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应避免三个问题
2017-06-09欧运波
欧运波
摘 要: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不能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探究内容的选择不能超越语文的底线,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缺失。
关键词:语文;探究;夸大;作用;底线;指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转变学生的學习方式,其中,探究性学习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推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1]课标认为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确实,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培养AX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这些误区严重阻碍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发展。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有三个误区需要避免。
一、不能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笔者前段时间听了很多节语文公开课,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探究性学习,好像没有探究性学习就不是一堂好课,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适用探究性学习,比如写作课、口语交际课,这两种课型最适合的方法是练习法。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写作课不让学生写作就不是真正的写作课,口语交际课不让学生说和练就不是真正的口语交际课,由此看来,这两种课型都不适合运用探究性学习。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不能把探究性学习绝对化,不能把探究性学习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语文教学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盲目地把某种学习方式神化,产生的危害是很大的,从教学目标来看,选择不适当的学习方式会阻碍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学习效果来看,选择不适当的学习方式会降低学习的效果。
探究性学习确实有利于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语文教学现状,但不能把它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唯一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等方法,对今天的语文学习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不应把探究性学习神化。
二、探究内容的选择应坚守语文的底线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就属于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既然是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应守住语文的底线,不能“种了人家园,荒了自己的田”、“养活了别人,饿死了自己。”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政治能力、历史能力、化学能力、生物能力等其他学科的能力,所以,语文探究性学习学习姓“语”,守住语文的底线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首先考虑的不仅要考虑该内容能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应考虑的该内容是不是语文学习的领域。有位教师在教学《乡愁》时,带领学生探究“台湾与大陆统一的最佳方式”,该内容的选择,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但这是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是政治的探究性学习,这明显超越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底线,把语文课上成了非语文课,并且,该探究内容脱离文本,架空了文本,这不利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还是要为解读文本服务。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缺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也不例外,学生始终居于主体地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将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但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和学是对立与统一的。苏轼曾经打过一个比喻,教和学就像琴和手的关系,有琴无手是弹奏不出美妙的音乐的,有手无琴也弹奏不出美妙的音乐,只有琴和手相互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首先在选题方面首先要发挥指导作用,学生所选的题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了难以完成,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探究的兴趣,过小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探究性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就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或提供信息,或启发思路,或补充知识,或介绍方法。最后,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也应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教师应从内容、态度、过程等方面综合评价。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
综上所述,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不能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探究内容的选择不能超越语文的底线,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缺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