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要想当先生就得当学生的重要意义

2017-06-09雍容波

科教导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毛泽东学生

雍容波

摘 要 毛泽东曾号召“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要求各行各业的人都向人民群众学习。现在时代变化了,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先生不会改变,我们仍然要活到老,学到老,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

关键词 毛泽东 先生 学生

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任何先生,既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无一不是学来的。建国后,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强调:“要想当先生,就得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学生的。而且当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1]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教书育人也得如此,“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要教育人民群众,要领导人民群众,就得先了解人民群众,才能制定出为人民群众需要,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方针政策。时代虽然变化了,只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些都不会改变。一句话,“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1 先生与学生的辯证关系

先生与学生的关系是相对的,是辩证的,不是一尘不变的。先生可以变成学生,学生也能变成先生,有可能今天的学生就会成为明天的先生;而现在的先生从某一方面来说又是他现在的学生的学生。正所谓,教学相长,从教中学;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先生是从学生而来,要当好先生,必须先当好学生,学习知识,学好本领。知识浩瀚,个人认知有限,每个人既是学生也是先生,圣人才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俗语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先生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慧眼识英雄,当好伯乐,创造条件,发现可以培育的人才。参天大树也是从小如豆芽菜似的树苗开始长大的,先生的责任就是要好好培育这些小得像豆芽菜的小树苗,不让人们把豆芽菜随便踩掉了。要为小树苗浇水、施肥、捉虫子,还得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只能静候花开。

我们经常在社会上听到要求先生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什么是甘为人梯?怎样才能做到甘为人梯?其实,说白了,就是先生要有做泥土的精神,只有心甘情愿做培养人才的泥土,才能生长出遍野的鲜花,才能成就万千的人才。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学生成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人才,而因为没有发现与承载的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豆芽菜。

先生不但要有做泥土的精神,还得有做一方沃土的能力,这一方沃土最好能吸收并蓄,海纳百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一方沃土还得甘于平凡,耐得住寂寞,不能在旁人一个劲地夸赞你培育的参天大树或者奇花异草时,而不服气,说:“这些都是我培养的,没有我的培养,哪有参天大树,又哪来奇花异草,于是,倒恨不得自己不做泥土了,去做大树、做花草去。”这就是甘为人梯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甘于奉献,平凡才能成就伟大。我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的自我牺牲精神。有了老师的平凡与牺牲才能成其为学生的光荣与伟大。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先生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先生还得重新当学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重新学习。学生是不是就能当先生了?那也不一定,接触新事物、新知识快的学生,从某一方面来讲,确实可以当先生了。但从很多方面来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当学生为妙。总的来说,不管是先生还是学生,都得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

2 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唯物主义者从来不会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来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其它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经济基础,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方向,而反过来,教育又影响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好的教育活动引导、指引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反动的教育则破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阻碍着人们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人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地科学地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检验教育的功效与作用,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一下,就即可知道。若能很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样的教育就值得发扬光大。反之,则是反动的教育,要群而攻之,把它灭掉。

受教育就是得学知识,而知识无非是学识、见识、胆识。学识是书本知识,见识是实践,胆识是悟,是学习者(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首要的就是要学习书本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于是,毛泽东曾郑重地对才从苏联回国的毛岸英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2]接下来,毛泽东让毛岸英去当农民,并拜当时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为老师,到延安县的吴家枣园,学种庄稼。毛岸英也欣然接受了父亲安排的这个学习任务,与陕北农民同吃同住,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农业生产知识。

跟农民学种田是一种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另外,先生们办工厂、办公司,学生们做生意或者打工,这也是一种向社会实践学习。我们称先生们所干的为“第二职业”,称学生们所做的为“兼职”。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而且是直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直接将知识变成了生产力。但问题是,不能本末倒置,先生不能将“第二职业”变成了第一要务,学生也不能因为“兼职”而耽误了学业。但有的老师、学生仿佛忘记了这一点。如办公司、办工厂、办培训班忙得不亦乐乎,霸占了老师绝大部分业余时间;如刚进大学就开始创业或兼职,有的甚至在校门口卖起了鱿鱼丝,美其名曰:“创收”或者“挖第一桶金”等。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就随各人的自便,更何况老师、学生们利用的是业务时间,这本身就无可厚非,靠知识赚钱,凭本事吃饭,各干个事,也还没有大妨碍的,但若拿了功利主义这面大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人读书永远与功利结缘,一切向钱看齐了。若大家以为非此不可,那就更加荒谬绝伦了。就像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样。也可以这样讲,我们赚钱是为了能读书,但是读书不是为了赚钱一样。人活着不是仅仅为了吃饭,人是思维动物,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要不然与低级动物又有什么两样?同样如此,人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读书、学习不应该只是一种赚钱的工具与手段,读书、学习能净化人的心灵,能提升人的境界。急功近利型的,单纯为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身价等,那就永远也走不出孔方兄的那个钱币孔,永远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也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因为被钱腐蚀了,就会贪图安逸,而不会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从思想上、灵魂上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教育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但教育是为人自身服务的,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工具。人受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更充实、更完善,能够得到全面地自由地发展,能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人的生存只是最低的目标,钱只能让人生存,或者说让人享乐,只有人自由地全面地发展才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因此,教育是要帮助人实现全面地自由地发展,而不仅仅是让人生存或者让人及时行乐而已!

