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的途径探究
2017-06-09郑勇义
郑勇义
摘 要 本文中的第一部分是从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当前学校的德育方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和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是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明确学校德育工作价值定位、注重德育课程定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德育课程的原则与框架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为学校构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和落实。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学生核心素养 培育 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会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单纯注重学生的成绩,逐渐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但就当前情况来看,由于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途径的积极探索,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针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的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这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作用。
1 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
在相关调查结果中显示,目前我国高中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由于当前的社会逐渐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受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合作意识、沟通和交往能力不强,而且由于叛逆心理,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少,容易出现极端心理和消极情绪,常常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读书无用论、小团体主义、早恋、自闭等不良现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私、自利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较差;集体主义和大局观念比较淡薄,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缺乏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比较容易出现极端现象;部分学生表现欲强,很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等。总的来说,当前在高中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己不严厉、对物不怜惜、对事不满意、对人不感激”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负面心理和情绪问题。[1]
1.2 当前学校的德育方法和模式已难以满足和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模式已难以满足和适应高中生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针对性不强。由于家长和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和理解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因此德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不能很好的结合他们的实际思想状况与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之间脱钩较为严重,德育工作内容缺少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工作开展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的发展规律,而且在内容上,也多是一些较为呆板、空泛的内容,能体现出一定的知识性和理论性,但引导功能和教育功能不强,自然也就难以得到预期的效果;[2]三是没有充分发挥出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对于高中的德育课程来说,很多都是单一的应试教育课程或者是知识教育课程,多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实际关心的问题。另外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来说,也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导致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脱离;四是单一呆板的形式,教育的实效性较差。随着不断增加与更新的学科知识,高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德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缺少情感共鸣和互动环节,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三观”;五是不均衡的师资力量配备。主要表现在校际、城乡之间的德育教学差距较大,自然也就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3]
2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应明确德育工作价值定位
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指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问题是其重要的核心。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道德,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主流价值认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最关键和重要的,其内涵包括核心能力、知识、品质,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核心素養的高度来进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并不是仅仅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才华与智力。就目前社会中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来说,也更多的强调“德才兼备”,其中“德”作为主要因素。[4]在进行学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就是高中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学生的“三观”就会逐渐确立和定型,因此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2.2 注重德育课程定位
要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就必须经历行、意、信、情、知等不同的环节,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课程定位,遵循相关的规律,根据科学的定位,提出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措施方法。
2.2.1 科学定位有效德育
在相关研究结果中显示,有效德育的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层次细化,从内容层面来分的话,可以分成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从阶段定位角度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以及基本目标;从功能定义来分的话,可以分成幸福功能、意义功能以及正义功能。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基本上应该以体验式为主,分析框架需要按照概念、原因和可能会造成的问题这种三段式来进行。[5]
2.2.2 德育课程内涵定位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校自身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两个方面。随着不断深入推进的德育课程,其基础和前提是需要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存在的焦点问题、核心问题以及突出问题,以存在的问题为德育课程导向,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德育课程设计。在进行课程框架构建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评价、过程、管理、内容以及目标等各个部分,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灌输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校德育课程效果,同时德育力量分散和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因此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内课外的拓展性,其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有效改造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专题课程化、德育专题化”等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对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3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德育课程的原则和框架
2.3.1 培育學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德育课程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德育课程的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实事求是、寓教于乐、多维互动、价值澄清以及精当性原则。其中多维互动原则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价值澄清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所教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明确指出相关的危害和优势,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精当性原则是指由于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如果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展示出更多的内容,教师就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炼、恰当,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弄清、弄懂实际问题,保证教育效果和学生价值认同,从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3.2 德育课程基本框架
根据学校德育教育实际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在德育课程中应该包括生命与安全、法制教育、人生理想、冲动与自控、挫折与减压、手机与网络、组织与协调、交流与合作、早恋、交往、爱国、责任、分享、感恩、诚信以及孝敬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包含着相关的核心价值素养,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相关的德育工作,以加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培育。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首先需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来明确德育工作的价值定位;其次是需要注重德育课程定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最后是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制定出合理的框架,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彩虹,赵琴,汪茂华,汪晓慧,吁思敏,向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21-128.
[2] 刘晟,魏锐,周平艳,师曼,王郢,刘坚,陈有义,刘霞.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116.
[3] 王立宽,胡玉平,张翼.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6.7:108-115.
[4] 徐永胜,李建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光影课堂建构——《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综合活动课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7:49-51.
[5] 鲁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