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在梦!是他在梦!
2017-06-09杨庆祥
一
终于有时间可以来谈谈戴潍娜的诗歌了。说起来这是早就该进行的事情——至少要提前到2005年,那是我最早接触到彭敏、何不言、戴潍娜等人民大学的校园诗人。这个名单还包括顾城,此顾城非彼顾城;苦瓜,不是用来炒菜的;任牧,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卖菜的,并筹到了几百万的天使投资;张学振,据说他经常没钱吃到像样的菜;等等。在一次诗歌讲座的间隙,我唤彭敏于座前(他当时肯定惊讶这个SB是谁啊?),叮嘱叫上人大的诗人们,一起吃饭、聊天、共商大计。后来的某一天一群人在西门碰头,流窜到一家叫作“楚留香”的湘菜馆聚集。据彭敏的回忆,那一天戴潍娜也混迹于那群面带菜色但以梦为马的诗人之间,不过每提及此我都一脸茫然,我对那次聚餐几乎失忆,更记不得有一张姣好的面孔曾藏匿在小酒店昏暗的灯光之下。
这算是诗歌的前史吗?戴潍娜并没有因为那一次无端的聚会而加入我们的行列,她几乎立即隐身而去,或许她根本就不是一个热爱集体或者团体的人,也许是那次聚会让她有某种不适应感——现在努力回想,那次聚会带有“直男主义”的臆想症。但她留下了诗歌,她或许更愿意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阅读和记忆中。那可能是她最初的诗,《瘦江南》和《无乡人》,写于2004年,其时戴潍娜年方十七,就读于人民大学国关系,修的是外交政治的主业。
《瘦江南》以“江南”为起兴,抒发的是不谙世情的少女纯真的情怀:
某年某日一个不经意的回眸
终落成几世的江南
好几个春天束成的乌黑的粗辫子
从船沿垂及水面
生成一株睡眼惺忪的红莲
江南该在一条玲珑的小巷子里快快地长吧
……
我不忍见你的消瘦,我的江南
寻不见望不见说是不相信的江南
却是——生于江南
怀疑母亲是罪过
生于江南
那边是几世情书里浓墨铸成的青黛色的山峦
这首诗谈不上是艺术的佳品,却有一番可爱的姿态。她几乎完全是古典式的,我相信写作此诗时的江南早就难见那些“雨水、菱角和红莲”。但是戴潍娜依然满怀小心地书写着它们,她只是在唐诗宋词的山水里复制了那些情绪和意象,这个时候的戴潍娜,虽然也有小小的怀疑,但立即觉得怀疑是“罪过”。她的美学是相信,相信江南,相信美,相信个人可以在尘世间获得爱情和幸福,这种相信是如此彻底和清澈,以至于我们不忍责怪这种写作是“非现代的”和“非个人的”。
另外一首诗《无乡人》大概基于同样的情绪来表达,但是对比起来,有稍微的变化,那就是,已经无法在杏花春雨江南中安置个体了,那个语境美得过于虚幻,于是17岁的少女咬牙切齿要去寻求更真实的生命经验:
唱一支无词的歌
一杆竹杖,一只旧囊
无乡人浪迹却寻不见的天涯
不过这种浪迹天涯的冲动依然止步于想象性的经验,和李商隐“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比起来,它大概只能算得上是三毛或者席慕容式的。
这些写作,带有某种青春期特有的纯粹,无所负累,倾向于抒情而非内省。这是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开放而实际上包裹得非常严实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很多诗人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它描述的是非经验的风景和非经验的个人,实际上,它更具有普遍性,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原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它未经真正在世的经验的锻造,所以显得过于静止和乖巧。在人性的意义上说,它是最初的冲动和最初的爱,不是最好的,但同样美而动人。然而对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一定会有那样的时刻——他突然意识到所有已经存在的表达其实根本无法表达自己,此时刻,他开始蜕变了。在一个观察者看来,戴潍娜的那个时刻发生在她侧身挤入电梯之时,其时我正在电梯里面,她抬头叫了我一声,我看到她一袭黑衣,红唇鲜艳而眼眸澄亮,我当时一脸沉静,但在心里轻叹了一声:时机已经来临。
二
戴潍娜具体的蜕变时间当然已经密不可考。或许她本人也处于一种非自觉的意识之中。多年后在坊间流传的各种传闻中,这一转变与一场爱情密切相关。我非参与者,当然不知道这场爱情对她的影响如何。我们甚至很难从她的诗歌中捕捉到足够多的信息。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诗歌的内部质变有时会并非来自诗歌内部,它一定来自广阔的世界在意识深渊的回响,读更好的诗或许可以造就一个诗人,但要造就一个好诗人,一定需要更激烈的经验的撞击和更新。诗歌的脑洞大开并非仅仅是一个智力的结果,它更应该是结构性的产物。
