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学习过程中心理弊病的成因与正确心理认知初探
2017-06-09马吉甫
摘 要:素描学习是我们接触、了解、认识、学习绘画这门艺术和不断自我提高艺术水准的简便而有效的重要方式。拟从对素描内涵的轻视、对素描语言自我认知不足、素描学习中心理弊病的体现和总结等几个方面对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对素描本质内涵的轻视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弊病这一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对习画者应具备的正确心理认知发表观点。
关键词:素描内涵;绘画语言;心理弊病;心理认知
一、对素描内涵的轻视
素描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汇,然而经历了漫长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历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其功能、涵义也发生了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由早期艺术家的创作或设计手稿慢慢地也演变成了单独的艺术形式。然而,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手稿,还是独具审美价值的素描形式,至今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色彩,也让许多当代画家、爱好者及艺术收藏者为之着迷。如达·芬奇的诸多关于武器、飞行器及人体解剖草图和素描速写等;还有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等,均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素描作品,其中许多素描作品均已超越了创作手稿的单一功能而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这些经典的素描作品也成了中国艺术家研究、了解西方艺术发展和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心路历程的重要参考资料。“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句名言让多少画家为之努力,并成了他们追求艺术的坚定信念。如安格尔自称:如果我要在自己的门上挂一块匾额,我将在上面写上“素描学派”四个字,因为我坚信,一位画家是靠什么来造就的。
然而,我们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对素描的诸多本质内涵都有或多或少和这样那样的误解与偏见,进而使我们对素描的学习有许多不正确的态度和心理认知,这样的结果,便是我们因此而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习惯。
二、对素描语言自我认知的不足
面对西方的绘画艺术经典和优秀素描作品,我们中国的艺术家进行了长期的摸索、实践,逐渐确立了艺术家自身比较成熟的绘画语言和风格面貌,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他们的素描艺术作品中也有同样深刻的体现,如靳尚谊、杨飞云、王华祥、李晓林、王沂东等,他们的这些宝贵经验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家及爱好者的艺术观念和他们对素描艺术的认识水平及态度,并对中国的素描教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优秀的国内外素描珍品时,我们会产生诸多猜测。有人已经参透其中奥秘,并取得真经,而有人却离素描的规范越来越远。原因种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和许多人对素描的认识、态度及由此而产生的對待素描学习的不正确的心理因素有紧密的联系,如只追求作品表面的潇洒与形式、不会而且反对素描长期作业的训练,至使对形体、空间、体积等重要知识的缺乏。当面对西方诸多大师的经典素描作品时,也许会有许多人会被作品本身的美感及简洁有力的表现形式深深吸引,于是便想极力模仿,然而多数却是草草了事。殊不知,这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摸索和反复的实践而逐渐修炼的来之不易的一种绘画功夫和能力,在这期间艺术家本人又画过多少长期的、深入的创作作品,有些甚至已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绘画经典,这是我们在学习西方美术史中那些经典的素描作品时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当我们面对这些简洁有力的、富有美感感染力的素描经典作品时,我们也许总觉得这些画家在画这些作品时大概会画得非常快。然而,我们只要看看国内那些具有同样绘画能力的名家们的作画过程,这样的误区也许会找到答案。大概这些成熟的艺术家们在绘画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有自己成熟的绘画语言和明确的审美判断标准;他们都有自己丰富的形体、空间及体积塑造方面的知识;他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多数沉浸在对对象优美形体的把握、翻译和重构的快感之中;他们当快则快、当慢则慢,慢时画面深入、耐看,快时,则让人惊呼过瘾;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虽也精雕细刻,但不至僵死;虽也表现,却不大胆妄为;虽有师承,却不固守,而着重彼时感受之表达;有时看似随意,却处处彰显着规范。这种艺术自由之境,大概中国近代大文学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艺术的一段精辟见解用在此处最为合适,即“盖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师天写实,而犁然有当于心;师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只有在这一自由之境、大境界的认知前提下,我们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和素描精品。然而要达到这一自由之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学习者去除杂念、持之以恒,对绘画抱有赤子之心,并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探索和学习,进而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才行。达·芬奇也说,绘画是一门科学。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艺术并非易事,那些急功近利,总想一蹴而就、一味追求快与潇洒的想法和与之相应的绘画方式在这套科学、规范的绘画体系中无疑是行不通的。
