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2017-06-09李静石巍魏曼郜翔

当代医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腹壁异位症内膜

李静,石巍,魏曼,郜翔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52)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李静,石巍,魏曼,郜翔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52)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联合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随访1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手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时,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米非司酮;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常见病,较易导致患者发生不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包含类型中,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常见,临床治疗时,主要采用手术方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研究表明,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院以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8例,年龄29~42岁,平均(37.1±2.7)岁;腹壁横切口52例,腹壁纵切口16例;发病至剖宫产手术时间1~4年,平均(2.1±0.8)年;肿块直径:1.2 cm×1.1 cm×0.5 cm~5.1 cm×3.0 cm×3.1 cm;临床表现:性交出血27例,经前后阴道出血20例,不规则阴道出血14例,无症状7例。纳入标准:就诊原因为痛经、月经量过多、慢性下腹部疼痛,经B超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相同手术治疗方法:于月经干净4~5 d后进行手术,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切除瘢痕部位病灶组织,切开部位为与肿块外缘外侧距离1 cm位置处,全部的病灶组织采取锐性方式切除,外侧缘1 cm的正常组织也在切除范围内,术中操作时,肿块禁止剥破,避免再次种植,导致患者术后复发。术中,病灶如发现已经累及腹膜,腹腔的进入应从其周围进行,避免粘连肠管受到误伤。

术后,实验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每次剂量10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孕三烯酮,每次剂量9 mg,每天1次,均连续服用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且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内的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术后,患者良好的康复,康复时复发并未发生,明显减少肿块,6个月后复查显示,肝功能恢复正常,痛经、经量过多等症状未再出现;好转:术后,患者较好的恢复,康复时复发并未发生,有所减少肿块。6个月后复查显示,肝功能恢复正常,痛经、经量过多等症状未再出现;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患者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P<0.05)。见表1。

2.2 术后复发率比较 随访12个月内,实验组34例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8.8%,对照组34例患者中,复发11例,复发率32.3%,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757,P<0.05)。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盆腔为主要病变部位,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良性,复发率比较高,且可能发生恶变,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1]。目前,尚无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临床中,较多的为卵巢种植,因此,在众多的关于其发病机制学说中,学者普遍接受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产妇分娩时采用剖宫产方式,由此也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率比较高,子宫内膜的构成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表面功能层,一部分为表面层下的基底层,功能层的增生分化由基底层的作用来实现,如果基底细胞移动到的环境比较适宜时,新种植子宫内膜病灶即会分化形成[2]。子宫内膜异位症由医源性因素造成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即为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术后,较易子宫内膜碎片遗留在腹壁切口部位,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已有研究表明[3],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时,首选的治疗方式为将病灶手术切除,但单纯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时,尽管病灶能够有效切除,但术中可能会残留病灶组织,术后复发率比较高,影响患者术后正常妊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较为广泛的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治疗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的治疗药物包含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等。孕三烯酮在临床中比较常用,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可受到孕三烯酮的抑制,术中残留病灶在此药物作用下,生长受到抑制,并之间的发生萎缩、坏死,实现治疗,但但高复发率问题仍未能有效的解决[4]。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激素,于异位内膜上直接发挥作用,对异位内膜细胞的增生分化产生抑制作用,提高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率,促使细胞的生长潜能降低[5]。同时,米非司酮还可对抗雌激素促进内膜增生作用,而且此种对抗属于非竞争性,局部血管及血管相关因子在米非司酮作用下,内膜血管形成及内膜血管的生理功能均受到影响,而且H-P-O轴也会受到作用,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使子宫内膜增生受到抑制[6]。

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时,病灶外缘1 cm范围内的正常组织也同时切除,术后复发时,可给予患者再次手术,但如果手术次数比较多,并密切注意恶变的可能。月经出现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会表现为疼痛,扩大包块,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临床治疗时,关键在于将患者病灶有效清除,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给予患者米非司酮口服后,可缩小病灶,并促使病灶逐步坏死,预防复发。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给予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应用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接受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时,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痛经、经量增多等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术后坚持服用米非司酮,可缩小手术残留的病灶组织,降低术后复发率,提升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王礼华.40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26-129.

[2]吴秀贞.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4,20(1):92-93.

[3]韩淑娟,邵岚.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临床讨论[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6):28-30.

[4]陈大勇,孙丽君.米非司酮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病灶CD16、CD32、CD64的影响及意义[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4,37(4):422-425,430.

[5]何冰.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2):470-471.

[6]胡尚英,彭松,王智彪.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2):182-1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40

猜你喜欢

腹壁异位症内膜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