戴潍娜在寻找更加适合表达自我和这个世界的方式。在更具有标志性的诗集《面盾》出版之前,她出版了一本被目之为小说的《仙草姑娘》。“这是一本由‘梦话串成的小书。我仅负责拉起他们透明的小手腕,把他们从神秘奇诡的梦境里领出,带到这个世界上。”戴潍娜如是说。这与其说是一本小说集,不如说是一本散文诗集。它表面上记录的是梦,但稍具现代常识的人都应该了解,所谓梦,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另一重影像。戴潍娜肯定会反对我的意见,一个对通灵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又碰巧遗传有祖辈的失眠症——戴潍娜从祖母那里遗传了失眠,她是一个昼夜颠倒但依然保持了完美皮肤的人——她一定对梦境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但我依然浅陋地坚持,《仙草姑娘》是戴潍娜精神世界的一个过渡,她以童话的形式完成了心理和经验的更新,她属于那样一类诗人,她将经验世界的一些灵动的、表层的东西以一种简单的形式过濾掉,以此保持更纯粹更内面的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戴潍娜有一种精神上的洁癖,这种洁癖要求她以一种纯粹的方式(形式)来处理她的经验世界和意识世界。在这里,她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现代——我不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遭遇到现代,事实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一个已经消逝但通过修辞存活下来的世界里,这些人不配称得上是现代人。
这种转变在2013年的一首诗歌《奉道女》里展露无遗,为了陈述的方便,我将全诗引用于下:
森林向我射来密语
毛孔尖叫腌入白霜
你甜蜜的性格自此统统摧毁
热切浸透糖浆般涌来的灾难
成为新酿的神话,或遗落在天鹅体内的古董
受伤的词语,须你用肉身填平
风把画中女子扫成黑白二色
实现,实现——
那是你与伟大最相似的弱点
你脱下性别
打开门,走进一个错误的时代
这是在童话里面突然升起的黑暗之诗。它几乎从一个断裂开始,这个断裂带有巨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疼痛——尖叫、腌入、摧毁、如糖浆般涌来的灾难。这里面出现了清晰的自我形象:一个女子,从画中走出来,变成了黑白二色。我注意到了“画中女子”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在中国古典修辞系统里,画中人往往代表了一种静态的、非现实性的另一个世界——虽然在某些时候,通过某些法术可以将这些画中人召唤出来——但无论如何,“画中女子”代表了一个传统的亘古不变的存在,她不正是《瘦江南》和《无乡人》中那个低眉垂目的窈窕少女吗?而现在,这一切被摧毁了,好像遭遇到了一场巨大的现代的飓风,这个女子脱下性别,打开门——她听到风暴激动如大海,哪怕走进的是一个错误的时代。
这里有禁锢与解放的纠缠辩驳。禁锢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但解放却并非发生在每一人身上。肯定有什么东西发生了,但我们只能继续在诗歌里面寻找它。如果说在早期诗歌里,戴潍娜会刻意强调她的女性身份——当然这一女性身份是被男人规定的——那么现在,她开始摆脱这种身份,她在与男人的对抗中意识到这种身份的可疑,在《不完全拷贝》里,她以格言体的形式展示了一个现代女性的桀骜不驯:
成年女性追求家庭,本质是为了平衡年龄增长带来的自卑感。如果青春可以像英语一样,只要练习就可能维持提高,那么博士心想,永恒的女郎不需要婚烟。
这首格言体诗歌有十六节,它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博士,整首诗睿智、诡辩同时不失形式的美感。這里面有一种智力上的自我建构和自我拆解,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写作,有主体但同时又不执著于任何主体,有中心但中心永远是移动的。它如此对应了现代的开端,伟大的但丁说:永恒的女性啊,请引领我们上升。戴潍娜的回答也许是,不需要婚烟的女郎才可能成为永恒的女性。
这几乎就是一种自白。在聊天尽兴的下午,戴潍娜会突然在音乐的停顿中反问:为什么需要婚烟?甚至,为什么需要生育一个“孩子”?此刻她的声调会略带尖锐,仿佛有利器击于金石,然后又湮于无声。
三
永恒的女郎真的不需要婚烟吗?我的回答是,婚姻是可以不需要的,但是爱,却是越多越好。戴潍娜有一首灵感来自于《聊斋志异》的诗,《午夜狐狸》:
狐狸正变身美女,读书人转过头来
读书人自己就是美女
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了
小狐狸从此留在了地上
悲伤让它无法直立行走
这是带有一点小清新色彩的爱的哀悼曲。戴潍娜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诗人,她没有在男人的世界和女人的世界里划一条刻意的界限,她更乐意做的,却是一个小小野兽的行径,认识男人最好的方式和认识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是一样的,那就是走进彼此的内部,互相吸引但并不能互相征服占有。这是兽与佛的辩证法,在兽的欲望话语里面,听到了如来的天籁之音。在《回声女郎》这首诗歌里,她借用了古希腊神话的雏形,将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具象化为一首猎人和少女的叙事诗:
“你有名字吗?”——
你有名字吗?