艺术学习和富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的形成确实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对其时刻保持敬畏和一丝不苟的虔诚之心,这在国内外可以找出许多例子。如达·芬奇、丢勒、杨飞云、王华祥等。杨飞云在其《启示的奥秘——我的创作心路》一文中写道:“回看自己20多年来的绘画路程,我曾长时间地痴迷于古典大师画面的精妙效果,模仿着去接近他。为此,我也曾求助于绘画材料的发现与掌握而四处寻找与尝试;为了寻见色彩的魅力不知画了多少写生的练习;为了领悟造型的真意而不间断手中的素描与速写;为了理解画面结构的妙处,认真地做着近乎刻板的理性推敲;深入的研习与即兴速写交替赶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学习的艰辛,同样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若想进入艺术这扇大门也须接受严格、甚至刻板的训练,王华祥的飞地素描教学可谓是这方面很好的一个案例了,如抽象明暗之影像重叠训练、对体积和空间的表达、对细节的刻画等,都要力求做到准确、贴切、理性、主动、不偷懒。这些对绘画艺术的渴望与执着追求在众多成功艺术家身上均有明显的体现,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他们的作品已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我们奉上了精彩的视觉盛宴,他们的创作素描手稿或是素描作品也成了众多当代画家、艺术爱好者学习、研究和收藏的对象。
绘画语言的形成并非易事,他是艺术家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不断积累的结果;成熟的绘画语言往往也可以通过素描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有助于素描水平的提升;只注重素描技术的学习而忽略或轻视艺术创作这一终极目的及由此而形成的绘画语言的学习方法必将走上艺术的死胡同。因此,笔者认为有一定素描基础的学生采用“以创作带动素描学习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这也将避免在素描学习的过程中那种盲目的学习现象。
三、素描学习中心理弊病的体现
笔者曾看到一篇名为“快,才是艺术的敌人”的文章,这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毛焰酒后的一句经典名言。这句话正好切中了中国当今艺术和教育领域中的众多问题,在一个追求效率的新时代里,快是各个领域所避免不了并极力追求的,在艺术这一领域里也有突出表现,于是艺术成了速度与效率的比拼,以换取结果的巨大与惊人。这也集中反映在中国当今的学术界与教育界,如教育教学上许多教师为了职称晋级,或在学校中的利益,东拼西凑论文或专著来充当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些现象均是这一时代“效率”的另类表现。当然,毛焰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谈论“快,才是艺术的敌人”这一问题的。他说:“我的作品都是没有完成的,也都是完成不了的,每一张都可以再画、反复画……”这显然是和中国当下凡事追求效率的大环境不协调,然而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韧性却正是经典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本。撇开创作,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当下的美术教育,“快”这种怪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在美术的高考阶段尤其显著,在大学的教育里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们在绘画艺术(当然也包括素描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和非常肤浅的绘画的观察方式,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的浅尝辄止的心理弊病,这实际已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艺术教育和学习的基本规律,致使許多学生离艺术的奥秘和大门越来越远。
四、结语
中国著名艺术家徐冰有一句话值得大家思考,即:“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让我们怀着对素描、对艺术的赤子之心,去除杂念,不断学习,进而获得艺术水准上的不断突破。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达·芬奇画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纪学艳.安格尔画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杨飞云.启示的奥秘——我的创作心路[J].美术,2004,(02).
[5]王华祥.王华祥反向教学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马吉甫,研究生,商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