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促进当代教育管理学科发展
2017-06-09周国丽周彩霞
周国丽 周彩霞
在中国,教育管理走进人们的视野由来已久。但由于近代复杂的历史原因,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却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实践等领域研究相对薄弱;二是我国国民自身对近代教育发展现状知之不多,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严重的偏颇。这种现象无疑会对我国当代教育管理实践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由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钰副教授编写的《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旨在补充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发展存在的不足,纠正人们对教育管理的认识偏差,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推动我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本书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以时间为论述线索、以史实为论述依据的方式,深入分析了我国近代教育管理理论和学科发展的历程,勾勒出了一幅学科发展的历史长卷,是一部极具创造性的学科发展著作。书中突出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文脉络清晰,线索明了。本书由绪论、正文、余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当代不同时段的教育管理学科史观,并在此基础上注入了作者对学科史观研究情况的深入思考;正文部分则以“西学东渐”、“以日为师”、“转向美国”、“立足本土”、“面临危局”五个学科发展的轨迹相对应,论述了学科从“酝酿、诞生、初兴、自觉再到沉淀”五个阶段,构成正文的五个章节,加上最后余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三个部分对文章的补充说明,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的清晰脉络。
二、研究视角多维,论据充分。该书在编写时立足中国近代社会实际,以多元化的视角对教育管理学科发展进行全方位剖析。这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在梳理每一个阶段的学科发展状况和特点时,始终紧紧抓住知识进展和学科制度建设这两个重要视角,将学科发展现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辅以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佐证,准确地描述了教育管理这一学科在每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形态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这种以大量的史实和史论为论述依据,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广阔的研究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贮备,而且增加了全书内容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堪称本书的一大亮点。
三、内容循序渐进,丰富全面。在论述方式上,该书采取追本溯源的方法,透过历史形态这一载体,以清朝晚期到南京国民政府倒台这一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按时间先后从中分章成节,科学构建全文框架。每个章节之间丝丝入扣、过渡自然,具有鲜明的逻辑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和历史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度挖掘了教育管理的历史演变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如,第一章的学科酝酿阶段就以“西学东渐”为背景,讲述了近代教育制度和近代学校管理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以及由此开始逐渐唤醒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构建意識。由此可见,本书在内容上不仅具备循序渐进的特点,而且极具丰富性。
四、问题导向清楚,观点明确。“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集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影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据此可以说,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其发展始终是无法与历史割裂的。因而,在研究时,作者不仅要回顾学科的发展历史,更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才能准确预测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做好相应的对策。从全书内容来看,作者可谓把这个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整合大量零碎信息、形成理论体系的同时,始终把其与国家命运、社会变革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学科的专业化、本土化、科学化和自主性等问题依然是当前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致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促进教育管理学科的繁荣发展这个终极命题。
总之,《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一书秉着以时为论、以史为据的理念,用沉稳的表达方式,对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学科理论进行高度概括和阐述,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无论是对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还是对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佳作。
(第一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第二作者系河北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