3 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最好的先生,人民群众直接与社会实践打交道,而绝大部分知识产生于社会实践中,所以才说人民群众最有知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3]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和人民群众相结合,要为人民服務,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召唤,是人民群众的心声。解决好老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就解决了个人和群众的首要问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4]这是鲁迅先生教给我们的对人民与对敌人的截然不同态度与立场。对敌人我们就必须横眉冷对、毫不留情,对人民大众我们则应当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好的老师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长育出来的,他们不是自生自灭地生长在深林荒原当中,他们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就像拿破仑他自比为阿尔卑斯山,说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但是要知道,在拿破仑的后面又有着多少士兵的效力;若没有这些无名的士兵,就成就不了拿破仑的伟岸,拿破仑就会与英雄无缘。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一定要有肥沃的适宜于花朵生长的土壤,要不然这朵花就只能是昙花一现,马上枯萎了。先生与人民群众也类似于这种关系,如果先生不到人民群众中去体验生活,不懂得人民群众的语言,那又怎么能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首先必须明确,如果说普通人民群众是我们老师的教育的对象,那如果我们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不了解人民群众的语言,那又怎么教人民群众呢?有的放矢,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这个“的”,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人民群众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就是这个“矢”。如果先不了解、掌握、命中这个“的”而空谈教育,那就是拿着箭,一顿乱射。

因此,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先生和智者,“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教育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当中,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教育是人民大众的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当家做主的人民服务,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这一条是不会改变的。除非国家消亡了,阶级消亡了,那教育就不用再为国家服务,为阶级服务了,而就完全地为人的本身服务了!

4 教育与知识更新的关系

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在不断丰富,教育也得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前进。如从一直以来用手写字到现在用电脑打字。石、斛、斗、升等量具单位都早已不用,因为现在都不用量,只要论斤称就行了,但是我们为了了解历史,这些知识都还是用得着。1石等于4斛,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石等于现在大约120斤。

古时候怎样发工资的?严格按照等级的。就连我们把自己的职业与饭碗联系在一起,从周朝开始,就是把饭碗与身份地位联系到一起了。国王,用九鼎,我们经常说九鼎之尊,一言九鼎,说的就是皇帝。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庶民,则没有鼎,用泥巴做的陶瓷碗吃饭。

万户侯,就是可以收手下一万户农民的租金。秦时县令一年的工资为2000石,这相当于现在的固定工资。而万户侯,相当于现在的浮动工资。俸禄,俸指粮食;禄指钱。古代,官员领俸禄,就是钱与粮食一起。直到清朝的顺治以后,才全部给钱。晋朝、唐朝官员不分钱和粮,而分田,当时有官田与私田,田的租金来养活官员。如:私田,是分给县令,即县长,租金来做他们的工资。但是,师爷、衙役等是没有私田的,那就是在公田里开支,做这样一批人的工资。还有古代的驿站,官员住宿要自带米粮的,如杜甫从成都到湖南旅行,一路上就得自带米粮,在杜甫的很多诗句中就有体现。直到宋朝,赵匡胤以后,驿站才免费招待官员,吃公家的。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变化太快,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大,但有一些令我们深思的现象。其一,随着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的普及,而书籍则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现代手提电脑、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消遣、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随便走在大街上,坐在大巴士上或在候车室,低头看手机的人们比比皆是,人们称其为“低头族”。在大街上的人流当中、在候车室的大厅当中以及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很难找到看书的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即百里挑一!那就是在这些公共场合,你能轻松地遇到一百个低头看手机的人,而很难遇到一个埋头看书的人!可能有的会反驳,这种评价标准不科学,手机上一样的可以看电子书籍,更加方便看新闻。但就笔者观察而言,在这些公共场合,玩手机游戏以及上微信聊天的占了绝大多数,能静下心来看电子书籍的微乎其微了。

社会进步本身带来的知识更新,我们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得补习历史知识。所以,知识有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相应的,知识具有回顾性、现代性以及前瞻性。在时代面前,在知识面前,我们都是学生。我们不要无知地老跟在别人后面起拱子,或做所谓的愤青。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09.

[2] 何明编.伟人毛泽东(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67.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7.

[4] 鲁迅.鲁迅全集(6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819.

猜你喜欢

毛泽东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赶不走的学生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