,一来是能够找出日常急诊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并与急诊科内的护士和医生进行分析和探究,二来可以实时督促急诊科医护人员保持一个战备的状态。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安排三班制的排班制度,使急诊科实时有人,刻刻可行救,从而最大程度地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间隔,保留抢救的黄金时期。本次研究中急救外科患者主要死亡因素为性别、年龄、救治间隔、GCS评分、ISS评分、现场救治效果、机械通气。就起治疗结果来看,对照组显效32例,显效率26.45%;有效52例,有效率42.97%;死亡37例,死亡率30.58%;治疗总有效率69.42%。防治组显效56例,显效率46.28%;有效51例,有效率42.15%;死亡14例,死亡率11.57%;治疗总有效率88.43%。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死亡概率,防治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效的急诊防治手段在急诊外科患者治疗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综上所述,与常规救治手段相比急救防治手段能够对常见致死因素进行预防并制定相应的救治措施和预防对策以提高患者的急救质量,而且良好的防治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对患者急救后的生存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应于临床做重点推广。

[1]彭祥旺,曹繁,谢辉.急诊外科手术创口感染的临床病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刊,2014,18(12):265-269.

[2]张志远.探讨急诊外科手术创口感染的临床病因及预防措施[J].饮食保健,2015,25(17):195-196.

[3]柳建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12):266-268.

[4]薛德磊,孙之鹏,周玉凯.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2(7):143-147.

[5]王飞.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1(1):215-220.

[6]武光军.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和急救效果分析[J].药物与例,2014,15(16):242-244.

[7]李承宁,李百来,陈闽希.急诊创伤患者死亡因素及急救措施研究分析[J].医药前沿,2015,10(11):397-400.

[8]任斌,曹斌校,周松杰.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2(l9):279-2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63

猜你喜欢

间隔外科概率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间隔问题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间隔之谜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