“别跟着我”——
别跟着我
“你倒说话”——
你倒说话
这是影子和影子的对话,是神秘的自我和神秘的他者之间的对话。叙事诗指向的是哲学的洞察,这符合戴潍娜对于现代诗歌的定义:诗可以与哲学、数学、天体物理的制高点相通。
但是我实际上是不太喜欢这些“定义”的。诗歌的世界当然需要定义的介入,但定义也必须服从于心灵的情感形式。这个情感形式,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少高深,不过两个字而已——纠结。说得更流行一点,这不是拥有牛津大学古典语言学学位的戴潍娜博士的知识纠结,而更是一个生于3月份的水象系星座戴潍娜女士的情感纠结。爱,还是死,这是一个和人类一样古老的话题。
这个纠结以“回声”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同时提醒我们,所谓的现代,可能只是另一段时空的回声。所谓的爱与死,可能是人类自造出来的一种修辞。戴潍娜现在的大勇气是,她敢于从画中走下来,来拆开这个修辞,她在词语和意识的双重视域中将“真”变成了一个大虚无:
最后一次呼吸闭眼停止换气。我练习消失。
是蓝色,蓝得太假,像一圈浅蓝色的塑料板
塑料做的大海,塑料做的誓言
我终于赤足走在我意念构建的世界
……
我意识到需要创造一个爱我的男人,在盛满海水的浴缸旁
怯生生递上白毛巾,证明我的此刻
又是一个不小心,我把他造得太老了,风都刮不动
会落泪的,温柔的老年斑
我说扮上吧,海水中央有一座大戏台
海水中央有一座大戏台!一个多么好的句子,一个多么具有梦幻性的存在!且容我夸赞一句,因了这样的句子和诗歌,戴潍娜已经完全可以跻身于最优秀诗人的行列,这样说的前提是,伟大的诗人都必须在天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红楼梦式的虚空被现代技术精确地造就了出来——塑料的蓝和塑料的誓言和塑料的男人(不是泥做的)。并不是没有,而是“有”,但这个“有”的内部,却是“无”。这就是我们的当下,诗歌必须介入但同时要反对的当下,诗歌以反讽的形式呈现出大虚无的当下。
四
最后让我以戴潍娜的一首诗歌《戏中》来结束这篇饶舌的短文:
她雪白的身体铺上床板,像等待屠宰
丈夫这时扮演起屠夫的角色
幕布坠下,你的歌声白鹭惊起
剧团门口谁偷偷贴出海报:“请告知凤子小姐
亲爱的,如果你读到这则消息,请速与我联系。”
你话剧里的台词放大成他黑色的默喊——
如果回到这个世界,请速与我联系!
这是汹涌而来的现代世界和现代心灵:剧团、放映机、海报、话剧和台词。这是《穆赫兰道》里的戏中戏,在“黑客帝国”毁灭之前,我们无法回到真实的世界。在一个黑白分明的场景中,戴潍娜将自我表现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献祭:她雪白的身体如同那只绵羊,暴虐的主人在上面,但是……他一直没有出现,他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啦……
那么,亲爱的凤子姑娘,你确定你是真实的存在?或者说,你确定书写你的戴潍娜女士是真实的存在?或者说,你确定转引你们的杨庆祥先生是真实的存在?
有客答曰:戴潍娜,八十年代生人,籍中国江苏南通,祖上有山水园林之茂盛,又读书,为积善余庆之家。求学京畿,远赴英伦,游美利坚,美姿容,夜不眠而为文,其母曾问:汝假以岁月,可为大师?曰:余碧玉之年,曾见江左杨公,其时群贤毕集,觥筹乱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也。
又有客笑:怪哉!是她在梦!是他在梦!
(责任编辑:李璐)